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常温条件下,以硬脂酸银为前驱体,受阻酚为还原剂,三苯基磷为还原促进剂,采用超声化学法制备了银纳米粒子。考察影响银纳米粒子形成的实验因素,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X射线衍射仪对银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所得银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6.8nm,尺寸分布为6.2nm至7.4nm,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均一性。溶剂蒸发后,银纳米粒子可形成二维有序纳米阵列。探讨了银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在常温条件下,以硬脂酸银为前驱体,受阻酚为还原剂,三苯基磷为还原促进剂,采用超声化学法制备了银纳米粒子.考察影响银纳米粒子形成的实验因素,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X射线衍射仪对银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所得银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6.8 nm,尺寸分布为6.2 nm至7.4 nm,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均一性.溶剂蒸发后,银纳米粒子可形成二维有序纳米阵列.探讨了银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
闫月荣  卢伟伟  姚开胜 《贵金属》2012,33(3):1-4,21
用氢气还原氧化银的方法合成了粒径约为100 nm的银纳米粒子,在表面经聚乙烯吡啶修饰的玻璃片上以自组装的方式构筑了银纳米粒子的单层二维有序阵列。经对氨基苯甲酸修饰后,进而又构筑了银纳米粒子的双层二维有序阵列。采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进行了表征。二维有序阵列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表明:对氨基苯甲酸在银粒子上垂直吸附,电磁场增强对表面增强拉曼效应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PEG10000/Vc/HAuCl4体系中,用Vc还原HAuCl4制备金纳米粒子,以所制备的金纳米粒子为晶种,通过控制HAuCl4与H2PtCl6的质量比,制备不同Pt/Au比的双金属纳米粒子,并进一步研究其对H2O2电化学氧化的催化作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实验结果表明:Au-Pt双金属纳米粒子为面心立方结构的合金。用循环伏安法对Au-Pt双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的玻碳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Au-Pt双金属纳米粒子对H2O2电化学氧化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催化效率随Au-Pt双金属粒子中Pt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刘素美  朱晶心  陈松  贾兰 《贵金属》2017,38(3):28-33
用来自丝素蛋白的GAGAGAGY序列多肽原位还原氯金酸制备了粒径小于12 nm的球形金纳米粒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反应过程和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探索制备条件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肽可发挥稳定剂的作用,使合成的金纳米溶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多肽和氯金酸的摩尔比为10:4时合成的粒子粒径大小合适且分布均匀;溶液碱性越强,还原反应速度越慢但金纳米粒径不受影响;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变快,紫外吸收峰蓝移。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反应釜法制备碳量子点以及氯化亚砜功能化碳量子点,然后分别与用乙二醇还原的银纳米粒子进行复合,利用FTIR、TEM对样品进行表征,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荧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吸收谱和甲基橙浓度。结果表明:碳量子点的平均粒径约3.5nm,类球形银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约18nm。银纳米粒子和碳量子点复合催化剂能够使荧光猝灭,使可见光区的吸收增强。复合催化剂比单独的银纳米粒子和碳量子点的催化能力更好。银纳米粒子和碳量子点以1:2的比例复合时催化效率最高。氯化亚砜功能化的碳量子点与银纳米粒子复合能提高降解甲基橙的浓度和降解速率,12分钟内降解完50mL,50mg/L的甲基橙。  相似文献   

7.
