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迎社  陈林 《施工技术》2012,41(7):52-54
根据对挤密桩和CFG桩作用机理的分析,详细论述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先挤密地基土,后施工CFG桩的多桩型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挤密桩和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与施工工艺,并通过复合地基检测结果的评价,表明了该方法具有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技术先进的优点,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地区某高层剪力墙结构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讨论了CFG桩和灰土挤密桩的作用机理,对两种桩型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现场检测表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灰土挤密桩消除湿陷性,结合CFG桩提高地基土承载力的多桩型复合地基,可充分发挥两种桩型各自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技术与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3.
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 ,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的作用机理———挤密作用、桩体作用。根据地基检测结果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效果 ,提出了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设计方法及施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卫潞敏 《山西建筑》2009,35(21):114-115
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的作用机理,依据检测大楼地基检测结果,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效果,提出了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设计方法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与夯实水泥土桩多桩型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结合工程实例,经过检测,证明了它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为达到既消除地基土湿陷性又提高地基承载力为目的的地基处理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组合型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三维有限元和现场静载试验对组合型复合地基的受力和位移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在组合型复合地基中,由于各桩之间相互影响,桩长较短、刚度较小的RSC桩的单桩承载力同单桩相比差别不大;而桩长较长、刚度较大的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简称CFG桩)的单桩承载力比单桩减小较多.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具有挤密作用的RSC桩可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采用刚度大的CFG桩可以大幅度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9,(23)
在工程项目的地基处理中,经常使用到CFG桩和灰土挤密桩这两种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一些工程项目在湿陷性黄土上进行施工,如果只是单一采用其中的一种技术根本无法对地基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为了有效的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使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CFG桩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充分的探讨了CFG桩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CFG桩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应用、CFG桩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要求。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某场地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方案与该地区通常采用的混凝土灌注桩方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FG桩复合地基方案能充分发挥桩间老黄土无湿陷性、承载能力高的特点,可大幅度节省投资,技术上可行,并且填补了CFG复合地基在洛阳地区工程建设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李铭  訾改林 《土工基础》2008,22(3):19-20,32
CFG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分析了该方法的技术要求、布桩形式及工艺流程,载荷试验和桩基检测表明,CFG桩是一种较好的地基处理方法,适用于湿陷性地基土中。  相似文献   

10.
CFG桩复合地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一个CFG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工程实例。结合该工程,对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要阐述;采用有限元ANSYS程序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应力传递特性进行了分析;对CFG桩体的强度和弹性模量进行了测试,对CFG桩体、CFG桩复合地基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对桩间土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CFG桩能够把荷载传递到深层土上;CFG桩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的变形比随面积置换率m的增大而减小,且当m<10%时,效果显著;经CFG桩处理后的复合地基的承载力高达天然地基承载力的2.5倍以上,打桩过程的振动作用和挤密作用可以消除或降低桩间土的液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自主研发的多向桩基加载系统,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膨胀土中桩基分别在最优含水率和饱和含水率条件下的下压和上拔荷载桩基的承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膨胀土含水率的变化,对抗压桩的极限承载力影响更为明显,对抗拔桩的极限位移影响更为明显。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尽管抗压桩和上拔桩的极限侧摩阻力均减小,且减小程度接近,但上拔荷载作用下极限侧摩阻力明显低于下压荷载的极限侧摩阻力。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抗压试验桩身极限侧摩阻力呈抛物线形分布,而上拔试验桩身极限侧摩阻力呈线性分布,含水率的增加使抗压桩和上拔桩的极限承载力显著减小,且抗压桩减小幅度更大,但抗压桩的极限承载力始终大于上拔桩的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田文野 《特种结构》2012,29(2):112-117,58
本文对实际工程中三岔挤扩灌注桩(简称DX桩)与直孔桩的抗压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由于三岔挤扩灌注桩有承力盘或承力岔,其受力呈现为摩擦端承桩受力模式,相比直孔桩其具有承载能力大、沉降小的良好受力性能,三岔挤扩灌注桩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为研究带有垫层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中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的分布及发展过程 ,设计了一组足比例尺单桩复合地基试验 ,在桩身内埋设钢弦式应力计测出了桩身轴力 ,并由此得出桩侧摩阻力。从实测结果与散体桩、无垫层带台单桩的桩身轴力、侧摩阻力分布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三者传力机理是不同的。与散体桩相比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中荷载沿桩身全长传递。与无垫层带台单桩相比 ,桩侧摩阻力从加荷开始在桩周上部土层即出现负摩阻 ,使得桩身轴力最大点不在桩顶而在中性点处。带有垫层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中桩侧负摩阻力的大小随荷载加大而变小 ,同时中性点位置逐渐上移 ,相当一部分上部土层的摩阻力随着荷载的加大由负摩阻力逐渐变为正摩阻力。该负摩阻力使桩从加荷开始就承担较大荷载 ,并使桩下部的摩阻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进而使桩在全过程都发挥了作用。同时 ,桩周土体的承载力也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4.
增强型管桩采用离心旋转法制作,并经高温蒸养,在制桩时预埋应变计难以实现,本文研制了一种桩身埋设混凝土应变计的新方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静载试验研究了深厚软土地基中增强型管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及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性状,探讨了增强型管桩桩身肋的荷载分担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增强型管桩桩身上部的肋比下部的肋先发挥作用,肋对桩侧摩阻力的发挥起到了明显地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地下空间开发的开发,基坑开挖深度逐步加大,当开挖深度较大时,单排桩满足不了位移要求时,发展出双排直桩、斜直交替桩等新型支护形式,然而支护效果仍不够理想。为进一步优化基坑工程中的双排支护桩,增大其抗侧刚度,将桩设置为斜桩形成基坑双排斜桩。为了验证双排斜桩的支护效果,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对双排斜桩在开挖与堆载作用下的桩顶位移和桩身弯矩进行监测,并与单排桩、双排直立桩、小排距前排倾斜双排桩和常规排距前排倾斜双排桩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双排直立桩、小排距前排倾斜双排桩、常规排距前排倾斜双排桩和双排斜桩的侧向刚度均优于单排桩;(2)当桩顶排距较小时,前后排形成的空间刚架作用不强,小排距前排倾斜双排桩承载力弱于双排直立桩,当桩顶排距与双排直立桩相同时,前排倾斜双排桩的桩顶位移增长速度比双排直立桩缓慢,承载力提高;(3)双排斜桩在开挖和堆载过程中,位移增长最为缓慢,桩身弯矩较小,相比单排桩、双排直立桩和前排倾斜双排桩有一定优势;(4)对5种工况的桩型布置进行排序,双排斜桩>常规排距前排倾斜双排桩>双排直立桩>小排距前排倾斜双排桩>单排桩。  相似文献   

