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建设部共同资助下,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大力、热情的支持下,“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于1990年10月18日至23日在大连召开。这是继1986年10月在北京、1988年4月在武汉之后召开的关于中国近代建筑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建设部共同资助下,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大力、热情的支持下,“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于1990年10月18日至23日在大连召开。这是继1986年10月在北京、1988年4月在武汉之后召开的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三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3.
继1986年10月在北京、1988年4月在武汉、1990年在大连之后,1992年10月5日至10日在重庆召开了“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此次会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建设部共同资助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项目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得到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及建筑系的大力支持,梁鼎森院长、王公禄副院长与会致词,杨嵩林教授组织安排,建筑系的许多同志为会议的顺利进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中国建筑学会向会议发来了贺电。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法政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史家村松贞次郎先生,东京大学助教授藤照信先生以及村松伸先生、西泽泰彦、井上直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吴光庭先生等也专程与会。自1991年底承《建筑学报》、《新建筑》、《华中建筑》、《世 相似文献
4.
继1986年10月在北京、1988年4月在武汉、1990年在大连之后,1992年10月5日至10日在重庆召开了“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此次会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建设部共同资助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项目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得到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及建筑系的大力支持,梁鼎森院长、王公禄副院长与会致词,杨嵩林教授组织安排,建筑系的许多同志为会议的顺利进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中国建筑学会向会议发来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历史方法论中的跨学科研究,传统史学方法论、我国史学传统的影响诸方面,以及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写人物问题、地域的划分、计量化方法、“新三论”、图表的重要性、加强共时性研究等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在由汪坦教授主持召开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上,不少代表的发言涉及到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内涵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可分纵横两方面来论述。纵的方面,即近代建筑史的断限;横的方面,即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或内容。这两方面即构成了近代建筑史的时空框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与断限,一方面应该考虑中国史学界对中国社会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到建筑史不同于政治史的某些特点。在前一方面,建筑史学界的观点较为一致,认为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上下断限定为1940年到1949年,这是正确的。至于近代建筑在地域上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在研究地方史时取不同的断限,但从整体上看,从全国看,近代建筑 相似文献
7.
前言中国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建于清朝乾隆十年至二十四年(1745-1759年),前后历时十五年。它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大规模成群兴建的西方风格的建筑。由于它建造在论者推为京畿“三山五园”之首、欧洲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 相似文献
8.
9.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工作,较具规模的应该要推1958年10月在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下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资料调查编辑,当时北京、上海、河北、山西、湖南等近二十个省市地区都做了大量收集整理,1959年完成初稿。经过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86年以来发表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上的会议论文的统计及数据分析,从研究对象及研究者两方面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现状存在的地域性差别及不平衡性做出解读,认为研究的地域性差别和不平衡性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现阶段的必然状况,同时也是在今后的继续研究中需要加以调整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筑学报》1998,(9)
分期问题是确立中国近代建筑史基本理论框架的重要问题。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置于近代中国剧烈变化的政治、经济背景之中,把中国近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作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背景发展变化的结果来考察,是分期的主要依据。中国近代城市与城市中新建筑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容。综上述,作者提出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建筑史“自立”时期之概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自立”时期,中国人的建筑活动居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建筑教育的兴办和完备;中国人建筑师逐渐成长,建筑设计机构和活动兴盛;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文化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建筑在近代发生的重大转变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科学理性建筑观念的觉醒,先发展地区城市化趋向的突起;新的建筑适应性模式的多向选择等,并在对之进行了简要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这三大转变可视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三个“纲”,抓住这三个“纲”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继续深化下去。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建设部共同资助下,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于1990年10月18日至23日在大连召开。 研讨会筹备组收到有关论文70余篇。这些论文涉及了19个省市近30个城市和地区的建筑,探索研究了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建筑保护、资料抢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从中国三大阶梯的地理特点和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的四次传播入手,构筑了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时空框架:历述了中国近代轮船运输体系的建立与条约——租界制度及洋务运动;铁路运输体系的建立与帝国主义资本与民族资本及官方企业;公路运输体系与西北经济开发的三大经济阶梯的形成。并在对经济、文化等部类历史背景透视下概括了建筑历史在规模上、深度上及思想上的不平衡性。最后,文章在文首对以往各种史学观点的总结基础上,提出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史研究曾相继流行过几种一元的史学观点:“阶级斗争模式”;“反帝——爱国模式”;“冲击——反应模式”;“传统——现代模式”;以及“资产阶级主题”等。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把中国做为一个匀质体看待,从而忽视了广袤的中国国土上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各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基本认识入手,结合此项研究工作开展的三个时期,与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中的“现代和传统”问题的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中国近代建筑中教学,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问题简要论述,展望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相似文献
19.
听了汪坦教授和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在怎样认识中国近代建筑这个问题上深受启发。我是多年从事设计工作的“生产人员”,对于建筑史或史学很少涉及。话说回来,不懂史就深感建筑设计创作水平的提高有难处。与文学及其他艺术的创作一样,建筑的创作素养也未可摒弃历史,只有“Five order”和李明仲《营造法式》也远远不够。到会的同志除多年研究建筑史的学者外,也有不少从事实际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这是可喜的。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建筑史主要以帝国主义和阶级斗争为主线索,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现代化的主线索。201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五卷本)的出版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里程碑,也促进了对研究线索和理论框架的进一步思考。本文作者基于参与主编本书的经历,提出了X+Y+Z的框架,即近代建筑史研究需要同时思考外来的影响(X轴)、传统的继承(Y轴)和他学科的影响(Z轴)的三维取向,而不是任选其一。论文解释了作为X轴的民族主义背景下的主体受容、殖民主义背景下的从属受容、作为Y轴的传统的承传与创造,并探讨了作为Z轴的知识、权力、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殖民主义、公共领域等理论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