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实钻资料与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石炭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地质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总结了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与控藏作用。研究认为,车排子地区石炭系顶部风化壳垂向上具层状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风化粘土层、水解层、淋滤层。风化壳结构形成主要受控于原岩岩性、间断时间和古地形三大因素。风化粘土层和水解层起着封盖、遮挡作用,分布较广的淋滤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利于油气横向输导。在有水解层或风化粘土层条件下,形成“毯砂”“壳”双输导模式;反之,则油气上窜或下灌,形成单一输导体。在其控制下,该区石炭系顶部风化壳发育壳内、毯砂前缘和复合岩性3种油气藏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地层超覆剥蚀频繁,远离油源,油气运聚过程复杂。结合地质研究、测试分析、盆地模拟认识,剖析了油气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揭示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具有“三源供烃、三期充注、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毯砂边缘-壳下聚集”的成藏特征。超剥带主要有“断层-毯砂”、“断层-淋滤层”、“ 淋滤层-毯砂”等3种油气输导样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总体具有“远源供烃,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输导效能主控成藏与富集”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西部火山岩油气藏运聚成藏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对火山岩油气藏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油气运聚机理认识不清,现有油气勘探理论不能有效指导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导致其勘探潜力被严重低估。为此,通过剖析中国东、西部典型火山岩油气藏的成盆背景、储层形成与分布、油气运聚规律等,明确了中国东、西部火山岩油气藏不同的形成机制,首次提出了"相—面控储、断—壳控运、复式聚集"的火山岩油气藏运聚成藏机理,即岩性岩相界面、不整合面或火山旋回界面、期次界面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发育;油源断层控制油气垂向运移,风化壳则控制油气侧向运移(火山岩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的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断裂与裂缝控制了天然气的输导通道,裂缝改善了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火山岩的孔渗特征,提高了油气运移效率);火山多期次喷发,各期喷发界面(喷发间断界面、岩性岩相界面)顶部发育风化淋滤作用形成的有效孑L隙,纵向可形成多层有效储层,从而使得同一成藏背景下发育多层系、多类型火山岩油气藏。该创新性研究成果拓展了火山岩油气勘探层系和领域,丰富和完善了油气藏勘探理论。  相似文献   

4.
新疆北部石炭系火山岩地层油气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北部石炭系火山岩地层型油气藏的精细解剖,找出了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新疆北部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地层型油气藏,按油气藏形态可分为层状、块状及梳状3种油气藏;按油气来源可分为自生自储和新生古储2类。已发现的7个石炭系典型风化壳地层油气藏可归为4种类型:自生自储火山岩风化壳地层层状油气藏、自生自储火山岩风化壳地层块状油气藏、新生古储火山岩风化壳地层梳状油气藏和新生古储火山岩风化壳地层块状油气藏。通过对不同类型地层油气藏的分析发现,其油气来源、主控因素、流体性质等差别较大,但总体而言,控制火山岩风化壳地层型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有4个方面,即风化淋滤作用、后期成岩作用、良好的遮挡条件和构造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山东斜坡带侏罗系超覆、剥蚀关系复杂,致使油气输导格架配置及优势运移路径认识不清,勘探效果不佳。结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断层、砂体和不整合输导性及其配置关系进行剖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具有"断-毯"输导运聚成藏的特点;八道湾组一段和西山窑组二段厚层砂体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和横向连通性,构成了油气长距离横向运移的毯状输导层;夏红北断层等大断层沟通了风城组烃源岩与侏罗系毯砂,具有幕式活动的特点,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是研究区主要的油源断层;哈浅30井南等侏罗系层内断层控制了油气在毯砂中的横向运移遮挡成藏和毯砂之上砂体的垂向分配成藏,为油藏断层;"断-毯"高效输导格架是侏罗系源外供烃、长距离运聚成藏的关键。上述认识对研究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新疆北部石炭系火山岩地层型油气藏的精细解剖,找出了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新疆北部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地层型油气藏,按油气藏形态可分为层状、块状及梳状3种油气藏;按油气来源可分为自生自储和新生古储2类。已发现的7个石炭系典型风化壳地层油气藏可归为4种类型:自生自储火山岩风化壳地层层状油气藏、自生自储火山岩风化壳地层块状油气藏、新生古储火山岩风化壳地层梳状油气藏和新生古储火山岩风化壳地层块状油气藏。通过对不同类型地层油气藏的分析发现,其油气来源、主控因素、流体性质等差别较大,但总体而言,控制火山岩风化壳地层型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有4个方面,即风化淋滤作用、后期成岩作用、良好的遮挡条件和构造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于对准噶尔盆地新春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导致多口探井连续失利。