16.
某软土地基上小高层建筑桩基的选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漫滩相厚层软土地基上进行了沉管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及预制桩三种桩型的静力载荷试验 ,试验成果的分析与对比表明 ,在软土地基上建造小高层建筑时 ,就桩型选择标准而言 ,预制桩优于沉管灌注桩、沉管灌注桩优于钻孔灌注桩。  相似文献   

17.
介绍3根CRG新型桩在广州跑马地花园的试验情况,并结合静载试验、低应变动测及高应变动力试桩等方法,对3根试验桩的承载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CRG新型桩能够综合利用桩端基岩较高承载力和预制管桩较高的桩身强度,进而提高单桩承载力,证明CRG新型桩是成功可行的;(2)CRG新型桩承载力主要受桩身材料强度控制,要保证CRG新型桩承载能力较好发挥,应适当增强桩身强度尤其是浅部桩头部位的桩身强度。对于CRG桩的工程桩质量检测,桩身完整性方面可采用低应变检测,承载力检测可采用高应变法进行抽查,必要时可辅以少量静载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8.
赵峰  郭成军  孙洪飞 《山西建筑》2012,38(20):60-61
采用有限元建立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分析模型,对桩土接触作用进行模拟,得到前、后排桩的桩后土压力,通过桩后接触土压力与理论土压力比较,得出计算桩后土压力的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实测得到了在等厚径比条件下,长短刚性桩复合地基长桩、短桩、桩间土的承载力发挥系数,得到了长桩、短桩、桩间土承载性状与厚径比的相关关系,长短刚性桩复合地基采用等厚径比,使长桩、短桩和桩间土承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是很困难的,且短桩承载力发挥较长桩更为充分。在等厚径比试验结果基础上,对长短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厚径比设计进行了研究探讨,认为长短刚性桩复合地基宜采用变厚径比设计,降低长桩厚径比、提高短桩厚径比,让长桩厚径比小于短桩。变厚径比设计可采用等褥垫厚度变桩径(长桩桩径取大值)或等桩径变褥垫厚度(长桩选用较薄褥垫)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楔形与等截面静压桩沉桩贯入阻力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Vesic圆孔扩张理论,考虑贯入深度对扩孔压力的影响,得到了一种扩孔压力的迭代算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楔形与等截面静压桩沉桩贯入阻力的差异性,并考虑极限滑动摩阻力的影响,建立了两种桩型的静压沉桩贯入阻力计算公式。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对楔形与等截面桩进行模型对比试验,并利用该方法对模型试验进行计算分析,试验及理论结果均表明,等截面桩沉桩贯入阻力在贯入初期上升较快,后期上升缓慢,而楔形桩整个沉桩过程贯入阻力始终保持稳步增长。同时,等截面桩最终沉桩贯入阻力要比平均截面半径相等的楔形桩贯入阻力小得多,说明在相同贯入阻力前提下,采用楔形桩将能大幅度减少桩身材料,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