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然对于人具有两种意义:一是资源,二是家园。环境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家园,是生命之本,更是居住之所。在环境美学的视域中,黔阳与人类的“居住”本质,在大地上最为原初的居住之思息息相关。黔阳作为古老的,“曾在的”居住来阐明居住如何才能够建造。“居住”比“筑造/建筑”更为本源,筑造/建筑是为了居住,但居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居住,而是“诗意地居住”,与人们的居住所依靠的一切建筑物有关。居住的本质是自然环境的完美性与人居环境的完美性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现阶段居住建筑节能的实际情况,结合居住建筑的特点,从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入手,全方位探讨了居住建筑在建筑设计及围护构件技术等方面的节能措施,以促进我国居住建筑节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住状况是农村发展的综合反映。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调整农村居民的居住模式,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居住模式正面临着城乡居住关系重构与统筹发展的新形势。本文以银川地区为例,对其农村居住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在城乡统筹背景下适宜新农村居住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居住建筑节能降碳是减少建设领域碳排放量的关键环节。了解我国居住建筑能耗现状,研究其节能降碳途径,对于降低居住建筑能耗水平、减少其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居住建筑能耗统计情况,然后综述了不同气候地区居住建筑能耗现状,最后从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提升民众节能降碳意识三个方面提出了居住建筑节能降碳途径。  相似文献   

5.
张昊  高捷 《室内设计》2013,28(4):95-101
运用居住结构的概念对中国大城市居住问题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大城市居住现状的特点,赋予中国大城市居住结构新内涵,包括就业与居住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供应体系,并分析中国大城市居住结构存在的问题,从这三个方面对我国大城市居住结构的优化对策提出相关建议,分别是紧凑的就业与居住布局、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多层次的住宅供应体系,同时强调了公共住宅和非正式住宅在大城市居住结构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创·宅     
《新建筑》2019,(Z1)
正以时间概念理解当下青年居住,兼顾模块化可移动的居住单元,划分为临时居住、短期居住、长期居住三种居住形式。应对当下居住问题,提出居住环境自主设计的居住概念,并结合物联网打造一种适用于当下青年群体的理想住宅模式。基于当下类里坊性的居住版块(街道分割居住版块,居住版块块状分布且独立封闭),提出最小化的生活必须空间,即生活核心版块(不采用集合性功能版块组织生活核心空间,酒店式的核心版块体验,独立盥洗空间)。提出匹配必须  相似文献   

7.
混合居住模式发展及其价值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国内外城市居住分异问题愈趋明显,带来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阶层对立等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混合居住模式,分析混合居住模式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论述混合居住模式的国内外实践活动,并给出混合居住模式的规划引导策略,为建设和谐社会居住模式指出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8.
王屹 《山西建筑》2008,34(12):72-73
指出混合居住模式是我国转型期针对居住隔离等社会问题在居住空间建设方面的有益尝试,并对混合居住模式的理论来源和国外实践进行了总结,希望对我国混合居住模式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提倡和建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为居住者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居住空间,是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居住环境的必要手段。居住空间与居民之间存在主次依存关系,其中居民是主体,居住空间是载体,成功的居住空间设计、建设以及运营管理尤其应该注重"人本思想",并使居住空间的具体形式和住区运营管理模式适应居民的居住需求。本文结合建筑学、心理学、卫生学等多个学科,从理论层面分析当代居民多元化的居住需求,对影响居住需求的若干主要因素进行归纳,对居住需求相适应的住宅和住区形态及其运营模式进行探讨,为绿色住区的设计和运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有机组成,西方国家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经历了向心集中、离心扩散和有机集中三个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可概括为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发展三个阶段,不同时期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各异,而居住郊区化和居住分化是当代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罗珺  王光远 《住宅科技》2011,31(1):35-38
从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入手,探讨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历程及特点、影响未来居住空间布局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布局规划方案,并提出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居住建筑适应性设计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时章  潘宜 《建筑》2000,(9):31-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居住建筑发展正以其惊人的速度和庞大的规模令世人瞩目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居住建筑已从“量”的满足上升到对“质”的追求。居住水平的提高以一定量的居住空间为基础 ,又以居住环境质量改善为标志 ,居住环境的概念不仅是物理环境、生态环境 ,还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而对因生活方式变迁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居住需要 ,居住建筑的功能和形态设计必须提高适应能力 ,以满足居住者不同的和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居住需求。一、适应生活方式演变 ,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观是居住建筑适应性设计的出发点设计是设…  相似文献   

13.
《山东建材》2014,(4):10-25
海德格尔认为建筑的本性即让人居住,而思想作为建筑的哲学意义也存在于居住之中,所以居住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它规定了建筑和思想的本性。只有为了居住而思想,我们才得以在思想中居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大众文化进入更高层次,出现了更多的居住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居住建筑规划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大众文化。本文对大众文化的特点及居住建筑的整体规划原则进行阐述,分析大众文化对居住建筑规划设计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居住建筑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21)
随着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年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城市化建设中,要保证老年人群的居住环境舒适,就要做好居住空间的合理设计。城市老年居住空间设计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居住心理特点,分析其公共空间需求,使总体空间安排与老年人的生活作息相适应,与老年人的生活、居住和活动状态相适宜。该文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城市老年居住空间设计方法和基本要求,为我国城市老年居住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老年化的住宅空间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起 《山西建筑》2009,35(16):39-41
首先提出当前老龄化问题和当前老年人的居住现状,进而分析了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及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并就此探讨现阶段适宜的老年人居住模式和居住环境,最后,总结了适应我国老年人的居住设计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7.
迈向聚合居住--论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蕾  刘云 《华中建筑》2005,23(1):81-83
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从整体上将“居住”向“狭义居住”演变,降低了居住生活质量,如何在高层住宅中营造居住场所的公共空间,或者实现住宅的“厂义居住”,应借助于探讨传统居住方式的居住需求在高层中实现程度,进而探讨在高层住宅中满足这些需求的活动类型、空间构成方法,在此多功能的空间聚合的设计方法就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增大导致居住分异,进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混合居住作为居住融合的一种手段应运而生。文章通过分析国内混合居住的相关成果,对混合居住的理论流变、可行性、策略及实践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归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优势及不足进行简评。从设计的视角对我国未来的混合居住实践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新时代下混合居住策略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艳芳 《山西建筑》2007,33(12):25-26
对中国古代的几种居住建筑总体类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具体形式与生态区位,并对中国古代的居住习俗与环境生态进行了论述,对我国现阶段的居住建筑以及居住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镇密集地区农村居住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农村居住状况则是农村发展的综合反映。当前,城镇密集地区的农村居住模式正面临着城乡居住关系重构与统筹发展的新形势。笔者对城镇密集地区农村居住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探索城镇密集地区城乡居住体系统筹规划的模式,并以无锡市惠山区为例,具体探讨惠山区新型农村居住模式的建构,以及通过对惠山区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结果的分析来探讨农村居住模式实施策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