通过对区域构造、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及成藏特征等的综合分析表明:成藏有利条件包括构造演化、烃源岩、储层、盖层和圈闭等,油气生成于四棵树凹陷侏罗系,自南向北运移,富集于沙湾组中下部;沙一段Ⅰ砂组发育厚砂层,单层厚度大,对油气的运聚起到了高效输导的作用,沙一段Ⅱ砂组和沙二段均以砂泥岩互层为主,在喜山期小断层的纵向沟通作用下,在沙二段薄砂岩储层中最终成藏;侏罗系和新近系2套毯砂为车排子凸起区油气远距离运移提供了横向输导条件,不整合面与上倾尖灭砂体的耦合关系控制着沙一段Ⅰ砂组油气的富集,喜山期形成的小断层与砂体耦合关系控制着沙一段Ⅱ砂组和沙二段的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8.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六区、七区、九区上盘石炭系火山岩内幕油藏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油气成藏要素配置关系分析方法,通过烃源岩评价、储集空间类型及组合方式识别、储盖组合、油气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分析,揭示火山岩内幕成藏规律。结果表明:该区上盘石炭系火山岩内幕油源充足;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型储层是最有效的储集空间组合类型,储层物性属中孔低渗储层,火山岩内幕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主干断层附近;盖层为致密的火山岩隔层或致密沉积岩;圈闭类型多样;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同沉积主干断裂构成;石炭系内幕油气成藏模式为新生古储,油气主要聚集于主干断层附近石炭系内幕各种有利圈闭内。研究成果对该区石炭系内幕火山岩油气勘探和评价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带的中国石化探区西缘区块和北缘1区块,构造简单,较大规模断层不发育,地层超剥叠置,远离烃源岩,勘探难度很大。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确认研究区具有远烃源供油气基本特征。北缘二叠系生油岩向北扩延到哈拉阿拉特山逆掩构造带之下,车排子西缘区块具有双源双向供油特征。通过分析评价油气输导条件,建立了“断-毯输导”的远源成藏模式,落实了岩性、地层-岩性等主要圈闭类型;在综合研究评价的基础上,选择车排子凸起南侧环带滩坝砂体上倾尖灭岩性油藏东侧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哈拉阿拉特山南侧地层-岩性油气藏为勘探突破方向,并形成了相应的配套勘探技术,从而在车排子和哈阿拉特山地区发现了2个亿吨级规模的含油区,实现了重大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中国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经历了偶然发现、局部勘探、全面勘探3个发展阶段.中国沉积盆地内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新近系3套火山岩,以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和风化壳岩溶型储集层为主,储集层物性基本不受埋深限制.火山岩自身不能生成有机烃类,与有效烃源岩匹配是成藏的关键,近源组合最有利于成藏,生烃中心控制油气分布,远源组合需断层或不整合面沟通.中国东部断陷盆地火山岩油气藏以近源组合为主,沿断裂高部位爆发相储集层发育,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斜坡部位喷溢相大面积分布,经裂缝改造的储集层有利,主要形成岩性油气藏;中西部发育两种成藏组合,近源大型地层油气藏最有利,沿不整合面分布的风化淋滤型储集层亦可形成大型地层油气藏.图9表6参44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拉阿拉特山构造带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地质结构复杂,油气运聚规律复杂,极大地制约了油气勘探。以已发现油气藏为研究对象,采取地质解剖与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等示踪指标在运移过程中的地质色层效应原理,对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输导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剥带与推覆—冲断带属于不同的油气输导系统,两者之间存在侏罗系八道湾组底不整合风化黏土层、不整合面之上灰(泥)质砾岩和推覆体顶部石炭系火山岩风化"硬壳"多重致密分隔层;且两者具有不同的油气来源和油气输导样式。浅层超剥带原油来源于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为远源"断—毯"横向输导模式;中深层推覆—冲断带油气来源于哈山地区风城组烃源岩,为近源"多断"联合垂向输导模式,其中,推覆叠置区为"断—缝"网状输导,冲断叠加区为"断—砂"阶梯输导,断褶变形区为断层优势输导。不同构造单元的输导要素差异配置控制了油气运聚成藏,形成了研究区立体含油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90,自引:4,他引:86  
通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运移输导系统类型的分析,指出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组合是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三种主要构成要素。据此提出连通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在地下运移的简单输导系统,砂体-不整合面、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断层、砂体-不整合面-断层为油气在地下运移的复合输导系统,它们为油气运移提供了立体网络通道。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类型控制着油气的成藏模式。连通砂体输导系统可控制底层超覆、岩性尖灭、断层遮挡油气藏的形成;不整合面、砂体-不整合面、不整合面-断层组成的输导系统可控制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砂体-断层、砂体-不整合面-断层组成的输导系统可控制断块、背斜、构造-岩性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春风油田具有远源油气成藏特征,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根据油气藏分布特征、烃源岩特征和对输导体系要素的综合分析,将车排子输导体系分为上部输导体系和下部输导体系2种类型。通过分析这2套输导体系对油气的控藏作用,进一步明确了车排子地区春风油田油气空间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石化准噶尔盆地西缘区块主要位于车排子凸起,由于远离油源,自身地质条件复杂,导致油气发现缓慢,勘探程度较低。