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对O3/H2O2-MBBR(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MBBR)-O3/H2O2/UV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制革生化尾水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O3及O3/H2O2预氧化对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可生化性、氮组分转化及去除的影响,并将催化臭氧氧化与MBBR相结合,评估组合工艺对CODCr、氨氮、总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与O3氧化相比,O3/H2O2预氧化可显著提高尾水可生化性,氧化后B/C(BOD5/CODCr)比可从0.016提升至0.18。此外O3/H2O2预氧化可使含氮有机物分解为无机氮,有利于强化生化过程中氮的去除。经O  相似文献   

2.
为研制多元功能混纺纱线,筛选确定了抗紫外线纤维(含纳米TiO2)、AmicorTM、Coolplus、圣麻4种功能纤维以10种比例混纺成纱,并进行纱线基本性能(断裂强度、毛羽、捻系数、细度不匀CV)测试。通过对纱线基本性能的聚类分析、混纺比与纱线基本性能的相关性分析,确定适合成纱的4种纱线的混纺比分别为:35/45/15/5,25/45/20/10,25/35/25/15,25/45/15/15。  相似文献   

3.
精梳棉/大豆蛋白纤维/腈纶/Modal/羊毛混纺纱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开发高质量的精梳棉/大豆蛋白纤维/腈纶/Modal/羊毛混纺纱,对各原料的混纺比进行了探讨,采取了原料预处理及特殊混合方式等措施,并对各工序工艺参数进行合理的配置,使成纱质量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14.6 tex 40/40/20棉/彩棉/莫代尔混纺纱开发过程中,根据原料的特性,采取条子混和的方法,合理选择工艺流程和配置各工序工艺参数,使该产品生产顺利,成纱质量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棉纤维、细特粘胶、竹纤维、天丝及腈纶纤维的物理特性,针对不同原料的特点制定工艺流程,并采用紧密赛络纺加工技术,开发了18 tex 30/30/15/15/10精棉/细特粘胶/竹纤维/天丝/腈纶混纺紧密赛络纺针织用纱。阐述了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工序的工艺参数及提高成纱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对纺纱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高收缩腈纶/棉/粘胶/锦纶(30/30/30/10)18.4 tex针织纱的纺纱工艺、生产流程和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利用水热法制备NiCo2S4/石墨烯/棉织物复合柔性电极材料。采用SEM和XRD表征其微观结构,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NiCo2S4/石墨烯/棉织物复合柔性电极的比电容可达189.6 F/g(0.25 mA/cm2)。复合电极在经过2 000次循环充放电及500次折叠后,电容保留率分别为63.6%、83.1%,展现出优良的循环稳定性和柔软性。  相似文献   

8.
以14.7 tex 40/30/20/10精梳棉/粘胶/黑竹炭/羊毛针织纱为例,介绍了黑竹炭纤维的性能特点,混纺纱的工艺流程以及在纺纱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利用混纺针织纱制成的面料,光泽自然明亮,手感柔软,悬垂性好,透气舒适爽身,健康环保。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对功能性织物的消费需求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开发生产了14.7tex 40/30/15/15天丝/汉麻/羊毛/绢丝混纺赛络针织用纱。介绍了4种纤维的主要特性,并对原料的预处理、混纺比控制提出了解决方案,确定了混纺纱各工序的工艺参数,制定出相应的技术措施,成功实现了混纺纱的顺利生产。  相似文献   

