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受蛀食性害虫侵害后其粉质特性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玉米象、米象和谷蠹3种蛀食性害虫不同感染程度对小麦出粉率和粉质特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选用河南产储藏2 a的商用小麦为材料,按不同虫种分组,设定不同的虫口密度,检测不同感染时间小麦的出粉率和制粉后面团的稳定时间和粉质指数,并与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之间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象,米象和谷蠹侵害后样品出粉率与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随虫口密度增加和感染时间延长,出粉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样品的稳定时间和粉质指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密度的3种重要蛀食性害虫侵害不同时间后,小麦馒头评分值及质构特性的变化,选用豫保1号种子小麦为实验材料,设定3种害虫感染密度(5、10、15头/kg),每30d取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感染60d时,米象、玉米象和谷蠹侵害的小麦样品馒头的综合评分均低于80分,感染120d后,馒头的综合品质逐渐降低,评分值下降到30~40分。随着害虫感染时间的延长,馒头的硬度和咀嚼性均呈现上升趋势,黏聚性和弹性呈现下降趋势;感染时间与品尝评分值和各质构指标均呈极显著相关,虫口密度对各指标的影响小于感染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蛀食性害虫侵害小麦后损伤分型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玉米象、米象和谷蠹3种主要蛀食性害虫侵害后对小麦蛀蚀损伤部位及一个生长发育周期内蛀蚀程度的影响,分别将8头、16头、32头和64头蛀食性害虫放入100 g小麦中,并定期对小麦虫蚀部位及数量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表明:虫蚀粒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多,虫口密度不同对产卵量产生一定影响,致使增大比例不同.饥饿处理后的米象先集中进食后产卵,而玉米象、谷蠹产卵与进食同时进行,致使前期蛀蚀部位的比例因虫种不同而变化;后期子代的大量蛀蚀致使蛀蚀胚乳部位数量显著升高,胚和胚乳两部位同时蛀蚀籽粒随时间延长而升高.64头蛀蚀30 d时,不同蛀蚀程度占总的虫蚀粒的百分比不同,但呈正态分布趋势.一个生长发育周期内,米象、玉米象蛀蚀程度在30%~40%比例最高,谷蠹蛀蚀程度在20%~30%比例最高.因此可根据蛀蚀程度对损伤粒初步划分为轻度蛀蚀(0~10%)、中度蛀蚀(10%~50%)和重度蛀蚀(50%~100%)3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探讨谷蠹不同虫口密度和为害时间对玉米加工品质的影响,为谷蠹蛀食玉米的有效利用和谷蠹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以河南玉米为试材,以谷蠹为试虫,设置不同虫口密度进行为害,测定不同为害期玉米粗淀粉含量、破损淀粉含量、淀粉颗粒形貌、淀粉糊化特性、粗脂肪含量、脂肪酸值、过氧化值、品尝评分值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和为害时间的增加,玉米品质指标变化幅度增加;谷蠹为害65 d时,各处理组玉米中粗淀粉减少幅度和破碎淀粉增加幅度都不超过8%,而在为害25 d时脂肪酸值和过氧化值上升幅度都已超过10%。初始虫口密度为15、25头/kg和5头/kg的玉米中淀粉的糊化特性分别在谷蠹为害25 d和45 d时出现明显变化,尤其是衰减值下降超过10%。另外,谷蠹为害会造成玉米淀粉颗粒形态改变,制成窝头颜色加深,表面粗糙,品尝评分值降低。因此,在玉米储藏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谷蠹虫口密度,并适时安排出库,合理进行加工,以降低损失。  相似文献   

