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煤炭深度脱硫降灰新工艺及自制开发的对煤中微细黄铁矿具有选择性脱除的XW抑制剂,对新汶张庄煤矿中的原煤泥、浮选精煤、最终精煤进行了脱硫试验研究,脱除了用传统的选煤方法不能脱除的黄铁矿硫,并有效地降低了精煤的灰分. 相似文献
2.
利用煤炭深度脱硫降灰新工艺及自制开发的对煤中微细黄铁矿具有选择性脱除的XW抑制剂,对新坟张庄煤矿中的原煤泥、浮选精煤、最终精煤进行了脱硫试验研究,脱除了用传统的选煤方法不能脱除的黄铁矿硫,并有效地降低了精煤的灰分。 相似文献
3.
云南罗平县史家寨煤矿原煤灰分高、硫分高,其中可供回收的有价矿物主要是煤和黄铁矿。根据原煤特性,提出全浮选工艺流程,即先浮煤抑硫、再活化浮选硫;并对煤浮选的加药方式和药剂用量进行了优化,基于加药方式和药剂用量的优化,对煤进行了小型闭路浮选试验。试验最终获得了产率为37.18%、硫含量为5.38%、碳品位为41.10%、碳回收率为83.05%的精煤和产率为6.18%、碳含量为9.04%、硫品位为42.49%、硫回收率为30.56%的硫精矿。选矿过程中,在氧化钙用量合适的情况下,采用分段添加柴油的方式可大幅提高精煤产率,降低选矿成本;只有尽可能地将煤选出,才能同时保证硫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西曲8#高硫煤的硫含量,在对煤样粒度和硫分布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浮选试验探索煤泥的浮选特性和最佳浮选脱硫方案。试验结果表明:8#高硫煤的可浮性很好,高密度级全硫含量较高,采用浮选法可脱除其中部分无机硫;药剂条件、p H值、浮选时间对浮选精煤的硫含量有较大影响,控制浮选时间、选择合适的p H值可提高脱硫效果。在煤油用量为400 g/t、仲辛醇用量为80 g/t、p H值为9.5、浮选时间为2 min时,浮选精煤产率可达87.55%,全硫含量为1.29%,脱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6.
介绍了我国高硫煤中硫的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阐述了采用浮选法脱硫的相关原理及其理论知识,且对浮选脱硫方法的分类进行了概括,针对浮选脱硫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对高硫煤浮选脱硫技术及方向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细粒煤的浮选法脱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以重庆地区高硫煤为研究对象,研究细粒煤脱硫的抑制剂和工艺。结果发现在适当改变粒度组成下,对含硫1.40%的南桐入浮煤样,添加巯基乙酸200g/t,可获得精煤硫分小于1.2%,产率为57.91%的良好指标。黄铁矿硫脱除率为63%,明显高于现场指标。采用量子化学计算、ESCA测试、ξ-电位分析等结果,探讨了煤系黄铁矿的抑制机理,得出浮选过程抑制黄铁矿的有效途径在于添加药剂使体系充分分散,减少黄铁矿 相似文献
8.
滇东北蕴藏丰富的无烟煤资源,多数属难选高硫煤.从煤资源硫相研究的基础入手,有针对性地采用先进的洗选方法实验,确立了适宜该区且经济合理的重介旋流器+TBS液固流化床+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三段式组合洗选工艺,能达到较好燃烧前物理脱硫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11.
梅山铁精矿硫浮选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山铁矿选矿厂粗精矿脱硫主要采用传统的硫浮选工艺,黄药作为捕收剂,2^#油作为起泡剂,应用一粗一扫三精的浮选流程,脱硫后的铁精矿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原矿含硫1.5%~2.5%品位下,最终铁精矿硫品位控制在小于0.5%,脱硫率达到66%~80%。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王川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21,(4):13-17
针对新疆某单一铜矿石选矿厂浮选尾矿铜品位(0.065%)较高的问题,对其浮选尾矿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开展降尾工艺试验研究,最终采用浮选尾矿分级抛尾、粗粒级(+0.15 mm)尾矿再磨再选的浮选工艺流程,获得了精矿铜品位20.13%、铜回收率95.75%的铜精矿.尾矿铜品位可降至0.040%,比现场生产的铜品位降低了 0... 相似文献
18.
经过近20年努力,柱分选技术形成了包括方法、系列设备、系统工艺在内的完整技术体系。围绕简化工艺,提质降耗与煤炭深度降灰脱硫,我们开发了常规煤泥的分选工艺、高灰细泥的深度降灰工艺与特低灰低硫洁净煤制备工艺。1常规煤泥的柱分选工艺 常规煤泥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小于0.5mm的细粒煤。除特殊工艺要求外,目前应用柱分选设备的选煤厂都是针对常规煤泥进行分选的(不排除煤泥之间的粒度差别)。为更好适应柱分选设备性能,简化煤泥分选工艺,我们开发了简洁高效的煤泥分选工艺(图1)。 1.调浆地;2.给料泵;3供料塔;4…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锌加压浸出渣浮选硫磺精矿的物料特点, 通过探索及连续试验, 对双桨叶螺旋干燥机干燥浮选硫磺精矿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双桨叶螺旋干燥机干燥硫磺精矿可行, 适宜的蒸汽控制温度约120 ℃, 出料含水以7%~8%为宜, 平均传热系数约为50 W/(m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