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索已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低成本、高效截留微塑料的途径,以污水处理流程末端的二沉池单元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二沉池的3个运行参数(进水微塑料浓度、污泥浓度和水力负荷)和2种配水方式(周进周出、中进周出)对3种典型微塑料颗粒(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截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二沉池的运行参数和改变其配水方式,可有效提高二沉池对微塑料颗粒的截留率,采用中心进水方式可将PE和PP微塑料颗粒的截留率提升近20%,二沉池出水中的微塑料颗粒以对人类更为有害、等效直径<35μm的颗粒为主。同时,运用方差分析方法,提出了不影响污水处理厂主体工艺的优化调节方案。  相似文献   

2.
泉州市宝洲污水处理厂设计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市宝洲污水处理厂是一座花园式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独特的氧化沟形式的A/O生物处理工艺,设计中螺压式污泥浓缩机、脱水机的应用及将污泥泵房与二沉池配水配泥井合为一体的布置形式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采用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处理污泥,考察了温度和污泥种类对出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次进泥、分段运行的方式下,初沉污泥经高温和中温消化后比阻值都有小幅降低,二沉污泥和混合污泥在高温条件下的比阻值增加较多,而在中温条件下比阻值降低;稳定运行阶段,在间歇进泥、间歇排水和排泥的条件下进行中温消化后,初沉污泥、二沉污泥和混合污泥的比阻分别下降了(3.3%~6.9%)、(48.0%~60.9%)和(27.5%~60.0%),表明二沉污泥和混合污泥的脱水性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一、工程概述 1.概述 二沉池、配水井是整个污水处理厂的关 键构筑物,一期工程规模为50万吨/日(最 大为55万吨/日),共计12座二沉池,分为 两个系列,一系列处理能力为25万吨/日, 二系列处理能力为25万吨/日,一系列六座 二沉池,编号1至6,二系列六座二沉池, 编号7至12。 二沉池为中心配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 淀池,直径为φ50米,池底纵坡2%,有效水 深4.0米,缓冲层高度为0.5米,停留时间 4.11小时,二沉池表面积1963米~2(见封底)。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阻挡排水管道中的臭气通过雨水口逸出、减轻连接管的淤堵,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排水管道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径流雨水的能力,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理念,提出设置沉泥防臭雨水口,可取得较好的收水、沉泥和防臭气外逸效果,给出了沉泥防臭雨水口的形式、构造、尺寸及主要装置,并进行了实际工程验证。  相似文献   

6.
S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与除污效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种泥,采用人工配水,通过控制运行条件在SBR中成功地培养出了好氧颗粒污泥。研究表明,该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去除COD的性能。好氧颗粒污泥成熟后平均直径为4~5mm,沉速为72~90m/h,反应器中MLSS为7.8g/L,使反应器对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5%~98%和75%~90%。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二沉池沉淀区流态的基础上,论述了该池型工艺特点。通过对核心技术配水系统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介绍了在保证配水均匀稳定性上的一些做法,同时论述了配套设备中心传动单管吸泥机的技术特点。与传统辐流式二沉池相比,周进周出二沉池具有较大的优越性,目前已在污水处理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朱昱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2):52-54
为了解决三金潭污水处理厂的配水、排泥均匀性问题,在全厂总平面布局上系统地考虑了各处理构筑物的进水与排泥走向,设计采用自由出流矩形薄壁溢流堰进行各构筑物间的配水、排泥,使每组处理构筑物均能达到设计负荷并正常运行,确保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9.
对污水处理厂生物反应设施进行集约化设计,可以有效减少污水处理厂建设用地面积,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土地利用效益,满足国家节约土地资源的需要。生物反应设施集约化设计难点主要体现在:(1)平面组合设计既要考虑生物反应池和二沉池的相对独立设计,又要综合考虑二者的平面整体性,同时还要与建设用地形状相匹配;(2)配水渠道及污泥渠道(管)设计既要考虑二沉池的配水均匀性,又要考虑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的合理性;(3)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污泥泵设备安装以及今后运营维护的要求。介绍了生物反应池与初沉池、生物反应池与二沉池的集约化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点,分析了生物反应设施集约化设计难点,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不同末端配水比的分段进水A/O工艺,根据生活污水试验研究末端配水对分段进水A/O工艺影响。结果表明:增加10%和30%的某段配水均未对出水COD、TP造成明显影响,但对TN有影响;另外,末端配水可降低二沉池固体负荷,防止污泥冲刷流失,有助于发挥分段进水工艺的优势,扩大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