5.
探讨玉米象、米象和谷蠹3种重要的蛀食性储粮害虫蛀蚀小麦后不同蛀蚀程度的损伤粒的品质变化规律,指导科学评价小麦受害虫侵害后其储藏品质的优劣,为小麦科学储藏量化指标提供依据。选用河南产储藏3 a的商用小麦为材料,按不同虫种分组,检测不同蛀蚀程度损伤粒的小麦的品质指标中的水分、粗蛋白、SDS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面筋吸水率和面筋指数。结果表明:随着损伤粒蛀蚀程度的增强,水分呈动态上升趋势;粗蛋白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干湿面筋和面筋吸水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都呈下降趋势;面筋指数由于害虫侵害筋力变差数值减少;而降落数值由于大量麸皮和害虫分泌的酸性物质的作用导致数值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储粮环境中害虫发生与CO_2气体含量变化的关系,研究不同含水量的小麦感染不同虫口密度(0、2、5、10、20、30头/kg)米象后储藏环境中CO_2气体体积分数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对于含水量相同的储藏小麦,储藏环境中CO_2气体体积分数随虫口密度的增加和储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对于含水量12%的小麦,初始感染虫口密度为30头/kg的储粮环境中CO_2气体体积分数最初为0.413%,在第30天达到最大值为14.777%。对于含水量14%的小麦,初始感染虫口密度为30头/kg的储粮环境中CO_2气体体积分数最初为0.720%,在第15天达到最大值为17.197%。本研究结果为今后通过检测CO_2体积分数变化来监测粮堆中虫害发生情况提供了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7.
研究土荆芥挥发油对谷蠹和米象的熏蒸、触杀与驱避活性。采用密闭熏蒸法、点滴法和滤纸扩散法对谷蠹和米象的熏蒸、触杀与驱避活性进行了测定。土荆芥挥发油对谷蠹和米象熏蒸活性的LC50 值分别为1.07 、0.56mg/L;触杀活性LD50的值分别为16.09 、9.62μg/头。在最大浓度为58.975 ??g/cm2时,处理2 h和4 h,土荆芥挥发油对谷蠹的驱避率分别为64%和82%,对米象的驱避率分别为33%和55%。土荆芥挥发油对谷蠹和米象两种仓储害虫具有良好的熏蒸、触杀与驱避活性。  相似文献   

8.
入仓期玉米象感染不同时期小麦重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粮食入仓过程中小麦感染玉米象造成的小麦重量损失.主要研究结果为:7月份入仓的小麦,小麦中的玉米象的虫口密度在2头/kg以上,小麦的水分在12%以上,在20 d后小麦重量将发生明显的变化.玉米象(米象)的虫口密度在1头/Kg以内,或小麦的水分在11%以内,小麦的重量损失发生明显变化推迟至一个月.8月份入仓的小麦,小麦中的玉米象的虫口密度在2头/kg以上,重量损失发生在15d内.9月初入仓的小麦,小麦中的玉米象虫口密度在2头/kg以上,小麦发生明显重量损失提前至10d.研究表明不同的玉米象虫口密度、小麦水分和不同的害虫感染时间可造成不同的粮食重量损失.因此,在发生明显的重量损失之前必须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探讨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米象(Sitophilus oryzae)和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三种蛀食性害虫不同感染程度对小麦淀粉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为小麦科学储藏量化指标提供依据。选用河南产储藏2年的商用小麦,按不同虫种分组,设定不同的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检测小麦样品降落数值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与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增加和感染时间延长,样品的降落数值呈波动上升趋势,POD活性呈下降趋势;三种害虫侵害后的样品降落数值与感染时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OD活性与感染时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降落数值与POD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二者与虫口密度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小麦在3年常规储藏过程中,湿面筋含量、面筋吸水量和降落数值的变化规律及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湿面筋含量和面筋吸水量与小麦储藏时间的相关性不佳,而降落数值的变化与小麦储存年限相关性最好,可以反映小麦储藏品质劣变和储藏年限,建议将降落数值作为小麦储存品质的参考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1.
小麦储存品质判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取自粮库的不同收获年代及当年收获的小麦样品的指标进行变异系数、与馒头评分的简单相关性和对馒头评分的多元线性回归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储存中面筋指数和面筋吸水量、粉质稳定时间、部分吹泡参数和拉伸参数以及RVA黏度指标不宜作为储存品质的判定指标;吹泡G值和拉伸比值不仅与小麦储存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在库存小麦样品和当年收获小麦样品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有可能应用于小麦储存品质的判定.但是要明确这两个指标在小麦储存品质判定中的应用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孙慧 《粮油食品科技》2014,22(4):103-106
为了研究土堤仓的储粮性能,探讨土堤仓储粮是否在国家规定的粮油正常储存年限内适宜储存,对土堤仓中的小麦在储藏期间的各项品质指标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储存量10000 t以上的大型土堤仓整仓的小麦各项储存品质指标下降速度与高大平房仓相比差别不大,甚至有些仓的下降速度慢于高大平房仓;储存3~5年后,其色泽和气味正常,品尝评分值在70分以上,面筋吸水量大于180%,小麦适宜继续储存。但小型土堤仓储粮品质下降速度快于高大平房仓,个别指标检测为轻度不宜存,应尽快轮换处理。  相似文献   

