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复位体系可以降低结构震后残余变形,提高震后快速恢复能力。将自复位体系与胶合木框架结构相结合,是提高木框架结构抗震韧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提出了自复位胶合木梁柱节点(self-centering glulam post-and-beam joint)设计方法,并对自复位结构(self-centering structure)进行抗震性能评估。通过对两种构造的自复位节点(无耗能件节点和带特制角钢耗能件节点)进行拟静力试验。依据试验结果提出节点设计流程,并以一栋三层自复位胶合木框架结构为算例,采用OpenSees建立了算例的简化数值模型。对算例进行了两方面的抗震性能评估,一方面通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验证结构设计流程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与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胶合木框架结构,依据所提流程设计的自复位胶合木框架结构,可以显著减小结构残余变形。  相似文献   

2.
自复位体系可以降低结构震后残余变形,提高震后快速恢复能力。将自复位体系与胶合木框架结构相结合,是提高木框架结构抗震韧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提出了自复位胶合木梁柱节点(self-centering glulam post-and-beam joint)设计方法,并对自复位结构(self-centering structure)进行抗震性能评估。通过对两种构造的自复位节点(无耗能件节点和带特制角钢耗能件节点)进行拟静力试验。依据试验结果提出节点设计流程,并以一栋三层自复位胶合木框架结构为算例,采用OpenSees建立了算例的简化数值模型。对算例进行了两方面的抗震性能评估,一方面通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验证结构设计流程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与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胶合木框架结构,依据所提流程设计的自复位胶合木框架结构,可以显著减小结构残余变形。  相似文献   

3.
基础隔震结构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与常规地震作用相比,结构的最大绝对加速度、隔震层的最大位移均有较大增加。通过算例分析,采用时程分析法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的隔震结构计算时,罕遇地震下的峰值加速度的取值决定了隔震支座的选择。通过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12章及附录L简化计算方法的分析,三种罕遇地震峰值加速度取值对应三种隔震支座布置的计算结果,8度区多层框架结构,建议采用插值法进行罕遇地震下隔震层计算,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抗规公式(12.2.5)应乘以近场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4.
蒋建  丁建 《结构工程师》2006,22(1):6-10,17
根据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针对框架结构提出了直接基于损伤性能的设计方法。首先,建立等效位移延性系数与结构损伤指标的关系,得到了反映不同设防水准损伤目标的结构等效位移延性系数;其次,运用R-μ关系模型,根据等效位移延性系数确定了地震折减系数,从而计算出结构弹塑性地震作用;然后,通过结构的需求曲线与推覆曲线对结构在强震作用的性能进行评价;最后,通过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设计步骤及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以砌体平均抗剪强度公式和理想弹塑性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砌体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同时考虑了抗震措施的影响,实现了单片墙肢设计强度计算向楼层屈服强度计算的转换。根据Dwairi等提出的以窄Takeda滞回模型为基础的有效阻尼计算公式,并考虑砌体结构的基本周期和延性特征对其进行适当简化,建立了采用结构整体位移延性系数表达的砌体结构阻尼折减系数公式。根据剪切型薄弱层屈服机制的特征,建立了砌体结构层间位移延性系数与整体位移延性系数的关系。据此,可根据不同性能目标和抗震措施下的层间位移延性系数直接计算阻尼折减系数。通过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与阻尼折减系数的比较,实现罕遇地震与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规则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计算。分析表明,所提方法简便实用,分析结果合理可靠,可用于基于性能的规则多层砌体结构抗震分析。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采用连续体模型确定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弹性反应的简化分析方法.该模型参数:剪切刚度系数K由实测的第一自振周期反推而得,结构的自重系数M由经验估算而得.利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并借助opensees计算平台对该结构进行大量的时程分析计算,得到的最大层间位移与连续体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度较好,证明了此简化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中高层混合结构弹塑性变形简化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中高层混合结构简化为一竖向弯曲梁与一竖向剪切梁,考虑其协同工作,并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分别采用弹性设计反应谱和增大系数方法计算结构弹性位移和弹塑性位移,进而计算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弹性位移以及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位移。对一20层混合结构算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计算所得地震作用下的横向变形同"精确"分析方法所得的结果很相近,满足结构初步设计阶段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设置新型自复位节点的钢框架结构体系的整体抗震性能,建立了1个传统焊接框架体系和3个新型自复位节点的框架结构体系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新型自复位节点框架结构体系与传统焊接框架结构体系的位移响应,并研究了不同地震波作用下新型自复位节点在结构不同位置的整体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新型节点框架结构体系传力稳定,均未出现明显的损伤变形,且其顶点最大位移与总高度之比均小于钢框架弹塑性位移角1/50的限值,满足抗震要求;新型节点框架结构体系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出现在首层,但最大层间位移角均保持在0.03 rad以内,处于生命安全水准。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自复位节点框架结构体系钢绞线工作稳定,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自复位混凝土框架节点(简称PTED节点)是半刚性节点,节点的转动刚度对PTED框架结构的弹塑性性能影响较大。引入节点固定系数的概念,给出其理论表达式,并通过PTED节点试验和PTED框架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研究节点转动刚度的变化对PTED框架结构弹塑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节点转动刚度的减小,在侧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最大顶点位移增大而最大基底剪力相应减小;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跨弯矩的分布从负弯矩向正弯矩转化。在半刚性结构设计中必须考虑节点转动刚度对结构弹塑性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复位支撑集成耗能与复位能力,在地震作用下有效保护主体结构,消除残余变形。地震过后常伴有强度较大的余震发生,易加重累积损伤,导致结构发生更严重的破坏甚至倒塌。为此,提出了考虑主余震效应的自复位支撑RC框架结构设计方法,以结构损伤等效为原则,引入地震影响系数修正系数并给出建议取值。通过改变自复位支撑设计参数,对一支撑框架结构进行改进设计,并将其与初始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改进后结构在主余震作用下的残余位移更小,均值仅为0.05%,层间位移角较初始结构明显减小,加速度响应较初始结构减小12.7%~29.4%。随着地震强度增大,结构在余震时期耗能增长的主要来源由结构阻尼变为支撑,说明强余震作用下,自复位支撑充分发挥耗能能力,避免结构发生倒塌。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Brücke Wolken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