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复杂矿物脆硫锑铅矿的电子结构及其浮选行为。脆硫锑铅矿的浮选行为与辉锑矿相似,p H值小于6时具有较好的可浮性,并且容易被NaOH抑制,尤其是在有石灰存在时。在弱碱性条件下,脆硫锑铅矿的浮选行为接近于方铅矿的浮选行为。脆硫锑铅矿中Pb的配位结构比方铅矿中Pb的配位结构复杂。脆硫锑铅矿中的Sb存在2种配位模式,而辉锑矿中的Sb仅存在3-配位。方铅矿中的Pb比脆硫锑铅矿中的Pb活跃。与辉锑矿中的Sb相比,脆硫锑铅矿中的Sb(3-配位)不活跃,但是4-配位的Sb比3-配位的Sb活跃得多。脆硫锑铅矿和辉锑矿的HOMO轨道含有金属原子,石灰的存在有助于CaOH+吸附构型的形成。因此石灰对脆硫锑铅矿和辉锑矿都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脆硫锑铅矿与捕收剂作用的界面电化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线性极化、交流阻抗法,研究了脆硫锑铅矿在自然pH介质中,有无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存在时的界面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随着DDTC浓度增加,φcorr负移,Icorr减少,抑制了阴极反应,促进了阳极反应;有DDTC比无DDTC存在时的电阻增大了4倍,双电层电容减少,且随着DDTC浓度的增加,电化学电阻稍为减少而双电层电容增大;DDTC在脆硫锑铅矿表面呈扁平状化学吸附,并伴随DDTC-金属离子的盐沉积,产生钝化作用,氧化反应受阻;脆硫锑铅矿在无DDTC存在时,因存在明显的硫钝化膜,可实现无捕收剂浮选,可浮电位范围为:0.173~0.373V;有DDTC时,主要表现出因DDTC的化学吸附、DDTC-金属离子盐沉积而浮选,也存在疏水性硫对浮选的影响,可浮电位范围为:0.100~0.473V.  相似文献   

3.
通过浮选和电化学方法研究黄铜矿和方铅矿在硅酸钠、亚硫酸钠分别作为单一抑制剂以及混合抑制剂条件下选择性分离的电化学机理。浮选实验表明,黄铜矿可浮性不受抑制剂的影响,而且在实验的抑制剂用量范围内,黄铜矿的回收率基本不变(>80%)。方铅矿的浮选受到严重的抑制,抑制剂的抑制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混合抑制剂>单一硅酸钠>单一亚硫酸钠。电化学分析证明抑制剂在方铅矿表面作用强烈,产生亲水性物质,如亚硫酸铅、硫酸铅和正硅酸铅。电化学分析没有发现黄铜矿表面以及抑制剂的氧化,但发现黄铜矿的自我氧化作用被抑制。循环伏安结果与浮选结果非常吻合,表明黄铜矿主要与捕收剂O-异丙基-N-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酯作用,而方铅矿主要与抑制剂作用。  相似文献   

4.
脆硫锑铅矿在乙硫氮-饱和Ca(OH)2体系中的电化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脆硫锑铅矿在乙硫氮-饱和Ca(OH)2体系中的电化学,讨论了电位调控浮选脆硫锑铅矿的工艺参数.电位在-378~22mV范围内,矿物的界面电容不断减少,介电常数变小,表面产物是疏水性的(CH3)2NCSS-、Pb((CHs)2NCSS-)2和S0;电位在22~222 mV范围内时,矿物表面的疏水产物膜迅速破裂,电容增加,介电常数变大,界面亲水性增强.随着电位的继续升高,矿物表面不断产生亲水性离子和Fe(OH)3的沉积;对于乙硫氮-饱和Ca(OH)2水溶液体系,脆硫锑铅矿的电位调节浮选的工艺参数应控制在-178~122 mV之间,实际工艺中电位控制在-78 mV~50 mV范围为宜.  相似文献   