10.
以Co取代的硅钨酸为活性组分,采用界面聚合法合成β2-SiW11Co/GO/PANI复合材料,并应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进行表征。以β2-SiW11Co/GO/PANI对染料甲基橙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甲基橙溶液质量浓度为30 mg/L、pH为6,复合材料用量为9 mg时,吸附效果较好,脱色率为91.09%,吸附量达到153.89 mg/g;β2-SiW11Co/GO/PANI对甲基橙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羊毛与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的纺纱方法,认为不锈钢纤维与羊毛混纺纱的生产关键是不锈钢纤维的牵切工艺设计与实施。考虑到不锈钢纤维及混纺纱的特殊性,纺纱工艺上采取了相应技术措施,如不锈钢纤维条分散喂入,增大纤维条的喂入宽度,保持纤维平行伸直状态,采用多并合、重加压、大隔距的工艺原则,选择适当的车速和张力等工艺参数。采取上述措施后,顺利试制出了羊毛/不锈钢纤维85/15 16.7tex混纺纱,产品质量能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保大豆纤维/竹纤维/精梳棉(50/30/20)14.5 tex针织用纱的成纱质量,针对大豆纤维及竹纤维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优化了工艺参数,细纱采用了仿赛络纺纺纱方式,使产品成纱质量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13.
黄麻/细旦粘胶/天丝混纺纱产品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麻纤维混纺纱为例,根据工艺试验和测试,就黄麻纤维性能、纺纱工艺等因素对黄麻纤维、细旦粘胶纤维和天丝纤维混纺纱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提高成纱质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葆莱绒纤维/牛奶蛋白纤维/天丝/棉混纺纱在纺纱加工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最终产品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纤维规格对喷气涡流纺纱线中纤维径向分布的影响规律,将两种不同规格的羊绒纤维和同一棉型涤纶纤维分别以相同比例混纺,经喷气涡流纺纱机MVS861制备了两种羊绒/涤纶纤维混纺纱线。运用哈氏切片器切取两种混纺纱线的横截面样本,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采集纱线样品横截面的纤维分布图,结合汉密尔顿指数分析法和Onion指数法分析,得到喷气涡流纺混纺纱中羊绒纤维和涤纶纤维在纱线横截面内的内外转移趋势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利用喷气涡流纺纱技术制得的羊绒/涤纶混纺纱线中,羊绒纤维因其初始模量更小、长度更长有向外转移趋势,初始模量更大、长度更短的涤纶纤维则有向内转移趋势;但混纺纱的最外层纤维由纤维含量和纤维规格共同决定。该结论可帮助纺制喷气涡流纺羊绒混纺纱时根据需要来选择纤维原料的规格。  相似文献   

16.
再生竹纤维是一种新型环保纤维,文章介绍了再生竹纤维的性能特点,并通过试纺14.5tex纯竹纱、18.1tex纯竹纱和20.8tex竹棉混纺纱3种纱线,分析了再生竹纤维的纺纱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同时讨论了提高成纱质量的一些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环锭纺设备上开发竹浆纤维与棉混纺特粗支纱系列产品,介绍了竹浆纤维的性能及纺纱工艺特点,特粗支纱在各工序的定量,罗拉握持距大小、前后区牵伸分配,细纱机型的选择、设备维护保养方法。认为纺竹浆纤维要控制好车间温湿度,以增强其可纺性能,特粗号纱加大罗拉握持距,选择钢材质齿轮的细纱机可以纺制出高质量的环锭纺特粗支纱。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生产有机长绒棉/阻燃纤维/纳米绒混纺纱线的原料性能特点,阐述了纺纱工艺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开发柔性石墨烯基功能复合纤维材料,分别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和盐酸掺杂聚苯胺,将两者混合后利用湿法纺丝制备了氧化石墨烯/聚苯胺复合纤维,并通过化学还原得到石墨烯/聚苯胺复合纤维。对所制备的复合纤维结构、力学性能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石墨烯基复合纤维由石墨烯片堆叠的蜂窝状框架和包裹的聚苯胺颗粒构成,氧化石墨烯/聚苯胺复合纤维断裂伸长率高达14.92%,还原后仍可保持在5.57%,断裂强度为25.55 MPa,其比电容可达72.95 mF/cm 2。说明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为其在柔性电极、智能可穿戴方面提供了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纳米纤维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莲  陈廷 《纺织导报》2005,(1):14-16,18
介绍了纳米材料的概念和主要特点,重点讨论了纳米纤维的主要加工方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静电纺丝法、海岛型双组分复合纺丝法、聚合过程中直接制造直径纳米级纤维、原纤化法、分子喷丝板纺丝法等加工方法以及纳米纤维在服装、医药、能源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