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本文结合引进设备配件的特点,对实行引进配件协作储备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在行业内实行引进设备配件协作储备的方法,以提高配件的国产化程度,解决配件供应与设备维修的矛盾,保证引进设备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我国非织造布行业引进设备的特点,结合本企业的实践经验,浅谈对引进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工作的措施和体会,并提出如何搞好消化吸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强调对引进设备加强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济南化纤总公司加强引进设备管理的经验,分五方面论述如何对投运后的引进设备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4.
根据目前有些企业存在引进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没有充分发挥它们的先进功能的特点,本文拟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对引进设备总体的利用情况进行量化评价,通过对其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做到明确长处,找出差距,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引进设备备件国产化工作是大多数引进设备企业所面临的一大课题。文中针对德国LIBA公司的COP-5型毛圈经编机电脑故障问题进行国产化改造,具体介绍了改装的步骤、方法及改进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多年的实践,试图从引进设备的特点分析入手,针对引进设备从安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阐明配件国产化问题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通过对引进设备、技术前后该公司经济效益的对比,说明了引进设备、技术的必要性,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关键事项。  相似文献   

8.
介绍备性能特点,提出了国产与引进设备配套的方案,并与传统设备进行了质量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引进设备性能、特点,结合涤棉府绸特点进行各工序工艺设计及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引进设备的除杂性能,对机械除杂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在不延长工艺流程,提高食杂羊毛的加工技术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对设备常用的周期维修、事后维修和状态维修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作了分析,提出引进设备应根据不同的使用时期和对生产影响程度的大小,采取不同维修方式的方法,以确保引进设备高效能和高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对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行论述,并指出引进设备和技术的不足之处,从而在立足于楝的基础上,解决了卷绕升头技术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引进设备国产化——我厂在引进设备消化吸收方面的一点尝试薛同乐(青岛华东纺织配件厂·青岛市·266071)中国的非织造布行业起始于60年代初。3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20年来,这一行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就生产能力来说,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年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介绍在消化吸收引进设备过程中,针对引起干燥系统的引风机故障频繁,制约生产的情况,结合实际进行改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有些经验的总结,供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FY401-D亚麻粗纱机喂入导条架的改造,从必要性,改造方案发行效果,效益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这对消化吸收引进设备,提供也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德涌 《金属制品》1992,18(1):29-31
欲保证引进设备的使用性能。测绘过程中的公差配合选择至关重要。本文按加工工艺的不同特点,提出引进设备的公差配合选择方法,以利开展引进设备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  相似文献   

17.
M2型柔软机的引进与消化吸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法国ICBT公司生产的M2型柔软机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情况,并与其他相同类型的引进设备进行了比较,叙述了该设备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8.
立足围绕市场需求改造纺织、开发色织产品的大环境,把引进设备和国产设备相结合,介绍了利用少量投入盘活现有资产,坚持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纺粘法非织造布引进设备的技术总结郁建一(浙江华银塑料有限公司·杭州·310018)近几年国内已引进了20多条纺粘法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7万t/y。由于对引进设备的技术和特点掌握不够,有些设备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加之在短期内突然新增加了如此多的生产线,...  相似文献   

20.
预计2004年年底,我国纺粘生产线将达到185条。其中,德国制造的有13条占7%,意大利制造的21条占11.35%,美国制造的2条占1.08%,日本制造的1条,占0.54%,合计引进设备为37条,占全国185条中的20%。在引进设备中,5条为涤纶纺粘,7条为SMS,其余均为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