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分析现有一些RFID认证协议的基础上,采用流密码加密和密钥动态更新的方法设计了一种能抵抗拒绝服务攻击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对该协议的安全性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协议能够有效防止拒绝服务攻击、隐私攻击、窃听攻击、重传攻击,同时解决了RFID的隐私问题。  相似文献   

2.
重放攻击是最基本、最常用、危害性最大的攻击认证协议的形式.从服务器和通信实体的角度对认证协议受重放攻击的根源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套抗重放攻击认证协议的设计原则和方法.通过该原则和方法,对Adadi-Needham修改版本的Otway-Rees协议和BAN-Yahalom协议进行了分析和改进.该设计原则和方法对抗重放攻击认证协议的设计和分析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两个三方口令密钥交换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对两个基于验证元的三方口令密钥交换协议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指出它们都是不安全的。其中,LZC协议不能抵抗服务器泄露攻击、未知密钥共享攻击、内部人攻击和不可发现字典攻击;LWZ协议不能抵抗未知密钥攻击、内部人攻击和重放攻击。对LWZ协议进行了改进,以弥补原LWZ协议的安全漏洞。最后,在DDH假设下,给出了改进协议(NLWZ协议)的安全性证明。与已有协议相比,NLWZ协议降低了计算和通信开销,其潜在的实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4.
网络信息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密码协议的安全,重放攻击和并行攻击是对密码协议的常见攻击,能够分析并行攻击的形式化分析方法并不多见。该文介绍了一种分析密码协议并行攻击和重放攻击的逻辑方法——SG逻辑,应用它对改进版的Otway-Rees协议进行了分析,找出了BAN类逻辑所不能分析出来的缺陷,针对该缺陷给出了协议的进一步改进,并推证了改进后的协议对SG逻辑的分析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重放攻击的内因和阻止重放攻击的对策,使用认证测试方法分析了一个更改了的安全协议,分析得出该协议是正确的,但是通过认证测试的前提假设的分析得出该协议存在重放攻击;另外可以通过认证测试方法的缺陷来定位协议的重放攻击。  相似文献   

6.
一种对密码协议攻击的分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证协议的安全性是保证数据通信安全性的一个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协议的应用环境的复杂性和协议设计目的侧重的多样性,协议漏洞被陆续发现。该文从协议设计的角度对协议攻击进行了分类分析,指出一些协议仍然存在的攻击,并结合对前人发现的协议攻击的分析,基于协议设计对协议攻击进行分类,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协议设计的一些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7.
基于协议分析的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网络协议分析是网络入侵检测中的一种关键技术,当前主要方法是对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进行分析。文章基于状态转换进行协议分析和检测,以充分利用协议的状态信息检测入侵,有效地完成包括应用层协议在内的网络各层协议的分析,更加精确地定位了检测域,提高了检测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检测效率;这种方法综合了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检测协议执行时的异常和针对协议的攻击,并且可检测变体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等较难检测的攻击。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三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不能抵抗中间人攻击。为此,对Tan提出的三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2010, No.5)进行分析,证明其不能抵抗发起者假冒攻击、响应者假冒攻击及中间人攻击,并利用单向哈希函数和椭圆曲线密码学技术对协议进行改进。理论分析与形式化证明结果表明,改进协议继承了原协议的安全性,并能抵抗假冒攻击及中间人攻击。  相似文献   

9.
优化认证消息流防止中间人攻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间人攻击是对网络协议的攻击,该攻击普遍存在并危害较大,很多安全协议也面临威胁.按照发展层次比较了对一般通信、附加认证和安全协议的通信和受保护认证通信的中间人攻击方式,分析了可以避免该攻击的几种方法.以联锁协议为基础,以受保护的认证协议为例,提出了通过改变认证消息序列避免攻击的安全认证协议构造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论文在论述数字水印应用面临的攻击和DHWM协议存在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数字签名的安全数字水印协议。该协议引入数字证书,将数字签名、时间戳和水印信息一起嵌入到数字图像中。通过安全性分析和性能分析,该协议能抵抗中间人攻击、解释攻击,并能检测数字图像是否被非法篡改,可实际应用于数字图像的版权保护。  相似文献   

