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分类说明和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博物馆展示空间及室内环境的设计要素,对其内部的功能流线、空间尺度比例及展品陈列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总结出博物馆展示空间光环境的配置方式和保证措施,可供类似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2.
里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青岛典型里院室内光环境进行实地调研、测量,对里院的采光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里院普遍存在严重照度不足的问题,总结了适用于里院光环境优化的传统和现代采光模式及技术策略,对里院光环境进行节能改造。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博物馆展示方式带来了新的生机,为了探讨如何运用数字化展示方式整合展示信息,在分析博物馆传统展示方式弊端的基础上,对中国古漕运博物馆进行研究,从实物展示和非实物展示两个角度探讨数字化展示方式的运用形式,以期结合展示信息,更为丰富地展现展品和主题内容。  相似文献   

4.
建筑采光节能设计的整体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阳光是安全、洁净的能源,充分利用日光和天空漫射光进行建筑天然采光是节能设计的有效方式。不同的地域气候和外部环境中对建筑采光节能设计的要求差异很大,甚至出现采光节能和热工节能设计的矛盾,如果用同一种节能标准和方法进行建筑采光设计必然会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因此,建筑节能设计应当综合考虑建筑光、热环境的影响因素,以整体设计的思维,从环境规划布局、建筑体型及采光控制到建筑反光遮阳设施设计等各方面,研究适宜不同地域气候环境的建筑采光节能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现代技术在天然采光中的应用,解决由于客观因素导致天然采光薄弱的问题.方法 从建筑光学基本理论着手,利用反射隔板将天然光引入,传输到室内需要的空间,并通过计算机分析软件模拟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 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反射采光板设计,室内待改造的区域基本满足采光标准的要求,即各类建筑空间最低采光系数标准值.结论 通过模拟结果证实了在被动式采光的基础上,应用现代主动采光技术在完善高质、高效建筑光环境中的优势,使建筑采光标准和采光质量统一起来,对建筑采光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背景下,以既有工业区为代表的城市老旧区域品质提升和空间扩容逐渐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为了应对存量规划驱动下既有工业区开发地下空间出现的与社会经济、城市空间布局、周边功能联结不紧密等问题,以北京首钢三高炉博物馆更新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含有3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的既有工业区地下空间开发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维度对其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定位适宜度、功能布局适宜度和功能空间适宜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首钢三高炉博物馆地下空间功能定位适宜性良好、功能布局适宜性一般、功能空间适宜度良好,总体评价结果为良好;基于评价结果结合评价指标,提出首钢三高炉博物馆地下空间功能适宜的改善策略和后续类似项目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现场调研重庆城市中心区地下街自然采光现状,从地下街安全疏散步行路径体系中的出入口、街道、中庭节点三方面开展调研,总结实例中影响自然采光条件的原因与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现状问题对于地下街紧急时刻人们安全疏散的影响,提出基于安全疏散视角的自然采光优化改善措施,可利用主动式、被动式或两者相结合的采光法进行改善,包括增加梯段自然采光面积、增设采光天窗、引入自然采光等方面.为地下空间的安全疏散提供具有较强空间感知的自然光标识系统指引,有利于改善地下空间易迷路方向感缺失等问题,探讨总结适宜地下空间安全疏散的自然采光技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旅游体验视角下探讨博物馆展品陈列优化的新对策,试图为博物馆展品陈列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在光环境设计中,合理利用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并与建筑的功能、形式有机地结合,创造宜人的光环境.方法 应用灯具的配光曲线原理,通过实地测量和分析评价,运用照度的计算方法,结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对建筑大学图书馆的照度及眩光进行评价,得出影响光环境质量的因素.结果 对于大跨度公共阅读工作区来说,在保证通过良好的朝向来获取自然光线的前提基础上,中庭间接采光在最大进深约5 m的范围内,可弥补仅靠侧窗采光的不足,对光环境中最重要的照度因素起到补充作用.另外,桌面材料的反射系数越小,其反射照度曲线的照度值分布越均匀,桌面颜色过深还会导致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眼疲劳.结论 为图书馆光环境的设计提供新的数据依据,优化光环境质量,使“人一机一环境”系统达到和谐统一,为读者营造舒适、高效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旅游体验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验经济的有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我国博物馆旅游体验设计的相应模式,分析了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内容,运用博物馆理论、体验旅游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对旅游体验的特点、旅游体验设计的作用、博物馆旅游体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等进行研究;从展品及其存在形式、游客需求、游客参与的程度等角度,进行了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分类和设计。  相似文献   