室温制备纳米银醇溶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温下制备了分散性好、稳定性好、粒径分布均匀的高浓度纳米银醇溶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产物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银为分散均匀的球形粒子,平均粒径为4.8nm。在此反应过程中,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既作保护剂又作还原剂,作为溶剂的乙醇有利于PVP分子链的舒展,增大了PVP分子与Ag+的接触几率,促进了还原反应的快速进行;另一方面,充分舒展的PVP分子能有效抑制银纳米粒子团聚。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反应釜法制备碳量子点以及氯化亚砜功能化碳量子点,然后分别与用乙二醇还原的银纳米粒子进行混合,制成复合催化剂。利用FTIR、TEM对样品进行表征,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荧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吸收谱和甲基橙浓度。结果表明:碳量子点的平均粒径约3.5 nm,类球形银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约18 nm。银纳米粒子和碳量子点复合催化剂能够使荧光猝灭,使可见光区的吸收增强。复合催化剂比单独的银纳米粒子和碳量子点的催化能力更好。银纳米粒子和碳量子点以体积比为1:2的比例复合时催化效率最高。氯化亚砜功能化的碳量子点与银纳米粒子复合能提高降解甲基橙的浓度和降解速率,降解完50 mg/L,50 mL的甲基橙仅需12 min。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芦荟叶提取液为还原剂和稳定剂,成功地制备了小粒径、球状的金纳米粒子。在这种方法中,简单的芦荟叶提取液和金源混合,没有使用有毒试剂,因此该方法是一种生态友好的合成纳米金的方法。混合溶液的颜色从浅黄色变到紫色,表明生成了纳米金粒子。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激光粒径分析仪(DL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合成的纳米金粒子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紫外-可见光谱的吸收峰再次表明金纳米颗粒的形成。XRD分析表明所生成的纳米我金具有高度结晶性。TEM和SEM表明纳米金颗粒呈球形,粒径分布在20 nm到60 nm之间。FT-IR证实了金纳米粒子提取物所保护,使其不发生团聚和氧化。论文研究了反应温度、氯金酸溶液和提取物的用量对纳米金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参数在金纳米粒子的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Keggin结构的12-磷钨酸(PTA,下同)作为还原剂,采用间接电还原法还原硝酸银制备了银纳米颗粒,考察了12-磷钨酸与Ag+离子不同摩尔配比对Ag纳米颗粒大小的影响。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制备的银纳米颗粒的形貌、组分、粒径和相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银纳米颗粒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Ag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随磷钨酸和硝酸银的摩尔比的减小而增大。纳米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抗菌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将铁盐和亚铁盐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磁性纳米Fe3O4,再用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修饰磁性粒子,连接金、银纳米粒子制备了核壳结构的功能性微粒。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仪(UV-Vis)对粒子的结构与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磁性Fe3O4纳米粒子属立方晶型,Fe3O4@Au和Fe3O4@Ag粒子包裹完全,形状趋近于球形,兼有磁性和金、银纳米粒子的特性,对硝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2.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中,用柠檬酸(CA)还原硝酸银合成梭形银纳米粒子.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透射电镜(TEM)实验结果表明,在固定SDS/CA质量比为50:50条件下,所制备的银粒子两头尖,中间宽,呈梭形结构.梭形银粒子的形成主要是SDS在不同晶面的吸附使得晶面的生长速率不同所致.SDS在梭形银粒子的形成过程中不是起模板作用,而是作为吸附剂和分散剂.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两步法了合成Ag@Ag2S核壳纳米颗粒。首先以无水乙醇为还原剂,PVP(K-30)为分散剂,AgNO3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银纳米颗粒,随后在真空管式炉中对银纳米粉体进行硫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结果表明,以450℃加热硫粉,银粉所处位置为80℃,硫化时间为20~80min,成功制备出了Ag@Ag2S核壳结构纳米颗粒,颗粒粒径约为100±30nm。  相似文献   

14.