11.
对于入侵检测系统来说,选择好的入侵检测方法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由于计算量大、漏报率和误报率高,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网络系统的需求。协议分析是网络入侵检测中的一种关键技术,基于这种思想,介绍了协议分析的内容、过程、入侵特征的提取及协议分析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主要实现了对IP数据包内容分析,同时提出了一种与传统模式匹配算法相结合的可行入侵检测模型。经分析,该检测模型比传统的检测模型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安全知识库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库系统的入侵检测模型,包括数据过滤、攻击企图分析和态势评估引擎。该模型采用进化型自组织映射发现同源的多目标攻击;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获取的关联规则来进行在线的报警事件的关联,以识别时间上分散的复杂攻击;最后对主机级和局域网系统级威胁分别给出相应的评估指标以及对应的量化评估方法。相比现有的IDS,该模型的结构更加完整,可利用的知识更为丰富,能够更容易地发现协同攻击并有效降低误报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入侵监测系统的不足,提出一种结合协议状态分析的网络入侵检测模型,即采用了将协议分析和状态分析结合的技术。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以模式匹配技术、状态分析技术和代理技术相结合的入侵检测模型,充分利用状态分析优势进行入侵检测,达到提高检测的速度、准确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开放式网络攻击特征库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网络攻击的全球化,入侵检测系统要保护的不再是个别子网,而是整个的网络环境.由此,产生了对入侵检测开放式资源的迫切需求.本文的工作实现了一个开放式的网络攻击特征库系统,它包括了1200多条有效的攻击特征.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用于攻击特征实时更新的攻击特征交换协议(ISEP),并描述了其中基于数字证书扣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最后,通过Nachi蠕虫的实例说明了本特征库中攻击特征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网络在DDoS入侵下容易出现停止服务、网络崩溃,为了提高网络安全性,提出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计算机网络DDoS攻击检测方法。根据特征样本之间的相关性构建计算机网络DDoS攻击的自适应的入侵检测信息分析模型,根据网络数据流与潜在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结合测试样本和学习样本之间特征差异性进行DDoS攻击数据特征提取,在基站上设置入侵检测数据处理终端,采用人工蜂群算法实现对计算机网络攻击检测的个体最优值和全局最优值寻优,根据人工蜂群的动态寻优和组合优化结果,实现对组合网络流量数据间的攻击信息特征提取和聚类分析,解决计算机网络DDoS攻击检测过程中的连续多变量优化问题。仿真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计算机网络DDoS攻击检测的寻优能力较好,精度和效率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一种能体现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规则的复杂性和联系性,并具备降低规则冗余的入侵检测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协议分析对网络事件进行重新解构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将协议分析抽象到基于事件的整体上对网络事件进行层次分析,同时还将协议分析深入到具体的应用层数据里。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检测准确率和检测速率,大幅度地减少了规则库冗余,更适用于高速网络环境,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检测未知入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方智敏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27):107-109
入侵预防系统是近两年新兴起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它比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具备一定程度的智能性,能够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免受未知类型的攻击。本文介绍了一种NIP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主要考虑了两大基础检测技术的实现:深度内容搜索技术和行为分析技术,这两项技术实现了IPS的基础同时也是主体的检测功能,其它检测技术的实现大多要建立在这两项技术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神经网络具有自组织、自学习和推广能力的优势,将其应用于IDS中是目前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不仅对于已知的攻击模式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而且具有检测未知攻击的能力。介绍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分析了入侵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BP算法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模型,最后利用MATLAB验证算法改进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入侵检测系统作为一门新兴技术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它能够及时检测入侵行为,迅速做出响应,但仍存在不能阻止攻击等缺点。因此,在分析入侵检测系统、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结构及防火墙技术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布式网络入侵检测与防火墙技术集成的模型实现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了一个基于数据挖掘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采用误用检测技术与异常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如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等对安全审计数据进行智能检测,分析来自网络的入侵攻击或未授权的行为,提供实时报警和自动响应,实现一个自适应、可扩展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实验表明,该模型对已知的攻击模式具有很高的检测率,对未知攻击模式也具有一定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