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充分考虑黄河堤防土体参数随机变异性的基础上,基于非饱和渗流理论及黄河下游堤防渗透、强度的随机性试验研究成果,采用GEO-STUDIO软件与自编Fortran程序,应用边坡稳定随机分析理论建立堤顶宽度分析方法,计算与评价边坡稳定安全区域分布范围,据此提出黄河堤防堤顶宽度设计应大于12 m。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堤防边坡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因素正交直观敏感性分析方法,对影响黄河下游堤防边坡稳定性的基本因素及其交互作用(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的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之间呈现负相关性,黏聚力和水位对堤防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高度显著,内摩擦角的影响显著,容重的影响较小,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可以忽略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考虑洪水浸泡的黄河下游堤防稳定性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河下游堤防土样进行浸泡后的强度试验,探讨了堤防土质在浸水后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堤防稳定情况,并对洪水长时间浸泡后堤防的各项指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堤防堤身土被洪水浸泡120 h后,黏土的黏聚力降低72.6%,粉土的黏聚力降低62.8%,而两种土的内摩擦角均变化不大,堤防稳定安全系数降低58.2%;堤防土体被洪水浸泡480 h后.黏土压缩系数、压缩模量与浸泡120 h时相当,稳定安全系数降低73.4%.  相似文献   

4.
不同浸水时间的黄河下游堤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浸水时间的黄河下游堤防堤身土体的强度指标进行了直接快剪和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①土体的黏聚力随浸泡时间的增长大幅度下降,浸泡5 d后,壤土的最大降幅为72.6%,沙壤土的最大降幅为62.8%,而土体的内摩擦角变化较小;②在经过洪水的长时间浸泡之后,堤防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且浸泡时间越长降幅越大,洪水浸泡1 d后堤防稳定安全系数降低36.2%,浸泡5 d后稳定安全系数降低58.2%.  相似文献   

5.
紧密结合黄河下游堤防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黄河下游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建立的判断矩阵,应用基于加速遗传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其次,根据专家评分法得到各项基础指标的评价值;最后,利用所得指标评价值和指标权重对黄河下游堤防工程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捷、计算精度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引入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数法对辽宁某中小河流整治工程均质土体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并采用双因素试验方差分析内摩擦角以及粘聚力两个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数可解决均质土坡的危险滑动面稳定性计算问题,计算的稳定性系数合理安全;内摩擦角对均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度为0.072,高于粘聚力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度。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3,(11):76-78
降雨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雨水入渗使土体饱和度增大、含水量增加、抗剪强度下降,当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临界值时,便导致边坡失稳。结合兰州某滑坡治理工程,根据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计算边坡浅层土体在不同时刻的含水量,运用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对降雨条件下的黄土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持续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变形破坏主要是边坡土体含水量增加引起的;把含水量作为抗剪强度的主要控制指标,建立边坡土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与降雨持续时间的关系,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到边坡安全系数,可为持续降雨条件下黄土边坡的防护和失稳预测提供参考;传统的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得到的安全系数不能准确反映边坡稳定性的强弱,只能说明边坡是否破坏。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堤防堤身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堤防土体评价的主要因素:堤身土体填筑质量、堤身隐患发育状况及堤身土体的渗透性.通过对其代表性指标进行量化分级,认为黄河下游堤身土体质量可分为较好、较差、差三类.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滩区岸坡坍塌,压缩滩区人民的生产空间,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对万滩镇至柳园口段滩岸踏勘、取样以及室内土工试验的基础上,分析滩岸土体组成及结构特征,研究含水率变化对土体强度的影响,并利用Optum G2研究土体强度变化对多层土滩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万滩镇至柳园口段滩岸土体由黏土和粉砂土组成,表现为交互分层结构;随着含水率的提高黏土和粉砂土黏聚力均先增大后减小,内摩擦角逐渐减小;含水率对岸坡土体强度产生显著影响,含水率从18%增大到40%时黏土层黏聚力降低80%、内摩擦角降低约87%;滩岸组合边坡稳定性降低,岸坡稳定系数随着含水率提高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高填方机场的建设需求,针对超高挡墙建设的难题,分析边坡深层抗滑稳定性的问题。通过计算分析,探讨软弱层土体强度参数的取值及层厚对边坡深层抗滑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无软弱层时超高挡墙边坡的最不利滑动破坏模式。结果表明:(1)软弱层建模厚度与实际厚度略有偏差不会影响计算结果;(2)软弱层土体强度参数的取值对边坡深层抗滑的安全稳定性影响显著;(3)无软弱层时超高挡墙边坡最可能沿挡墙基底整体滑动。  相似文献   