5.
采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脆硫锑铅矿在乙硫氮饱和Ca(OH)2体系中的电化学,讨论了电位调控浮选脆硫锑铅矿的工艺参数。电位在-378~22mV范围内,矿物的界面电容不断减少,介电常数变小,表面产物是疏水性的(CH3)2NCSS-、Pb((CH3)2NCSS-)2和S0;电位在22~222mV范围内时,矿物表面的疏水产物膜迅速破裂,电容增加,介电常数变大,界面亲水性增强。随着电位的继续升高,矿物表面不断产生亲水性离子和Fe(OH)3的沉积;对于乙硫氮饱和Ca(OH)2水溶液体系,脆硫锑铅矿的电位调节浮选的工艺参数应控制在-178~122mV之间,实际工艺中电位控制在-78mV~50mV范围为宜。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CN~-与黄铜矿和方铅矿之间的吸附作用,然后在丁基黄药(BX)体系下研究了氰化吸附后的黄铜矿、方铅矿的浮选试验。结果表明,CN~-与两种矿物表面存在化学吸附作用,并可用Langmuir等温模型近似描述。在pH值为6.5,丁基黄药用量为4.0 mg/L的适宜条件下,氰化后的黄铜矿和方铅矿的浮选回收率可分别达到82.1%和63.9%。尽管CN~-降低了黄铜矿、方铅矿表面的接触角,但丁基黄药能够提高氰化矿物表面的疏水性。CN~-对黄铜矿的抑制作用大于方铅矿。在pH值为4.2~8.4时,BX与氰化后的方铅矿表面的相互作用存在静电吸附;BX在氰化后的黄铜矿表面的吸附作用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7.
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脆硫锑铅矿在含乙硫氮的pH 4.0缓冲溶液中的表面电化学行为,讨论了在不同电位下脆硫锑铅矿表面的反应、电化学吸附、钝化作用、电化学阻抗、微分电容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酸性溶液中,脆硫锑铅矿具有盐的特性;电极过程呈现出受电化学反应及产物吸附控制的动力学特征.当电极电位为-78 mV~422 mV,矿物表面疏水性膜逐渐增长并产生钝化作用;当电极电位为522 mV时,电极过程完全由离子扩散决定的电化学反应所控制;当电位大于622 mV后,电极反应产生大量的PbSO4沉淀,并覆盖在电极表面,矿物表面的亲水性强.  相似文献   

