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吸气过热度对滚动转子压缩机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第二制冷剂量热器法压缩机性能测试台,研究了吸气过热度(包括负过热度)对滚动转子压缩机(使用R22)质量流量和输入功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吸气压力和排气压力下,当正吸气过热度时,滚动转子压缩机质量流量只需修正吸气密度变化的影响即可;而当负吸气过热度(吸气带液)时,还应修正容积效率减小的影响.同时,滚动转子压缩机的输入功率几乎不随吸气过热度变化.实验为滚动转子压缩机10系数多项式性能模型的吸气过热度修正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吸气喷液冷却对涡旋压缩机及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搭建了吸气喷液回路实验台,并建立了含有泄漏和换热损失的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喷液流量和不同压比下,压缩机排气温度和系统制冷量以及COP的变化情况。数值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程度较高,在低喷液量下,误差在2.5%左右;在高喷液量下,误差在10%左右。结果显示:排气温度随喷液量增大而降低,COP随喷液量有微小提升后降低。喷液量较小时,可使排气温度降低14℃,而系统COP微小提升0.6%;喷液使得排气温度降低42℃时,可保证系统COP降低小于5%;高压比下,吸气喷液系统COP存在最佳值,且压比越高COP降低幅度越小,吸气喷液可以有效的用于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 相似文献
4.
不完全湿压缩能大幅度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然而该应用的最大难点是如何控制实时压缩机吸气干度在合适的范围内。本文提出了假拟饱和等熵压缩排气温度控制压缩机吸气该干度的方法,理论分析了在AHRI(空调供暖制冷协会)空调和低温制冷两种典型工况下,R22、R32、R134a和R410A四种制冷剂作为冷媒时,应用该方法控制压缩机吸气带液时系统性能的变化,并通过R32实验验证该结论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利用假拟饱和等熵压缩排气温度可以将压缩机吸气状态控制在少量湿蒸气的状态;在T-s图上具有钟型饱和线形状的R32制冷剂,利用假拟饱和等熵压缩所控制的制冷系统,当吸气干度在0.96~1时,制冷量和COP均能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旋转式压缩机广泛应用于家用空调器,是制冷系统的动力源,也是空调系统中主要噪声源。本文针对双缸压缩机吸气噪声,建立CFD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单、双吸气方式的质量流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单、双吸气方式分液器声学FEM模型,分析不同分液器的单极子吸气噪声,并与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单吸气方式在降低双缸压缩机单极子吸气噪声方面较双吸气方式具有一定优势,在本例中,分液器吸气噪声降低2 dB(A)以上。 相似文献
6.
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宏观检验、金相检验和断口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压缩机储液筒吸气管根部断裂的原因。结果表明:储液筒吸气管在外加大应力作用下产生了低周疲劳断裂;二次焊接时导致的晶粒粗大降低了吸气管的抗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7.
吸气喷液是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制冷系统热力循环计算模型,研究基于吸气喷液的制冷系统热力学状态,以制冷剂R410A为工质,分析在不同工况下热力性能随喷液流量比例的变化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当喷液流量比例增加到5%时,排气温度平均降低幅度为9℃,功率、制冷量和COP值分别平均下降0.4%、0.6%和0.3%;若蒸发温度增加,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蒸发温度每增加5℃,排气温度平均降低幅度为4.5℃,制冷量、COP值分别平均增加17.6%、16.9%;冷凝温度每降低5℃,排气温度平均降低幅度为8℃,功率平均下降11.3%,制冷量、COP值分别平均增加6%、17.9%。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制冷系统不完全过热循环(从压缩机吸气过热至吸气带液)为基础,通过将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分别运行于不同的低频工况下,研究了性能系数、制冷量、压缩比、压缩机功耗、电效率及排气温度等各项制冷系统性能参数的变化特性,提出了该特性下的最佳优化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可适当降低压缩机运行频率并将干度短期控制在0. 98≤x1,此时制冷量相比于常规过热度控制工况(5~10 K)提升8. 3%~16. 6%,性能系数COP提升12. 5%~15%。此外,压缩机电效率仅较常规过热度控制工况降低0. 3%~0. 7%,且实验最低频率(25 Hz)下的电效率值最大;实验最低频率下,节能效果显著,压比进一步降低,排气温度大幅减小,x0. 90时降幅达到40. 3%。 相似文献
9.
