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每年粮食产后在储藏过程中因发生结露而造成粮食损失的数量巨大,季节交替是引起粮堆结露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实仓的温湿度数据进行采集,绘制图表,并结合露点与温湿度之间的规律,分析冬春季节交替稻谷粮堆较易发生结露的区域,并进行结露预警。为完善我国的粮情监测系统,指导储粮实践,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稻谷为研究对象,利用温湿度一体传感器,模拟实际粮仓中容易发生结露区域以开展不同位点的监测,测得从冬季到夏季粮堆不同位点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运用矩阵实验模拟软件(MATLAB)绘制粮堆温度场、湿度场云图,追溯分析了稻谷温湿度场分布及时空变化;基于粮食平衡绝对湿度与露点温度等模型(CAE模型)推算了稻谷粮堆危险点所处的不同状态(平衡态、饱和态、吸附态或解吸态)和探究其变化规律,为减小储粮损耗和实现储粮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春粮结露是影响粮食安全储藏的主要因素之一。综述了引起粮食结露的原因是仓内外粮堆温差及粮堆温度外热内冷。通过采用勤翻动粮面和对过冬储藏的粮堆进行通风调节两种方法来消除温差,方法简便可行,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自然冷源蓄冷热管储粮中管壁周围粮层结露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在热管组结构中添加电磁阀,通过热管周围粮堆孔隙空气的露点温差来控制电磁阀的开启,进而控制热管中制冷剂的运行,避免结露;设计制作了微型粮仓温湿度测定装置,研究了粮堆孔隙空气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差随温度的变化,揭示了电磁阀温控与结露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20℃储粮温度范围内,粮食籽粒含水量越高,粮堆孔隙空气的露点温度越高,露点温差越小;自然冷源低温热管储粮仓(小麦仓)热管组结构中电磁阀温控设定计算公式为:y=-0.214 9x3+7.439 x2-86.384 x+343.43(其中y为电磁阀温控设定值;x为小麦籽粒含水率)。为热管技术在粮库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通风储粮中粮堆结露可能性的判断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风储粮是目前粮食储备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技术措施,但结露会增加储粮水分而降低通风安全储粮的效果。结露的根本原因是温差过大。根据不同季节粮堆与大气的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在气温上升季节和气温下降季节气温、粮温与露点的比较,判断粮堆结露的可能性与结露的类型,做好通风储粮中的预防结露工作,以确保通风储粮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温差和露点是储粮结露的两个重要因素,根据成品粮大米接卸期间的大气温湿度、仓内温湿度、粮食温度条件以及大米的水分等情况,梳理成品粮大米结露的原因,利用粮堆露点近似值检查表、粮食绝对湿度曲线图和大气绝对湿度曲线图等相关图表,总结出预测粮堆结露的主要方法,并提供可行有效的处理措施,对安全储存成品粮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预防实际实仓储藏时因季节交替引起粮堆结露而造成储粮损失。试验通过模拟仓内对偏高水分玉米(14.8%±0.5%)在温差40℃(冷热源为0℃, 40℃)和高水分玉米(15.5%±0.5%)在温差25℃(冷热源为5℃, 30℃)两种方式下进行密闭储藏,实时监测粮堆水分迁移情况及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玉米结露时的时间和位置。结果表明:偏高水分玉米在40℃温差下在48 h内冷壁面附近粮食的上层发生结露,露点温度为6.3℃;高水分玉米在25℃温差下在第5天冷壁面附近粮食的上层发生结露,露点温度为4.6℃。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多年基层粮库工作实践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在春季储粮过程中,由于外部空气温度升高,粮仓内形成"冷核热皮"现象和微气流循环,容易产生粮堆内局部粮食结露,在结露部位造成粮食水分过量积聚,出现坏粮。同时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春季储粮防结露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粮堆结露过程中水分迁移特点及温湿度场变化规律,将含水量12%的东北大豆放入温差15℃(冷热源分别为15、30 ℃)的模拟仓中储藏24d,分析大豆粮堆不同部位水分变化、粮堆温湿度场分布及结露部位温湿度变化,揭示了大豆粮堆结露过程中温湿度变化规律、水分迁移特点。结果表明,大豆粮堆在模拟仓冷热壁温度作用下产生了温差,由此形成的微气流带动水分子迁移,聚集于低温部位,致使大豆在近冷壁面上层结露;结露部位的粮食温度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平衡温度在20.6℃左右,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存在一个相对湿度最小值点;储藏过程中近热壁面大豆粮食水分下降,近冷壁面上层粮食水分升高,高湿区域不断扩大,粮堆由结露逐步发展为发霉。  相似文献   

10.
粮堆结露大都发生在气温迅速变化的秋末冬初和春末夏初的季节。为什么粮堆会结露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空气中湿度的基本知识。我们知道水会在空气中蒸发成水汽,但是空气容纳的水汽量(绝对湿度)不能无限的增加,它有一个饱和量(饱和湿度)。饱和量的高低与空气温度关系十分密切。空气温度越高,饱和量越大。不同温度的饱和量可参考下表。  相似文献   