为了明确该区油气资源潜力,有效指导下步勘探方向,基于车排子凸起地层与沉积相分布,系统分析油源、储盖组合等成藏条件,开展了西缘区块油气资源潜力再认识,研究认为该区虽然远离烃源岩,但石油地质条件较好,有利于油气聚集,是油气长期运移指向区,资源潜力大。在油源对比、成藏期次研究基础上,明确了断层—毯砂输导性能,建立了盆缘远离油源地区"侧源供烃、断层垂向输导、毯砂横向输导、毯缘聚集"的油气成藏及富集模式。以此认识成功指导了钻探部署,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商业发现,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潍北凹陷断层及其活动、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特征等的分析,提出研究区存在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系要素,并组成断层不整合及断层-不整合-砂体等复合输导体系。 潍北凹陷主要有 2 个供烃区,发育于北部洼陷带和灶户断鼻带;灶户断鼻带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洼陷带断裂构造较少;潍北凹陷主要发育6 个不整合面,其中 Ng/Es4(Ng/Ek1)及 Ek2/Ek3 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它们均导致不同地区的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通过对潍北凹陷油气藏类型和输导体系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输导体系类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潍北凹陷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地层不整合-断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 该研究结果对明确输导体系控藏模式和指导潍北凹陷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录测井资料、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及岩石薄片鉴定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方法,厘清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总结出深层火山岩气藏富集规律,明确了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风城组烃源岩厚度为100~300 m,面积约为5 400 km2,整体进入生凝析油—干气阶段,生气强度大于20×108m3/km2,为凹陷提供了丰富的天然气源。(2)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复杂,爆发作用形成的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受到风化淋滤作用,可形成物性较好的风化壳型储层。石炭系—二叠系大型不整合面和广泛发育的深大断裂是重要的输导体系,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泥岩作为区域盖层,为凝析气成藏提供了保存条件,油藏主要分布在高部位,气藏分布于低部位。(3)通过“两宽一高”(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技术,提高地震成像精度,联合时-频电磁技术(TFEM),实现了石炭系火山岩的精细刻画,为深层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石西16井的重大突破,证实了盆...  相似文献   

17.
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斜坡带,油藏隐蔽性强、油层薄、油稠。车排子凸起多期升降和超剥作用控制了残余地层展布,正序沉积叠加控制了储盖组合样式,构造演化与沉积作用耦合控制了圈闭的发育及展布。油气输导格架为“油源断层垂向沟通、毯状砂体横向输导、调节断层纵向调整”;沙湾组富集成藏模式为“远源供烃、断毯输导、地层岩性圈闭控藏”。在对生储盖运藏认识的基础上,成功应用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HDNS(水平井+油溶性降黏剂+氮气+蒸汽)开发技术,使得春风油田实现了高速高效勘探开发,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208×10^4,建成产油能力40×10^4t/a。  相似文献   

18.
火山岩油气藏已经成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勘探开发挖潜的一种重要类型,但卡因迪克地区石炭系火山岩至今尚未获得突破.通过深入剖析周边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类型、储层及盖层特征,深化认识了火山岩在复杂构造带上的成藏规律,初步确定构造条件、岩相特征、裂缝发育程度和保存条件为油气成藏的4个关键因素,并通过对比预测了卡因迪克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成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黄骅坳陷埕北断阶带具有含油气目的层多,油气藏类型多样,纵向叠置、平面连片,油气复式聚集的特点.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充足的油气源、良好储集条件和储盖组合、基岩潜山背景下的断阶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等,其中,断层和盖层是控制油气纵向成藏的关键因素;基岩潜山背景下断阶构造和输导体系是控制油气横向成藏的主导因素.油气富集规律为:平面上,油气沿近东西、北东向主断裂展布;纵向上,油气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储层厚度和物性以及砂体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圈闭的位置与砂体形态控制油气藏的厚度与含油范围;泥岩盖层控制了油气富集的层位;复式输导体系决定了不整合面上下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埕北断阶断裂、不整合面及砂岩输导层三者不同的配置关系,构成了研究区多种油气运聚方式,其中"多"字型成藏模式(即阶梯状输导成藏模式)是研究区的主导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近系沙湾组是春光探区主力勘探层系,油气藏类型有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油气藏平面上具有小而多的特点,成排成带分布,纵向上呈现"立体"分布的特征。根据沙湾组沉积、输导体系等特征,分析了沙湾组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其中,石炭系顶不整合和"板砂"优势输导区控制油气的有利聚集带,多期河道砂体的分布控制了沙湾组岩性油气藏的"带状"分布格局,断层对油气成藏起着纵向输导和横向封堵的双重作用,距"板砂"的远近是影响沙二段油气藏充注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