运用简单的一步反应水热法制备了石墨烯-硒化银(G-Ag2Se)纳米复合材料。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硒化银纳米粒子的形成与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同时进行。石墨烯氧化物被充分地还原为石墨烯,并且Ag2Se纳米粒子均匀地分布在石墨烯的片层上,形成纳米复合材料。对所制备的G-Ag2Se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质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AgNO3为前躯体,葡萄糖为还原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络合剂和分散剂,一步法制备纳米银溶胶。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银溶胶的形成、颗粒尺寸形貌、稳定性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TAB与Ag+和H+发生络合反应,稳定了H+,促进了葡萄糖对Ag+的还原;所制备银纳米粒子以球形为主,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范围为10~40nm,银浓度高达0.025mol/L,室温条件下能够稳定5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一种在水溶液中的简单、快速、绿色制备5~15 nm纳米银溶胶的方法。以硝酸银为银源,桑叶提取液为还原剂和保护剂,没有利用其它的还原剂和保护剂,在常温下制备纳米银。纳米溶胶的颜色从浅黄色变到棕色,表明生成了纳米银粒子。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银粒子为分散性较好、粒径较小、结晶度很高、被植物提取液包覆的球状纳米银颗粒。通过UV光谱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银离子浓度及提取液用量对粒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反应机理。该方法可以扩展到用其它可再生的物质来制备贵金属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7.
利用磁性纳米粒子Fe3O4表面的聚多巴胺 (PDA) 对银离子的吸附作用,采用种子诱导法制备了载银磁性纳米粒子 (PDA-Fe3O4@Ag)。采用UV-Vis (紫外-可见) 光谱对PDA-Fe3O4@Ag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进行了分析,采用FTIR (红外光谱)、XRD (X射线衍射仪)、TEM (透射电镜) 和VSM (振动样品磁强计) 等手段对所得的PDA-Fe3O4@Ag粒子进行表征;研究了PDA-Fe3O4@Ag对4-硝基苯酚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还测试了其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纳米金种子的存在是制备PDA-Fe3O4@Ag纳米粒子的关键;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该磁性催化剂可以容易地从反应体系中分离,经多次循环使用后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此外PDA-Fe3O4@Ag纳米粒子具有杀菌性能,且经磁分离回收循环利用5次后仍呈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好的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表面的聚多巴胺(PDA)对银离子的吸附作用,采用种子诱导法制备了载银磁性纳米粒子(PDA-Fe_3O_4@Ag)。采用UV-Vis(紫外-可见)光谱对PDA-Fe_3O_4@Ag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进行了分析,采用FTIR(红外光谱)、XRD(X射线衍射仪)、TEM(透射电镜)和VSM(振动样品磁强计)等手段对所得的PDA-Fe_3O_4@Ag粒子进行表征;研究了PDA-Fe_3O_4@Ag对4-硝基苯酚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还测试了其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纳米金种子的存在是制备PDA-Fe_3O_4@Ag纳米粒子的关键;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该磁性催化剂可以容易地从反应体系中分离,经多次循环使用后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此外PDA-Fe_3O_4@Ag纳米粒子具有杀菌性能,且经磁分离回收循环利用5次后仍呈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好的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双还原剂法制备的三角形银纳米盘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硼氢化钠和双氧水共存的体系中还原硝酸银,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在柠檬酸钠的作用下制成了平均边长39.4±7.4nm、平均厚度4.3±0.7nm的三角形银纳米盘,它在近红外区(≈750~1000nm)具有强烈的面内偶极共振吸收;研究了各反应试剂加入量改变的条件下产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探讨了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柠檬酸根在银晶核不同晶面上的择优吸附对三角盘的形状生成起决定作用,PVP通过包覆作用防止纳米粒子团聚.三维荧光光谱测试结果得出,三角形银纳米盘有2个中心激发波长262nm和352nm,在这2个波长的激发下均具有2个中心发射波长415nm和438nm,表现出与球形银纳米粒子完全不同的光致发光性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热注入法,以AgNO_3为前躯体、乙二醇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和分散剂,制备银纳米颗粒。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仪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对产物银颗粒的尺寸形貌、晶体结构以及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同时根据Mie散射理论对消光谱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同传统的一步化学还原法相比,利用热注入法制备的银纳米颗粒粒径分布更加均匀,分散性更好。所制备的银颗粒呈类球形,粒度约为20 nm,其共振吸收谱线同模拟计算的结果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