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敏感区”对我国灾害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区域大范围洪涝、暴雨、暴雪天气预报上游关键区,以及气候变化敏感区多圈层信息平台等重大需求.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灾害性天气上游关键区与气候信号敏感区的观点出发,提出高原及周边观测工程建网新思路与应用新技术方案,设计、构建了新一代气象综合观测预警长期监测系统,实现科学试验-工程建设-工程应用开发途径,发展高原及周边敏感区灾害天气上游早期预警系统监测平台,为灾害性天气预报与区域气候变化提供多功能业务服务应用平台;采用高原东缘南-北轴向观测数据信息(GPS监测站与AWS站)应用于改进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s)模式三维变分方案,实现了模式优化站网信息的同化技术,可提升中国区域暴雨、南方雪灾模式预报能力.针对夏季暴雨、南方暴雪,检验、证明了高原观测工程布网"早期预警"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雷电灾害的整体防御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成都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方法根据雷电预警预报特点、原理及与雷电监测预报关系,建立雷电预警预报综合业务系统、四川省雷电灾害综合信息数据库系统开发研究,以及雷电预警预报产品的应用等与成都实际相符的雷电预警预报系统。结果实现"超前一小时",灾害预警"提前一小时"和雷电灾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等问题。结论成都市雷电预警预报系统的建立是气象防灾减灾重要的一部分,建立、完善的过程是紧迫而长期的,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是气象业务发展发展的重要标志,分析制约、影响气象局天气预报业务准确率的主要因素,从强化综合观测基础作用,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预报系统,提升基层台站预报业务和服务能力,做好预报预测业务人才支撑保障作用等方面对提高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沙尘暴及其监测预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1954—2001年中国大陆681个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中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分级标准,给出了沙尘暴若干观测事实。通过分析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机制,讨论了沙尘暴的定性预报和定量预报技术,指出发展包含大气运动、风蚀物理过程和下垫面地表信息的集合数值预报模式是沙尘暴定量预警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指出传统的监测网尚不能全面监测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建立包含下垫面生态环境要素、大气物理化学要素的专业化沙尘监测网络是深化对沙尘暴特性认识和发展沙尘暴定量预警技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青藏铁路运营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在吸收国内外交通运输气象预报服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结冰、积雪、雷电、暴雨等8个铁路高影响天气要素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区数学建模方法建立了通用于西藏高原铁路的交通气象指数预报模型,并基于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工具,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铁路沿线天气实况的订正反演.根据这项研究成果,实现了对西藏铁路沿线降雨、降雪、大风等高影响天气要素的客观预报和实况反演,有效提高了西藏高原铁路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监测能力,对提高铁路的运营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如何做好惠州市防雷减灾体系建设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州市防雷减灾气象服务体系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广东省气象条例》、《广东省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为指导,组织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立雷电灾害监测、预警、预测、预报、评估系统,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灾害的强度、严重性和影响不断增加,改善灾害的风险信息对于提高我们预测、预防和应对从地方到全球范围内的灾害风险的能力至关重要。缺乏对防灾全链条的标准化定义成为有效共享和使用风险信息的障碍。气象灾害预警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主要包括实时灾害性天气监测、准确及时的预警发布和传播,当前,其在社会活动、实时业务、科学研究、媒体传播中存在术语定义不一致、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制约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综合发展。尤其是术语以多种方式定义会阻碍信息的共享和整合。本文首先比较国内外气象灾害预警术语标准现状,然后依据当前国际认可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的关键要素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剖析主要问题,给出急需提升和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首先概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及"气候极值"的相关定义,并把极端事件分为单要素的极端事件、与天气现象有关的极端事件、多要素极端事件和极端气候事件。在此基础上,总结上述几类极端事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及影响。指出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强降水事件更趋频繁,我国东部地区高温热浪天气更为明显;东北华北地区干旱趋势增加,尤其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最为明显;近10年来西南地区干旱频繁发生。为减轻日益增加的重大气象灾害的损失,我国有必要加强高影响极端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同时还必须根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规律加强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范和应对强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和城市渍涝,以及与降水持续不足有关的重大干旱和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9.
《硅谷》2011,(18):197-198
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这是国务院继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后,又一具体指导气  相似文献   

10.