11.
互动式博览建筑是凭借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数字技术,利用独特方式互动沟通的特殊建筑类型.为研究博览建筑以"游客行为"为中心的互动性,首先需要明晰几种可以提高互动效果手段的优缺点,以此来确定采用视觉测量法实地追踪人群行为动态的优势,然后在实验室中利用混合设计设备整理分析3类游客(学生群体、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体、邻近区域居住的老年群体)的行为特征,并以游客的行走路径及停留分析作为互动研究的基础数据.最后结合成型的互动设计实例,总结出4种互动设计策略:发掘人们的必然行为、感官互动可视化、单元模块变形强调联系、借助数字技术虚实共建.结果表明:博览建筑中的行为互动使游客与所处空间及展品之间形成了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厘清博览建筑中的布展方式、流线组织及展厅空间与互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调动游客的互动行为,使人们在探索和新奇中加深对展品信息记忆的同时,进一步指导博览建筑互动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建筑博物馆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建筑博物馆相比在管理、展示和学术交流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将态势分析法(SWOT)引入到建筑博物馆的发展评估中,结合国内建筑博物馆内、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系统分析了其在资源和需求方面的优势,展示手段和管理理念方面的劣势,现有国内外环境下存在的机遇,以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挑战,并在"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限制、利用外部机遇、应对外部挑战"相结合的原则下,提出了有利于建筑博物馆发展的策略及建议,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建筑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就白鹤梁题刻陈列馆工程及与保护工程相关的临时附属工程的设计进行了论述.陈列馆工程空间造型结合了传统与现代两种方式,既尊重地域历史文化,又体现现代技术特征。临时附属工程主要是临时围堰工程和文物防护工程。临时围堰工程目的是避免长江水的涨落对本体保护工程实施的影响,文物防护工程则通过设置操作平台,防止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对题刻进行踩踏和中型设备对题刻产生磨损和碰撞.  相似文献   

14.
房屋加层外套框架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旧房增层改造中采用外套框架结构体系时,框架型式具有跨度大、底柱高的特点,按常规设计时往往为肥梁胖柱,工程造价高,使用空间较低.本文提出了房屋加层外套框架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方法,利用适用于机械制造的优化软件包,编制了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化程序,程序采用分部优化法,以结构成本为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设计,并结合工程实例作了优化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合理地利用材料的性能,协调各构件的几何参数,从而减小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15.
该设计是以校园一建筑楼体的三维动画展示设计为例,以VRP三维互动软件作为平台,探讨了三维模型在VRP中实现虚拟漫游动画的方法和技术,重点说明了贴图纹理调整与环境设计、相机与交互、2D界面和导航设计、场景发布等各个方面,以此来阐述如何为实现具有真实感的建筑漫游动画技术。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有关会展评估的共识和难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会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新想法:在对会展项目评估的基础上考虑展会的品牌无形资产要素,将对品牌展会的评估指标分为基础指标、行业特性指标和品牌展会的品牌无形资产指标这三个部分,建议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处理主观性的软性指标,采用标准分数的形式解决不同行业的展会评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展览建筑的庭院空间承载多样功能,如室外展览、艺术集市、植物展示以及休憩娱乐等,这些活动与室外风环境息息相关。然而在现有的设计方案推敲中,庭院的大小和布局形态主要依赖建筑师的主观经验,缺少庭院设计与室外风环境的相关性思考。本文对48例国内外知名展览建筑的庭院面积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散点曲线拟合,得到展览建筑的首层建筑面积与庭院面积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对展览建筑在设计方案阶段有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5类典型布局模型,以夏热冬冷地区气候条件(以杭州为例)为依据进行风环境模拟,通过适宜风环境的面积占比和测点风速的稳定性来评价建筑布局对庭院风环境的影响。总结得出,U型围合(东向庭院)、分段围合(西向庭院)和分段围合(东向庭院)的适宜风环境区域占比基本稳定在99%左右,可以提供较理想的室外观展空间,其中U型围合(东向庭院)的测点方差值较小,庭院风速变化更稳定,符合室外观展的风环境需求。本研究为创作具有良好室内外布局和适宜风环境的展览建筑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