8.
研究在乙基黄原酸钾(KEX)存在的条件下利用超声提高方铅矿可浮性的可能性。为此,除表面化学研究外,还进行微浮选实验,包括测量不同超声功率水平和调节时间时的Zeta电势、接触角和气泡-颗粒粘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当超声功率为30 W、调节时间为2 min时浮选回收率最大,为77.5%。另外,使用超声后获得更负的Zeta电势、更大的接触角和更短的气泡-颗粒粘附时间,表明超声作用使方铅矿的疏水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化学、吸附、浮选和红外光谱测试技术,研究方铅矿和黄铁矿之间的电化学相互作用对其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方铅矿的电化学活性比黄铁矿的高,在与黄铁矿组成的电偶对中为阳极,偶合体系中方铅矿的腐蚀电流密度为自腐蚀电流密度的4倍,腐蚀速率增加。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偶合体系中丁黄药在方铅矿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增加,并且受方铅矿与黄铁矿组成比例和作用时间的影响。与单矿物浮选相比,电化学相互作用减小了方铅矿与黄铁矿的可浮性差异,电偶对中矿物间的电化学作用同时影响表面亲水性和疏水性产物的生成,从而使方铅矿的浮选回收率降低,而黄铁矿的增加。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方铅矿与黄铁矿间发生电化学作用时,丁黄药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产物双黄药减少。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铜矿与辉钼矿可浮性相似导致分离难的问题,亟需开发一种经济与绿色的抑制剂。提出一种新型黄铜矿抑制剂硫代乳酸。通过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浮选实验,对硫代乳酸的浮选行为进行研究。单矿物浮选实验结果表明,硫代乳酸对黄铜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硫代乳酸作用后,黄铜矿浮选回收率从81%下降至9.7%,而辉钼矿浮选回收率仍保持在71%以上。人工混合矿浮选实验表明,黄铜矿与辉钼矿分离效果较好,高登选择性指数为12.9。采用FT-IR、XPS和AFM等方法研究硫代乳酸在辉钼矿和黄铜矿表面的反应机理,并提出可能的吸附模型。结果表明,硫代乳酸的—SH和—COOH基团优先占据黄铜矿表面活性铜位点,阻止丁基黄原酸钠在黄铜矿表面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浮选实验、吸附量测量以及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腐殖酸钠和过硫酸铵对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和机理。单矿物浮选实验表明,表面适当氧化是方铅矿受到腐蚀酸钠抑制的先决条件。以腐殖酸钠和过硫酸铵为方铅矿抑制剂的铜铅混合精矿闭路实验可以得到铜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30.47%和89.16%,铅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06%和1.58%的铜精矿,以及铅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50.34%和98.42%,铜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1.45%和10.84%的铅精矿的抑制效果优于重铬酸钾。吸附量和红外光谱测试表明,腐殖酸钠虽然基本不会在新鲜的方铅矿表面发生吸附,但是能大量吸附在适当氧化后的方铅矿表面。根据溶度积理论,方铅矿表面氧化后生成PbSO_4,腐殖酸钠与其发生置换反应后能以化学吸附的方式吸附在氧化后的方铅矿表面,从而产生抑制效果。腐殖酸钠和过硫酸铵组合抑制剂是铜铅混合精矿清洁分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粉末冶金和轧制工艺制备出TZM合金和稀土镧掺杂的La-TZM合金,通过动电位极化研究合金电化学腐蚀行为,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能谱定量分析表征腐蚀产物显微结构特征。保持Cl~-浓度不变分别探讨合金在中性、酸性、碱性介质中耐侵蚀能力。结果表明,TZM合金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抗腐蚀性能优于La-TZM合金,而在酸性介质中La-TZM合金抗腐蚀性能优于TZM合金,两类合金抗腐蚀性均表现为酸性介质强于中性介质,碱性介质最弱。Cl~-有效破坏腐蚀表面形成的钝化膜,OH~-和Cl~-双重侵蚀促使两类合金晶间腐蚀加剧、粉末冶金制备的TZM合金及La-TZM合金对酸性介质具有良好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3.
以硫磺为添加剂对高砷锑烟尘进行硫化焙烧,可实现物料中砷、锑的高效分离。借助XRD、EPMA和SEM-EDS等表征手段,对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硫磺添加量和氮气流量对物料中砷、锑分离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添加范围内,硫磺对高砷锑烟尘中砷的挥发脱除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原因是硫磺可将高砷锑烟尘中固熔体(Sb,As)_2O_3结构中的Sb组元硫化转变为Sb_2S_3,使As_2O_3组分得以解离释放,促进砷挥发率的提高;同时,高砷锑烟尘中Sb_2O_3物相可硫化生成Sb_2S_3,对As_2O_3和Sb_2O_3之间的非晶反应形成阻碍,亦有利于砷的挥发。在焙烧温度350°C、焙烧时间90 min、硫磺添加量22%和N_2流量70 m L/min的试验条件下,砷挥发率可达95.36%,锑挥发损失率仅9.07%,实现砷锑烟尘中砷、锑的高效分离。  相似文献   

14.
研究高铝粉煤灰中Al2O3与Si O2组分在NaO H碱液中不同水热条件下的反应行为。采用XRD、XRF、SEM、FTIR等测试方法对高铝粉煤灰碱溶液处理前后的物相组成和形貌变化进行表征,得到粉煤灰Al2O3和SiO 2组分的溶出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铝粉煤灰经75°C到160°C不同温度碱溶液处理后,颗粒表面硅铝玻璃相消失,依次生成钠型沸石、A型沸石、P型沸石及羟基方钠石,所含刚玉及莫来石相未被完全溶解。在低碱浓度溶液中P型沸石为主要生成相,高碱浓度下羟基方钠石为稳定的相。在铝硅玻璃体溶解和沸石相生成两种反应的共同作用下,粉煤灰中Si O2的溶出率可达42.13%,滤渣中Al2O3/Si O2质量比提高到2.19:1.  相似文献   

15.
通过皂化反应试验和浮选试验,对废碱液作为氢氧化钠的替代品用于皂化,改善脂肪酸的捕收性能的应用进行研究。皂试验结果表明,皂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搅拌速度55 r/min、起始温度40°C和搅拌时间45 min。同时,实验室规模和工业规模的浮选试验表明,废水合成的脂肪酸盐得到与氢氧化钠合成的脂肪酸钠相当的指标。因此,用来自分子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代替氢氧化钠用于脂肪酸皂化是可行的。废碱液的跨界利用不仅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以钨丝为工作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碳酸乙烯酯-氯化铝(EC-AlCl3)溶剂化离子液体中Ta(Ⅴ)的电化学还原机理。在EC-AlCl3-TaCl5离子液体的循环伏安曲线中出现4个还原峰,其中-0.55、-0.72和-1.12 V(vsAl)处还原峰对应的反应为Ta(Ⅴ)络合离子三步还原为金属钽,包括Ta(Ⅳ)和Ta(Ⅲ)络合离子的形成。络合离子Ta(Ⅲ)被还原为金属钽的过程受扩散控制且不可逆,其在323K下的扩散系数为3.7×10-7cm2/s,扩散活化能为77k J/mol。另外,对323K下的阴极产物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分散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在-0.8 V下恒电位电沉积2 h的产物为金属钽和钽的氧化物。  相似文献   

