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码》2009,(11):36-36
2009年10月15日.英特尔在国内正式发布了全新的酷睿i7移动处理器.标志着笔记本电脑处理器进入了移动四核时代。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英特尔公司发布了全新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将其屡获殊荣的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拓展至更时尚的超薄笔记本电脑领域,这一系列全新处理器有助于为有着更高移动要  相似文献   

3.
《新潮电子》2005,(24):55-55
在笔记本电脑领域,除了迅驰之外,64位移动计算技术便是另一个无可非议的热点话题,虽然早在2003年英特尔(Intel)公司便宣布全面支持该技术并发布了几款64位台式处理器。  相似文献   

4.
业界要闻     
英特尔发布迅驰移动计算技术 英特尔公司日前正式发布“迅驰”(Centrino)移动计算技术。迅驰代表英特尔在移动计算领域里的最新技术,它包括一款新的移动式处理器、相关芯片组和经过优化测试验证可协同工作的802.11无线网络功能模块。除了无线通信功能以外,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还支持更长的电池寿命、使笔记本电脑具有更轻薄的外形设计及更好的移动计算性能。 基于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笔记本电脑的价格与当今的主流笔记本电脑价格相当。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召开的英特尔开发商论坛上,英特尔宣布推出一款适用于迷你型笔记本电脑的低功耗处理器。这款主频为700MHz的低压移动奔腾Ⅲ处理器采用了英特尔Speed Step技术,可为重量不足3镑的迷你型笔记本电脑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电池寿命更长的处理能力。此处理器已开始批量付运,  相似文献   

6.
《电子测试》2004,(6):90-90
英特尔公司日前推出三款Intel Pentium M处理器,通过提高Intel Centrino(迅驰)移动运算技术的效能,带给人们在无线环境中更美好的工作、娱乐及通讯体验。新款芯片是首批采用英特尔90奈米(nm)工艺技术的笔记本电脑处理器,具有更快的时脉速度以及各项加强型设计,并嵌入更大容量的高速缓存,创造更高的运算效能。  相似文献   

7.
《世界电信》2008,(8):10-10
在向移动互联网进军的道路上,手机制造商致力于追求手机的智能化,英特尔的路线则是将PC无线化。它将WiFi引入迅驰芯片从而跨入无线通信领域,如今在WiMAX的发展中又扮演着领军角色,通过建立产业生态系统,推动WiHAX芯片嵌入到笔记本电脑、手机以及各种移动终端中。另一方面,在其具有主导地位的计算处理领域,它也不再一味地依据摩尔定律去提高处理器速度,  相似文献   

8.
刘鹏 《新潮电子》2005,(9):36-37
众所周知,AMD在移动处理器市场的影响力远远不及英特尔。但凭借着独特的Mobile Athlon 64处理器.AMD在去年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华硕.宏基.HP、NEC等大厂的支持,不过其高发热量决定了它在超便携笔记本上始终无法和英特尔相抗衡。当英特尔推出代号为Sonoma的新一代迅驰移动计算平台之后,AMD在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带来了名为Turion 64的新一代低耗能移动处理器。Turion取“旅行”(tour)之暗喻.实际上它是在Moblle Athlon 64处理器的基础上.针对高机动性的商务人士与消费者量身打造的新系列移动处理器,其功耗最低为25W.而英特尔Sorloma平台的Dothan处理器则为21W。由此可见,AMD在功耗控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有理由相信.凭借Turion强大的性能.AMD完全可以在高性能机型上具有与英特尔抗衡的实力。  相似文献   

9.
《新潮电子》2004,(11):64-64
与台式电脑处理器两强相争的局面不同,在笔记本电脑处理器领域.英特尔(Intel)从来就是一支独秀。尤其是随着“迅驰”的炙手可热。Pentiurn M处理器顺理成章地占据了笔记本电脑处理器市场的大半江山。在这样的局面下.一款采用非英特尔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就显得尤为显眼——更何况是一款国产笔记本电脑。它就是采用全美达(Transmeta)最新Efficeon8000处理器的夏新V3。  相似文献   

10.
《新潮电子》2005,(22):72-72
趁着英特尔(Intel)第二代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全面发布,早已望眼欲穿的笔记本电脑厂商全面掀起了一轮新机发布狂潮,这其中,富士通(Fujitsu)P7120显得格外抢眼。P7120的前身是广受好评的P7010,限于当时英特尔915芯片组的“难产”P7010只能采用Dothan处理器,  相似文献   