13.
小麦在华南地区浅圆仓储藏过程中的品质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小麦在华南地区浅圆仓储存过程中品质特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小麦水分,面筋含量、面筋吸水量和发芽率均呈下降趋势;而小麦降落数值、面团形成时间、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及最大拉伸阻力、拉伸比例及最大拉伸比例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在长期的储存过程中小麦的品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温高湿的华南地区浅圆仓储存小麦安全储藏水分为12.5%,浅圆仓常规储存安全水分小麦,轮换周期可以适当延长至扯5年。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初始虫口密度(0、2、15头/kg小麦粉)的不同储粮害虫(锈赤扁谷盗成虫、赤拟谷盗成虫、赤拟谷盗成虫与锈赤扁谷盗成虫混合)发生对储藏小麦粉温度及环境湿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部实验观察期间,随着实验时间延长,害虫为害引起小麦粉温度升高,初始感染害虫虫口密度越高小麦粉温度也越高;不同起始虫口密度的不同虫种害...  相似文献   

15.
人工合成β-水芹烯对谷蠹、玉米象、米象均有较好的毒杀效果。拌粮法处理剂量为0.332%时可全部杀死谷蠹成虫,处理剂量为0.664%时可杀死上述3种试虫的成虫。剂量在0.166%以上时即可完全抑制谷蠹的繁殖,剂量0.332%以上时即可完全抑制玉米象、米象的种群发育。对杂拟谷盗的点滴结果表明,其LD50=1.180μl/头,对它的种群发育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延缓其发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é)和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Fabricius)等主要储粮害虫对PH_3抗性越来越高,单一使用PH_3防治难度加大等问题,对2%和5%氧浓度环境控制不同PH_3抗性米象和谷蠹成虫及F1代的效果进行了实验室验证。结果表明:氧气浓度为2%时,PH_3抗性的米象和谷蠹成虫在6 d内全部死亡,无F1代出现;氧气浓度为5%时,28 d后PH_3抗性米象和谷蠹成虫的死亡率小于50%,抗性谷蠹和米象均无F1代出现。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燕麦全粉添加量对燕麦—小麦混合粉的面筋和面团特性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添加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与不同外源蛋白质(花生蛋白或谷朊粉)来改善混合粉的品质,并研究不同添加剂对混合粉蛋白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燕麦全粉添加量的增加,燕麦—小麦混合粉的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都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而面团吸水率逐渐增大。对于燕麦全粉添加量为30%的燕麦—小麦混合粉,当TGase添加量达到或超过0.8%(w/w)时,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显著增加。向混合粉中同时添加TGase和花生蛋白可显著增加SDS不可溶性谷蛋白的含量,进一步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相似文献   

18.
小麦面筋吸水量与小麦不同品质、不同入库处理方式有密切关系,而对储存时间的变化不够敏感。要保持小麦面筋吸水量,确保小麦的品质,一是提高容重的等级,控制小麦的不完善粒,在收获过程中防止机械对小麦籽粒损伤并及时干燥;二是在入库中最好自然干燥,保持小麦内在品质不受损,采取机械烘干干燥的小麦应合理控制热风温度与粮食流速和流量;三是净粮入库减少微生物的繁殖,储藏过程中尽早采取害虫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麦麸皮微波处理灭酶对全麦粉面筋品质特性和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以中高筋小麦为原料,对麸皮微波处理后再回添到小麦粉中制得全麦粉,设置麸皮水分含量、微波处理时间和麸皮厚度3个变量因素,固定其中2个变量因素,探讨另1个变量因素对全麦粉中面筋特性和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麸皮水分含量对湿面筋含量、面筋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吸水量、稳定时间和弱化度具有显著性影响,微波处理时间对湿面筋含量、吸水量、稳定时间和弱化度具有显著性影响,麸皮厚度对干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和粉质质量指数具有显著性影响。结论对全麦粉面筋品质和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麸皮水分含量、麸皮厚度、微波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20.
以粳稻谷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虫口密度(0、10、20、50、100和200头/500 g),在(30±1)℃与(75%±1%)RH条件下,对稻谷进行侵害实验,测定不同感染时间稻谷的水分、脂肪酸值、电导率、过氧化物酶、丙二醛等储藏品质指标,探讨不同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下谷蠹对稻谷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和侵害时间的延长,稻谷中的水分和过氧化物酶(POD)逐渐增加,而脂肪酸值、丙二醛和电导率逐渐降低,其中感染50 d时,各虫口密度感染的稻谷其过氧化物酶无明显变化,而50d后,迅速下降;水分和POD与感染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脂肪酸值、丙二醛和电导率与感染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脂肪酸值与虫口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电导率和丙二醛与虫口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OD与虫口密度相关性不显著;脂肪酸值、POD、电导率、丙二醛各指标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水分除与POD呈显著正相关外,与其它各指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当虫口密度为50头/500 g时,感染稻谷30d后其品质便开始发生变化,因此,当稻谷中谷蠹虫口密度较大时,需要在30d内进行杀虫处理,以避免其品质遭受到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