11.
A dew-point hygrometer set in the side of a water jacketed box of wheat was used to study the formation of dew on a cooled surface in contact with wheat.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humidity of the intergranular air was also measured with the same apparatus. Over the range of cooling times from 0·4 to 4 m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w point depression and cooling time appeared to be linear for grain moisture contents of 11·9, 15·4 and 18·1 per cent and initial grain temperatures of 25 and 35°C. The cooling rate required to form dew was found to be too rapid to account for moisture-induced damage to grain in metal silos.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土堤仓在秋冬季节粮面结露的产生原因,提出及时通风降温、消除堆垛内温差,在脊部埋置通风笼、通风排湿热和粮面上增加防护层等预防储粮结露的措施,以及对结露粮堆的处理和通风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浅圆仓玉米储藏全年的粮堆温度变化规律,采用实仓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广东地区一浅圆仓玉米入仓后第一年粮温在垂直方向和水平剖面上的变化,并通过温差和露点评估了粮堆表层的结露风险。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粮面下5 m范围内粮食受夏秋季太阳热辐射影响,温度超过20℃的时间在2个月以上,空调控温工艺能将仓温和表层粮温有效降低至25℃及以下,但在秋季空调关闭后,粮面下9 m范围的粮温有不同程度反弹升高;在水平剖面上,内外圈温差明显,温差大小受粮层深度和季节影响,同时受仓体周围遮挡物影响,阳光直射多的方向粮温高于其他方向;粮堆表层内圈范围在空调控温前结露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4.
探讨浮动露点恒湿控制法在纺织空调中的应用效果。针对纺织空调自动控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车间新风控制原则和利用新风冷量优先、低电耗调节优先、充分利用二次回风的车间温湿度控制方法。开发的浮动露点恒湿控制系统,在不增加企业冷源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车间温湿度自动控制。在纺织车间运行测量数据分析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控制效果好,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高大平房仓中含水率14%的粳稻谷在空调控粮面准低温的储藏技术下,粮堆温度、相对湿度(RH)、含湿量、湿球和露点温度变化与加工品质的关系。结果显示,在3月25日~9月30日期间,在6月21日和9月2日粮堆一层均温增加有两个峰值,分别是22和25.9 ℃,一层含湿量两个峰值分别是0.0117和0.0147 kg/kg,一层湿球温度两个峰值分别是18.3和21.8 ℃,一层露点温度两个峰值分别是16.5和19.6 ℃,二层、三层及四层的均温、含湿量、湿球和露点温度均近似线性增加。粮堆一、二、三、四层的平均RH分别是69.9%、71.1%、68.9%、70.0%。四次扦样测定的稻谷含水率呈现减少趋势,出米率和加工的大米外观品质没有明显变化,米饭品尝得分在89分以上。5月20日~9月13日117 d中,空调开启了74 d,粮面均温21.5 ℃,5月17日~9月12日期间粮堆一层、二层、三层、四层的平均湿球温度分别是17.7、10.7、7.2、10.5 ℃。粮面的谷蠹和米象卵完成了生活史,导致7月2~7日、8月6~16日两次局部熏蒸作业,9月23日~10月9日整仓熏蒸。  相似文献   

16.
纪杰  韩云龙  高杰  汪虎明  陆彪 《纺织学报》2022,43(3):176-184
为研究纺纱车间温湿度动态变化规律,并为空调系统自控策略提供运行平台,基于热量平衡、湿量平衡和风量平衡分别建立了喷水室、纺纱车间模型;利用Python实现业务逻辑编程,利用PyQt5开发图形用户界面,建立变露点新风控制策略,基于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程序实现车间温湿度的自动控制,并开发纺纱车间空调系统动态仿真平台.以...  相似文献   

17.
在广州市南沙区于2018年1月16日~2月7日期间,对装粮高度11 m的稻谷立筒仓(约650 t)采用自然冷空气进行智能化降温通风,分别采用5.5 kW和2.2 kW的离心风机上行式通风,风机运转条件是粮堆与大气温度之差≥3℃,粮堆平衡绝对湿度(EAHg)≦大气平衡绝对湿度(AHa)。结果表明,风机自动化运行时间主要在夜间,采用5.5 kW风机的301号仓粮堆平均温度由19.2℃降到13.8℃,风机运转了72.9h,单位能耗是0.087 kW·h t~(-1)℃~(-1);采用2.2 kW风机的501号仓粮堆平均温度由20.9℃降到12.4℃,风机运转了148.6 h,单位能耗是0.047 kW h t~(-1)℃~(-1),与当地人工控制的吸出式下行降温通风单位能耗比较,显著节约电能54%~75%。两个智能化降温通风仓通风结束后粮堆水分保持不变。与对照仓比较,采用低功率离心风机进行智能化降温通风后的稻谷出米率和加工品质有提高的趋势。这说明稻谷立筒仓智能化通风期间整个粮堆湿热分布均匀,不发生水分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