11.
英特尔于今年上半年推出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移动运算技术——“迅驰Centrino”。Centrino品牌包括Pentium M处理器(原称Banias)、855系列PC芯片组以及PRO/Wireless 2100系列无线网络通讯模块等三个主要产品。本文就是在分析英特尔在台式机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之后,又看准笔记本电脑的发展趋势,进而推出新品牌与技术。这样大规模的举动对市场以及消费者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NB厂商又该如何面对。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召开的英特尔开发商论坛上,英特尔宣布推出一款适用于迷你型笔记本电脑的低功耗处理器.这款主频为700MHz的低压移动奔腾Ⅲ处理器采用了英特尔Speed Step技术,可为重量不足3镑的迷你型笔记本电脑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电池寿命更长的处理能力.此处理器已开始批量付运,领先的电脑厂商已有相应产品上市.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在3月上旬美国旧金山举办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移动事业部执行副总裁马宏升公布了英特尔移动设备与无线宽带方面的重大创新,首次公开了下一代英特尔。迅驰TM移动计算技术平台的细节信息。展示了一块支持Wi—FiANiMAX无线通信的单芯片和一块移动式WiMAXPCMCIA卡,同时还介绍了基于英特尔酷睿^TM微架构的下一代双核移动式处理器及下一代手持设备应用处理器,表示随着消费者和企业对互联网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些创新将为人们带来更加个性化、更具移动性的互联网。  相似文献   

14.
张震 《新潮电子》2005,(22):98-101
除了主频的不断攀升,个人电脑的处理器位数也从8位.16位、32位一路走来2003年9月23日AMD推出64位处理器.宣告了个人电脑64位时代的到来。不过.在笔记本电脑领域.仓促上阵的64位移动处理器远不及64位台式电脑处理器所引起的反响强烈直至2005年4月AMD Turion64的发布,才真正将64位笔记本电脑引入消费者的视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鸳鸯茶 《新潮电子》2006,(11):170-173
2006年7月1日,AMD公司携国内著名导演、演员徐静蕾正式宣布向中国市场推出其全新的双核炫龙TM64移动计算技术.此举意味着64位双核移动时代就此飞奔而来。作为全球首款也是惟一一款专为轻薄型笔记本电脑设计的64位双核计算技术.AMD双核炫龙TM64移动计算技术将以其长电池续航时间和杰出多任务性能,带给用户更加完美的移动生活体验。由此.在笔记本电脑领域用户又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今,在AMD移动产品家族中,也正式形成了从低到高的”龙”系列家族产品.闪龙、速龙、炫龙等不同等级的处理器产品线.。使得AMD在移动处理器市场上终于形成了全面战线。  相似文献   

16.
《新潮电子》2010,(5):14-15
4月13日的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格外热闹。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现场宾客云集,共同见证了业界三大巨头的联手——以“精诚合作。共赢2010”为主题的国美、海尔新酷睿电脑全国主推月活动正式启动。国美、英特尔、海尔三方高层携手现场发布了国美电器包销10万台基于英特尔2010新酷睿移动处理器的海尔笔记本电脑(以下简称海尔新酷睿电脑)的计划。  相似文献   

17.
《世界电信》2008,(12):78-78
爱立信近日宣布正在与英特尔开展合作,以在笔记本电脑上实现爱立信的移动宽带模块与英特尔的个人电脑防盗保护技术互可操作,从而为移动宽带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防盗解决方案。该项合作将大幅度降低笔记本电脑丢失或被盗后的负面影响,为敏感数据在移动过程中丢失时提供了独立的加密软件,防止不必要的数据入侵。  相似文献   

18.
时之扉 《新潮电子》2006,(5):202-203
进入2006年,移动计算领域更进入了双核元年,眼下英特尔(Intel)Yonah双核处理器已经成为最为热门的词汇。在使用了那么多年的单核处理器之后,双核技术让人感到万分神秘。双核处理器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仅仅是原来单核处理器的壳内塞入两个处理器的内核?是不是双核便意味着两倍的运算速度?  相似文献   

19.
《电子设计技术》2006,13(3):126-126
PC用欢跃与迅驰双核平台英特尔公司推出两款面向家用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新平台——英特尔欢跃(Intel Viiv)技术平台和英特尔迅驰双核移动计算技术平台。新平台的核心组件是采用65纳米工艺技术制造的英特尔双核处理器,其中包括英特尔酷睿双核处理器。该款处理器的优势在于其  相似文献   

20.
《家庭电子》2008,(8):F0002-F0002
在去年于北京召开的IDF大会上,英特尔首次展示了新一代超级移动计算平台: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简称MID。相对于英特尔先前推动的基于传统电脑架构以,更靠近小型化笔记本电脑的超移动计算机UMPC,MID更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