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应用NCEP/NCAR北半球逐日再分析和T213分析场资料,对宁夏2009-09-04—09连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并从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及动力和热力学特征等方面,与2007—2008年连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阴雨过程均发生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冷空气的强弱和水汽来源的不同,造成了阴雨过程持续时间的不同;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和假相当位温分布的差异导致了阴雨过程降水特征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采用交叉谱分析方法,通过年全球平均的大气臭氧总量和10.7cm太阳通量两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发现,大气臭氧的短期变化和太阳自转活动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相关关系,大气臭氧准27天周期变化和太阳10.7cm辐射通量之间存在约140°的位相差落后时间为10.2天。  相似文献   

3.
广西凭祥逆冲推覆构造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凭祥逆冲推覆构造是广西境内首次在上古生办地台盖层中发现的大型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长度〉30km,总体走向25°-40°,断面倾向南东,倾角20°-30°,逆冲方向307°-310°,分带特征明显。经平衡剖面复原计算其缩短率e=033.3%,相对长度比εγ=66.7%,推覆蹁〉5600m。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北半球逐日再分析等资料,对宁夏2013年5月14日到16日和2011年5月7日夜间到9日夜间2次久旱转透雨过程从高空环流背景、中低空影响系统、温度及物理量场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的500 hPa平均高度距平场上,亚洲中纬度地区均处于"东高西低"环流型下,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及南海地区;主要影响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东高西低"环流型东高所处位置的不同,造成出现透雨范围的不同;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散度、涡度、经向风和能量、温度分布的不同导致2次透雨过程降水特征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宁夏春季久旱转透雨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在表面活性剂OS-15存在下锌与PAN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实验表明,在pH6.8—7.8的磷酸盐缓冲介质中,形成的三元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56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达到5.42×1041·mol-1·cm-1,锌含量在0—150μg/50ml浓度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将该法应用于某些食品中锌含量的测定,结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以及环流特征量资料,计算分析了东亚夏季风、南亚夏季风和西北地区东部水汽输送的关系,研究了南亚夏季风强弱和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系,并通过对热带太平洋对热带印度洋的"充电"作用的验证,探讨了西北东部夏季经向水汽输送变化机制.研究表明,夏季,对西北地区东部经向水汽输送起主要作用的是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影响不大;前一年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显著偏暖(冷),El Nin觸o(La Nin觸a)发生,通过沃克环流的影响,使得印度洋SST一致偏暖(偏冷),从而引起大气"Matsuno-Gill型"响应,造成南亚高压偏强(偏弱),致使高原南侧垂直环流出现异常,导致南亚季风偏弱(偏强),并使得西北地区东部水汽通量减弱(增加).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江苏省连云港海滨首次发现了全新世海滩岩,这个发现使我国全新世海滩岩的北界从浙江省长涂岛(30.2°N)北移到江苏连云港海岸(34.9°N)。文章对连云港中--晚全新世古气候、海平面变化、水动力条件、古地理环境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州岩群是云开地区最古老的地层体,宏观露头主要发育5种不同构造样式和生NE缓倾的拉伸线理,显微构造显示出下部混合片麻状花岩具准岩浆结构特点;英石C轴组构呈开角70°~80°小圆环带和低级对称型;超显微结构显示了石类以扩散蠕变为主,长石以位错蠕变为主,在前晋宁期,云开地区长期和于伸展状态并发生自SW向NE方向的近水平分层剪切,变形主要温度范围在300~700℃,深度在10~23km,剪切差异应力在几  相似文献   

9.
应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的处理模式,对国产细旦涤纶纤维转杯纺进行了分梳辊,假捻盘型式及规格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在一定的纺纱条件下采用针辊10°×8头72等分直形排列与表面光滑假捻盘φ18mm×R7mm×2.0mm配置能够获得成纱质量综合性能较好的纱纺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制备了5‘端共价连接EDTA的寡聚苷酸与生命金属的螯合物ODN-5’-EDTA.M(n),其中M(n)为Fe(Ⅱ)或Cu(Ⅱ);分析、计算了这3个螯合物形成的最佳PH值范围,ODN-EDTA.Fe(Ⅱ)为PH5.8-8.6,ODN-EDTA,Co(Ⅱ)为PH4.6-8.1,ODN-EDTA,Cu(Ⅱ)为H3.4-5.7,在此条件一,剪切反应必须的Mg^2+并不与Fe(Ⅱ),Co(Ⅱ)或Cu(Ⅱ)竞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计算并分析1949~1990年黑龙江省洪涝旱灾害在自然灾害中的比例、洪涝旱灾害的时空分布以及考虑水利工程影响的洪涝旱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量。  相似文献   

12.
洪涝灾害损失划分的原则与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河流域中游焦岗湖洼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新的洪涝灾害划分原则与涝渍灾害损失的定量划分方法,该方法以农田排水径流模拟模型和作物水分胁迫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实例研究表明了该划分原则与划分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杭州市城市防洪的现状和水系特点,认为要彻底解决主城区(建成区)的防洪排涝问题,必须采用提高杭州市城市防洪能力的有关工程措施:主城区各区块的涝水应就近向钱塘江外排,地势较低的运河两岸地区,应要取“北控,中疏,南排”的排涝原则。  相似文献   