11.
黄河悬河稳定性及治理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地学角度出发,论证了影响黄河悬河稳定性的因素:①地质构造控制机制;②河流地貌;③河床质与土体结构;④河流动力地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悬河治理意见:①黄河下游临黄大堤不宜继续加高;②黄河下游大堤加固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③重塑黄河下游地貌;④充分利用中游水利工程调水调沙;⑤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⑥加强上游泥沙来源区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12.
对黄河下游存在的河道淤积、地面沉降、松软土分布广泛、水质污染、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岸侵蚀崩塌、海平面变化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对黄河大堤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的主要对策为:①从地质学、生物学、海洋学、地球化学、生态环境学等多学科入手,综合研究这些问题间的关系;②要着重研究黄河下游河道带地貌、微地貌,尤其是二级悬河的形成与演化规律;③要着重对黄河下游区域基底断裂的分布、活动性及地震问题进行研究,加强对活动断裂两盘的活动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并分析其对黄河河道演化的影响;④应把黄河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加强对黄河中游泥沙的来源、运移、侵蚀和下游泥沙落淤的规律进行研究;⑤从新构造运动入手,分析研究海岸带地质作用、海平面的变化对黄河河床冲淤规律的影响以及在黄河下游河道演化中的作用;⑥应开展针对不良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监测、预报工作,防止或减少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沿黄经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前,黄河下游洪水威胁依然是国家的心腹之患,中下游干流河段及主要支流防洪工程还不完善,洪水灾害时有发生。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基本思路是:“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黄河防洪减淤的总体布局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干支流水库的基础上,继续兴建中游干流古贤、碛口水库,支流沁河河口村水库;根据水沙条件的变化,长期不懈地进行下游堤防加高加固、河道整治、挖河固堤等下排工程建设,排洪排沙入海,保证设防标准内的防洪安全,重点进行东平湖滞洪区建设,长期开展上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黄河下游的主要治理措施是堤防加固,河道整治,东平湖滞洪区加固,滩区安全建设,挖河固堤,河口治理以及古贤,河口村水库建设,上中游干流河段和主要支流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堤防,河道整治或防冲护岸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4.
沁河为黄河一大支流,流经山西,河南两省,受黄河回水影响,下游淤积严重,历史上素有“小黄河”之称,针对目前沁河防洪工程和下游防洪存在的问题,按照沁河治理的基本思路,指出今后的治理重点应该是,加强流域的总体规划,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中游加强水土保持,修建控制性水库,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相似文献   

15.
从黄河下游地质构造格局方面来看,影响黄河悬河稳定性的地质因素主要有:近代和现代沉降中心决定黄河行河范围;黄河下游穿黄与临黄断裂影响堤防安全;构造单元影响河道的输沙和淤积等。活动性断裂与黄河的交汇处、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往往是地质活动较频繁部位,应是黄河防洪的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沿黄开采地下水干扰抽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孝同 《人民黄河》2006,28(10):49-50
为确保沿黄长期开采地下水条件下黄河大堤和城市供水的安全,在开采区的石桥进行了大型干扰抽水试验,结果表明:修正后的降深干扰系数在井距300m时为12%,井距500m时为6%;黄河大堤下的土体最终压密量是13.50~22.23cm,开采沿黄浅层地下水所诱发的地面缓慢沉降不会对黄河大堤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7.
对黄河下游宽河道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应采取“宽河固堤,窄河弱防,整治中水河槽”方略治理黄河下游宽河道,在强力推进标准化堤防和完善现有河道整治工程前提下,进一步缩窄河道,修建抵御8000m^3/s流量的滩区堤防;利用模型试验、移动组合式导流坝和超低潜坝技术,探索和进行小水河槽整治,提高滩区安全保障能力和控导工程对于中、小水的约束与控制作用,提高中、小水流的河道输沙能力,构建以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为主体的排洪输沙体系,实现黄河下游河道的长期相对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8.
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李国英 《中国水利》2002,(11):29-33
黄河以其多泥沙,河道善淤、善决、善徒,而著称于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按照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规律,只要把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不平衡的水沙关系调节为相协调的水沙关系,完全可以使黄河下游河道实现不淤积,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这次试验,积累了对黄河测验的海量数据(520万组),加深了对黄河河床演变及水沙规律的认识,为今后建立更加符合原型黄河实际的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维灰色系统综合评估理论提出了对堤防隐患的评估方法。通过分析堤防的工程地质条件、物探资料及对堤防已采取的工程措施等影响堤防安全的因素,对堤防隐患的程度作了较为合理、科学的评估。实例分析计算表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另外,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对黄河下游堤防隐患的程度进行了分类,结果令人满意。该方法对治理堤防隐患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