《硅谷》2011,(18)
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这是国务院继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后,又一具体指导气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根据气象灾害特征、致灾因子和天气现象类型,将我国的气象灾害划分为7大类20种。为了适应科学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快大气监测、信息加工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的机理研究;制定科学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气科学的工程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概述了大气科学的涵义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包括防灾减灾、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大气科学造福人类的途径是通过大气信息的开发利用,而必须按信息工程的特点进行工程化。简要回顾气象主要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其应用效益,提出未来30年内的发展和大气科学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需要建设的若干骨干工程: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工程、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延伸工程、中尺度(局地)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工程、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工程、气象服务体系工程等,以及进行建设的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台风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的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高影响台风事件频发,灾害影响日趋严重。在我国,以登陆台风为代表的极端天气事件呈明显增多的趋势,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明显增强、强台风数量明显增多,台风登陆时间更加集中、登陆季节明显缩短。分析了我国台风灾害的特征及台风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加强我国台风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的对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跨学科的地质灾害预警工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预报警报工程体系的建立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2003年6月1日中国气象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启动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分析了我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与降雨等多因素、多学科的关系。介绍了国家级地质灾害预报警报业务系统的有关技术,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从地球系统5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地质灾害,建立多学科多部门合作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警报和防治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达拉特旗气象局始终坚持公共气象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宗旨,从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公共气象服务是现代气象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预报预测业务和综合观测业务不同,它不是一项单纯的业务。预报预测业务和综合观测业务所关注的是人们生存的大气空间,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而气象服务的对象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用户。从业务技术角度来看,气象服务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范畴。如果从服务用户角度来看,气象服务又涉及社会科学领域范畴,因此,气象服务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学科。本文从分析气象服务的社会环境条件影响的角度,介绍达拉特旗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宗振涛  张炜 《硅谷》2014,(10):197+196-197,196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是针对与天气气候条件有密切联系的一些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条件适应性、灾害发生风险性以及局地天气对项目的建设、生产、生活等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活动。通过分析吉林市的气象灾害评估工作的现状,针对细化评估范围、充分利用气象数据、完善丰富评估方法、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提出针对性的评估建议及加强相关部门交流协作方面提出建议。吉林市评估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需要通过不断的发展完善来保障其健康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7.
对长江流域暴雨洪涝预警研究和业务的4个方面,即暴雨中尺度野外观测科学试验、暴雨中尺度系统形成机理研究、暴雨数值模式预报技术研发以及水文气象耦合模式发展等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制约长江流域暴雨预报和洪涝灾害预警能力和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亟待解决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刘莹 《硅谷》2014,(13):14-15
三峡水库气候变化复杂,是灾害性天气和暴雨的多发地区。为了能预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从而减少灾害造成的伤亡,设计开发了“三峡库区降水资料分析处理系统”,为三峡库区监测预警分析和指挥系统应用提供气象数据支撑。该系统基于Oracle关系数据库建立了三峡库区降水资料数据库及气象产品集,并建立了基于ArcGIS平台的三峡库区气象资料查询、检索、统计系统,实现各类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显示功能。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的第三极,是"水—冰—气—生"多圈层体现最全,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高原强大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显著地影响着东亚气候格局、亚洲季风进程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到青藏高原本身的水圈与冰冻圈过程,改变青藏高原内部的生态系统与环境,影响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存条件,而且通过大气环流与水循环过程直接影响到东亚及周边国家的用水安全和自然灾害防护。正确认识青藏高原复杂地表多圈层相互作用规律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在各种不同的下垫面上建立多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站(点)。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过去的7年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其他相关单位一道正在整个青藏高原面上逐步建立"青藏高原观测研究平台"以研究该地区复杂地表的多圈层相互作用规律。首先具体介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高原上已经建立的5个综合观测研究站,然后介绍利用各个站点观测资料分析得到的多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地气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最后提出了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所面临的难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矿山经过多年的开采,井下形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采空区,由于矿山工业广场及其设施布局不合理,造成采空区顶部及附近的建筑物、道路形成一定的危险,且部分采空区对井下工作面也构成一定的威胁,为生产带来了安全隐患,研究应用矿山采空区监测方法建立适合矿山实际情况的地压监测网,进行长期有效的地压监测,采用应力监测系统和微震监测系统对井下采空区围岩的稳定性进行连续实时的监测,对于矿山开展井下采空区的塌陷、冒落等地压灾害预报预警,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避免灾害性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