14.
叶集镇是皖西重镇,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全省唯一县级改革开发试验区。近年来,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312国道的建成,原有的防洪除涝体系遭到分割。文章就此对规划建设中的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主要是镇区和湾区)的防洪除涝综合治理工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山丘区极端降雨事件多发,降雨强度与量级不断突破区域历史极值,同时叠加山丘区脆弱环境和强人类活动影响,山洪形成及演进致灾成因复杂多变,由此加重了暴雨山洪引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洪灾害具有显著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其形成发展是山丘区环境孕灾承灾因子复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山丘区局地气候独特,地质地貌类型众多,溪河水系复杂,人类活动影响突出,大量重大山洪灾害事件表明,极端降雨诱发的山洪过程及致灾特征各异,给山洪灾害预报预警防御造成极大困扰,山洪灾害研究仍是当前重大自然灾害防控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我国山洪灾害研究多偏重于雨水情时空变化规律,着重研究降雨影响的山洪洪水淹没特征,据此推算山洪灾害防治区的临界雨量/水位阈值,在山洪灾害防治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山洪灾害事件导致的人员伤亡数总体显著下降。然而,受山丘区降雨特征、下垫面组成、溪河形态及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影响,山洪洪水形成演进时常挟带大量泥沙,从而表现为山洪水沙、山洪泥石流等物理过程,导致的局地冲毁、淤埋、淹没等致灾成因及阈值与山洪洪水致灾也存在本质差异,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重大山洪灾害事件多发的主要原因。针对极端降雨诱发多类型山洪形成演进与强人类活动复合作用致灾防御难题,拟利用气象学、水文学及河流动力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现场调查、物理实验、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传统单一的山洪洪水灾害研究扩展为全类型山洪灾害(山洪洪水灾害、山洪水沙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研究,开展全类型山洪引发的冲毁-淤埋-淹没等复合致灾研究,系统探究我国重灾省区重大山洪灾害事件的强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剖析极端降雨与强人类活动复合作用下多类型山洪形成及其演进致灾范围、规模特征,揭示气象水文溪河响应与强人类活动影响的不同类型山洪灾害致灾成因,建立气象水文水沙动力过程模拟方法,辨识山丘区流域全类型山洪冲毁-淤埋-淹没风险,提出不同类型山洪灾害易发区识别方法,构建山洪洪水灾害、山洪水沙灾害及山洪泥石流灾害分区分级多指标预警防御方法。该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山洪灾害理论技术研究水平,并进一步完善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山洪灾害为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本世纪全球因山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每年460多亿美元。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40%,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70%。近年来,我国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山区暴雨山洪灾害实例表明,重大人员伤亡与重大财产损失的山洪灾害事件往往源于洪水和泥沙的共同作用,然而,以往在进行山洪灾害防治时,大多仅关注“洪水”的作用,忽视了“洪水和泥沙”共同作用将显著增大山洪灾害的致灾风险乃至出现“小洪水大灾害”。为了进一步提高山洪灾害防控能力和完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亟需深入研究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洪水和泥沙共同作用为切入点,凝练了四个需攻克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1)山区暴雨作用下流域产流产沙异变机制、水沙过程与沟床剧变耦合致灾机制;2)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与致灾要素一体化智能监测技术;3)山区暴雨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4)基于山洪水沙灾害动力过程的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防控技术。围绕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内涵,提出五个需开展的重点研究内容:1)山区暴雨产流产沙过程与水沙耦合致灾机制研究;2)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与智能监测技术;3)山区暴雨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4)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技术;5)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防控平台构建与示范。研究成果将揭示山区暴雨产流产沙过程与水沙耦合致灾机制,提出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方法、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智能监测技术体系、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山洪水沙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技术等,构建集早期识别、风险评估及综合防控一体化的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防控平台,提升我国暴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的实时性、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从人类活动、自然条件、保护工程、水利工程防洪标准、防灾减灾非工程措施诸方面分析了厚大溪小流域山洪灾害的成因,根据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和强对流天气增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厚大溪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应坚持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措施,并提出了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加快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几项适用的非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洪涝灾害的成灾机理出发,针对具体灾害评估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信息格网洪灾损失评估模型。建模时较全面地考虑了洪涝灾害特点和受灾过程中受灾体的变化等因素,可用于实际建模。  相似文献   

19.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近几年发生的洪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因地制宜控制水土流失,良化生态环境,扼制洪灾发生的对策,为今后的良化生态环境和防治洪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宣恩岩底河流域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区,洪涝灾害频发。通过野外勘测及综合分析,该区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水文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组合、岩溶管道不通畅、人工排水通道排水能力不够等。而引起岩底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狮子口至满家大塘间人工排水洞排水能力不足,岩底河地下暗河通道淤塞严重,导致地下暗河排水能力减弱。建议:改扩建狮子口排水隧道,提高泄洪能力;疏通岩底河地下暗河淤塞,促使排水通畅;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避免暗河管道泥沙淤积,保证洪涝灾害得到长期有效防治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