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正在面临逐渐消亡的趋势,如何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同时留存非物质文化的记忆,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愁文化,成为值得探索的重要议题。以世界文化遗产花山景区内濑江屯为例,深入挖掘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素及价值,解析非物质文化与物质空间之间的关系,提出运用空间再生的策略传承和活化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包括以整体格局保护呈现非物质文化记忆、以线性景观规划组织非物质文化载体、以空间植入激活非物质文化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徽州孕育了丰富而悠久的徽文化。作为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极其重要。传统村落的价值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就会失去文化内涵,传统村落也就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更新。立足于历史文化悠久的徽州传统村落,以徽州砖雕技艺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徽州传统村落发展中的现状和不足,并尝试分析在村落“活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的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承载了宝贵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传统村落也面临人居环境无法满足现代人居要求、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居民对传统文化失去自信,这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可邑村为例,从点、线、面3个维度对文化传承下的村落物质空间环境建构进行分析,探讨乡村旅游与文化保护的相互作用。在乡村旅游受到扶持的同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传统村落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接受,形成了改善环境—促进经济—保护文化的良性的正向循环,最后得到文化传承下传统村落的空间景区化构建策略,以期为同类型传统村落的更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旅游经济发展使得传统村落生产的内在逻辑发生转变,如何平衡历史文化保护与村落经济效益成为当下传统村落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整体格局与空间肌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方面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保护规划不仅对村落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监督意义,同时更规范村落各类资源旅游化的应用,兼顾了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欣慰  郑志元  汤铭  姜凯 《华中建筑》2022,(12):164-168
徽州传统村落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探究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对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为研究对象,以物质景观特征和非物质景观特征为分类标准对其景观要素进行分类,对其景观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结合实地考察和调研,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所发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途径,以期为同类型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及活化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保护拥有浓厚历史文脉的传统村落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物质文化保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研究探析非物质文化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结合山西省寿阳县胡家堙村落的规划设计,分析了特定地域非物质文化对村落保护的意义,即将文化脉络保护与村落规划设计相结合,通过空间节点的活化再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呼应的历史氛围和环境,使非物质文化融入传统村落的延续中。  相似文献   

7.
魏冉 《重庆建筑》2023,(10):10-12
旅游介入古村落从而推动实现活化更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方向。以广州黄埔古村为例,分析村落特征及保护更新价值,梳理当前旅游语境下的黄埔古村的建筑、景观设施、活力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村落物质空间优化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两方面提出黄埔古村活化更新要素,总结出延续“港村一体”的历史村落风貌、优化激活村落特色空间及引导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更新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吴娜  龚克 《城市住宅》2018,(3):64-67
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保护、旅游开发关系的基础上,调研龙脊古壮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方式及传承现状,发现村落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采取维护传统村落整体环境、完善传承人制度、分类型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旅游协作开发等措施,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保留和传承古代村庄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需要深刻思考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许村是传统村落的一个样本,古建筑群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由于地理交通和经济发展的滞后,许村的古建筑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和影响。论文以许村文化节为源点,通过壁画艺术研究古村落的文化传承和经济活化。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属于有机生命体,融合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显得更加重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现代化发展存在诸多矛盾,传统村落正处于历史传承断链的危机时刻.文章通过对福州鼓岭传统村落宜夏村的更新解读,探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设的计导则:公共空间活态化、建筑活态化利用、文化活动利用,从而实现在村落发展的同时保护村落的既有体系,实现基于历史文脉保护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小云  朱景霞 《当代建筑》2021,(11):125-127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文明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本文基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以及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尚贤乡桥头村为例,在调研及规划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桥头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桥头村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断加强村落管理机制,强化保护意识,完善村落基础设施,活化村落公共空间,挖掘村落特色产业,促进村落经济发展,以强化村落内生动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闽南山地聚落呈现出极具特色的蔓藤式生长的空间格局,传承着农耕文明与宗族文化。该文通过对闽南乡村聚落变迁的过程考察,以漳州长泰县山重村为例,探讨山、水、田等农业生产要素及宗法制度等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格局的变迁过程影响,提出物质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并重,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并重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语境下,传统村落可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具有公共性、生活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公共空间.文章以东沙窝村为例,提取村落公共空间的原型并将其进行分类,探求其分化逻辑,并根据现状分析村落公共空间发展的现实困境,从再现地域文化、原有空间适应性更新、提高整体协调性、民俗文化原真性、针灸式设计激活公共空间这五方面提出空间活化策略,以此为美丽乡村的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村落代表的是《德里宣言(2017)》中提及的"小型的、日常和实用的遗产",它所肩负的使命不同于历史文化名村这类"不朽和杰出的遗产"。然而,囿于现实工作条件,对村落中物质性遗产的过度关注以及解构化工作思维,导致保护成效与保护初衷渐行渐远。该文以党家村现象为例,重新审视了传统村落中四项遗产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后,强调:以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和保育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工作重心不应放在作为文化解译与表征的物质空间和仅为文化片断的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上。传统村落作为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互动共生。传统村落的保护应以这个有机整体的健康延续,即活态传承为根本目标。最后,以日本合掌村为例,提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培育,人与空间、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等应为下一阶段传统村落保护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南粤古驿道是构成我国线性遗产网络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视角研究并真实再现和活化利用古驿道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古驿道沿线地区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国内线性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及实践。以梅州市境内的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对象,提出打造集传承古色、绿色、红色于一体的古驿道线性遗产空间,并采取以线串点、连线成片的"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空间组织策略和"规划策划-发展建设-推广宣传"的全过程活化利用方式,推动沿线地区保护传统村落、提升人居环境、发展综合旅游,实现古驿道历史、文化、生态多元价值,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可推广的广东经验。  相似文献   

16.
钱塘江流域传统村落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载体,是中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何延续传统村落的文化,并在传承发展中创新,是我们新时代亟须解决问题。文章以钱塘江流域内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田野调研和资料文献的整理分析,对流域内传统村落在保护、建设发展等领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文章提出的相关策略对今后的传统村落保护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新农村建设"千村一面"的现象非常严重,如果不重视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在根本上使建设与发展失去民族标识的方向。而我国农村广大的空间场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存(遗产)将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传承提供重要的设计参考系,与此同时,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又是与传统村落与建筑空间及其所存在的自然场所结构共生存在,是特定精神场所中的衍生物。本文在此三者共生性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辽宁盘锦大洼县二界沟镇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对"古渔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与建筑空间三者的研究,运用保护与改造的途径与方法,探讨研究了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为支撑的三者共生性新农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作为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根基所在。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中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建设方式愈加普遍,传统村落的乡土风貌受到严重破坏,村落数量也急剧减少,历史文脉被切断。此外,落后的生活条件难以满足村民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大量的人口外迁使传统村落失去了活力。文章针对当前保护困境,立足于在地文化经济、空间、情感及社会四种属性的现状解读,从文旅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文化认知提升及传承主体培育四方面入手,提出基于在地文化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法,以此实现经济振兴、人居环境改善与乡土文化复兴,从而助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再结合鄣吴村规划实践探析保护方法的实施路径与效应,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思路与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与地域文化在快速城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濒临消失。以鲁西地区聊城市阳谷县七一村为例,分析村落历史景观、特色街区及传统建筑在保护与更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历史空间重塑、地域文化传承、传统生活更新的保护发展策略,为传统村落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叶青  杨豪中  王伟 《华中建筑》2020,38(2):99-103
以青城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整体空间环境,用量化、质化的方法解析历史古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空间中的活跃度及密切度,探寻适应青城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空间环境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包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相关信息的叠加与整合,以及古镇经济发展,人与文化、空间、社会之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