针对户外一体化机柜低环境温度制冷的需求,笔者开发了配套机柜空调的低温制冷功能,在不额外增加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检测空调室外侧冷凝器出口温度,制定外风机周期性开停控制策略。结合试验测试,如在外侧干球-15℃,内侧干球20℃工况下,在单个外风机开停周期中,外风机关闭时,压缩机底部过热度有出现低于0℃的情况,最低达-12℃,持续时间约115 s,而外风机开启时,底部过热度快速增大,最高达40.5℃,大于0℃的持续时间约40 s。通过观察压缩机底部额外开孔配置的视窗镜可以发现,整个过程中,制冷剂基本来不及沉积,压缩机润滑油位也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压缩机不会缺油。另外,运行过程中,吸气过热度基本大于0℃,回液风险低。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户式空气源采暖空调热水三用机的项目背景、技术原理、技术路线。针对三用机的特殊技术要求,首次提出吸气管过热度的定义以及采用电子膨胀阀PID调节吸气管过热度的新概念,利用该调节方法研制一台三用机,并按行业标准进行型式试验检测。测试结果表明,三用机达到国标的节能等级,并可高效制热、低温采暖,以及实现高效率的采暖、空调、热水、空调+热水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针对多联机系统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多故障并发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线性判别分析(LDA)和随机森林(RF)算法的多故障诊断策略,可以在完成故障类型识别后,自适应地根据故障类型选择最佳细化诊断模型,进一步诊断出故障发生水平或故障发生原因。首先,在不同的制冷和制热工况下,引入四通阀故障、电子膨胀阀故障、制冷剂充注量故障,并按照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训练集建立基于RF算法的故障类型识别模型;然后,利用LDA方法对训练集中3类故障的特征分别进行降维,并利用降维后的训练集建立故障细化诊断模型;最后,测试集中的样本数据在经过故障类型识别后,根据识别结果自适应地输入至最优故障细化诊断模型。结果显示:故障类型识别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达到99.99%,3类故障细化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12%、100%、97.44%,说明该策略能够较好的完成针对多联机系统的多类型故障诊断任务。 相似文献
13.
14.
由于电子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集成度不断提高,芯片功耗大和散热困难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传统的散热方法在一些超高热流密度场合已经不能:占效为芯片提供冷却。蒸气压缩制冷可望成为现代高热流电子器件及系统冷却的重要技术,国外主要电子系统公司均已采用蒸气压缩制冷来实现电子系统冷却。要使蒸气压缩制冷在电子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必须进一步研发高效紧凑的微型制冷压缩机、研制能与电子芯片紧密结合的微型蒸发器以及高效的冷凝器. 相似文献
15.
对制冷压缩机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统计计算了市场上几种主要容积式压缩机的电效率,并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 涡旋压缩机的电效率基本上在0.5~0.75之间,主要集中于0.6~0.7之间;活塞压缩机的效率基本上在0.4~0.7之间,而主要集中于0.5~0.65之间;螺杆压缩机的电效率基本在0.5~0.75之间,主要集中于0.65~0.75之间;压比为2~4时压缩机电效率达到最大。为制冷压缩机的设计、校核和计算提供基础和依据,为制冷系统的性能改进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机械式蒸汽再压缩(mechanical vapor recompression, MVR)系统的运行经济性和稳定性,对MVR系统中离心式蒸汽压缩机与蒸发器的匹配特性进行研究。针对蒸发器换热系数在新投、工作和结垢工况下的变化,提出了蒸发器运行温阻特性线的概念,并将其与离心式蒸汽压缩机的温升特性线叠加,从而开展离心式蒸汽压缩机与蒸发器的匹配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离心式蒸汽压缩机的设计流量偏大或蒸发器的换热面积过小会导致匹配不足,易发生喘振,从而影响MVR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而离心式蒸汽压缩机的设计流量偏小或蒸发器的换热面积过大会导致匹配过度,致使MVR系统的运行经济性差,甚至可能造成MVR系统无法建立热力自循环。结果表明,离心式蒸汽压缩机在MVR系统启动过程中会出现不稳定的喘振现象,可以通过系统参数的临时调节或采取辅助措施来避开不稳定区。设计时应保证离心式蒸汽压缩机的喘振裕度大于20%,蒸发器换热面积的设计裕度为30%;MVR系统运行时实际蒸发温度与设计温度的偏差应控制在±5 ℃以内。研究结果可为MVR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简介双螺杆空压机与两级螺杆空压机的结构和运行特点,由于两级螺杆空压机采用了两级串联压缩工艺、中间喷油冷却装置和大直径螺杆等,节能效果明显。通过实例计算,得出两级螺杆空压机比双螺杆空压机节能15%。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以喷气增焓、强化换热和智能化霜等技术为基础的强热数码涡旋多联机在制热性能方面的改善效果,并通过对其在某办公楼空调方案中应用的分析、设计和评价,指出了强热数码涡旋多联式空调系统在初投资和节省运行费用等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