17.
通过铸造法制备Zn-30Sn-2Cu-xNi (x=0, 0.5, 1.0, 1.5,质量分数,%)无铅焊料合金,并研究该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化及在0.5 mol/L Na 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采用电位动力学极化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研究其电化学行为,以此评估Ni元素含量对Zn-Sn-Cu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通过观察腐蚀过程中合金表面显微组织的演变,分析Zn-Sn-Cu-Ni合金的腐蚀机理。结果表明,添加0.5%Ni由于形成致密而均匀的腐蚀层从而有效提高Zn-30Sn-2Cu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且其主要腐蚀产物为Zn O, Zn(OH)2和Zn5(OH)8Cl2·H2O。当Ni含量达到1.0%和1.5%时,Zn-30Sn-2Cu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下降,主要是由于(Ni,Cu)5Zn21金属间化合物与富Zn相之间的电偶腐蚀加速富Zn相的溶解。因此,Zn-30Sn-2Cu-0.5Ni焊料合金具有最佳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两个网状和一个片状氧化涂层阳极在38°C的电解锌溶液中的催化性能,并与通用的Pd-0.7%Al合金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对比。采用电化学测试方法进行实验,如循环动电位法、恒电流法、动电位法、开路电位法和原位电化学噪音法。经过2 h的开路电位实验,线性极化结果表明:网状Ti/(IrO_2-Ta_2O_5)电极显示出非常好的性能,其腐蚀电流密度在三个氧化涂层阳极中是最低的(3.37μA/cm~2)。此外,在50 m A/cm2和38°C的条件下,经过24 h的恒电流极化试验,网状Ti/MnO_2阳极有最高的电位(1.799 V),紧随其后的是片状Ti/(IrO_2-Ta_2O_5)(1.775V)和网状Ti/(IrO_2-Ta_2O_5)阳极(1.705 V)。经过24 h的恒电流极化和16 h时的电位衰退实验后,线性极化方法验证了经过2 h的开路电位实验得出的结果,即网状Ti/(IrO_2-Ta_2O_5)阳极有最低的腐蚀电流。网状Ti/(IrO_2-Ta_2O_5)阳极在24 h极化后显示出更好的性能,并与通用的Pb-0.7%Al合金进行相比,过电位低~245 mV。  相似文献   

19.
采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和电化学测试等综合评价技术研究7A09铝合金在3.5%NaCl(质量分数)水溶液中的腐蚀和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7A09铝合金不均一的显微组织结构导致该合金遭受严重的点蚀和晶间腐蚀,其中点蚀主要发生于金属间化合物或其周围,而沿晶界分布的阳极贫铜区的优先溶解是引起晶间腐蚀的主要原因。当不同浸泡时间时,在7A09铝合金表面交替进行着不同钝化膜的生成与溶解过程,并伴随着该合金钝化与去钝化行为的发生。同时,对该合金的腐蚀过程及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采用计时电位、SEM、XRD、EIS和Tafel等方法对比研究Pb-Ag-Nd合金在160 g/L H2SO4溶液中的脉冲电流极化和恒电流极化过程中的氧化膜和析氧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脉冲电流极化的Pb-Ag-Nd合金表面的氧化膜孔洞更少,膜层更致密。这是由于在脉冲电流极化过程中的低电流阶段析氧反应更缓和,有利于多孔氧化膜的修复,因此低电流阶段可作为氧化膜的"修复期"。Pb-Ag-Nd阳极在脉冲电流极化过程中表现出更低的阳极电位,这与脉冲电流极化过程中阳极更小的传荷阻抗和高过电位区间更小的Tafel斜率相对应。更低的阳极电位可能与其氧化膜中更高的PbO2含量有关,因为PbO2可以促进析氧反应活性位点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