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研究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群油运移输导能力,对其运移模式进行了研究,得到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群油主要来自洼槽中南屯组源岩,南屯组源岩生成排出的油首先通过源断裂向上垂直运移进入兴安岭群,然后再沿砂体或不整合面进行侧向运移.通过定义和求取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评价参数得到,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群源断裂输导油能力较强地区主要分布在贝14井及其以北地区和贝16井及其以南地区.通过砂体有效通道空间系数统计和计算得到,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群砂体输导油能力较强地区主要分布在贝16井处和贝14井以西地区.通过油势能分布研究得到,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群不整合面油汇聚区主要分布在贝28-贝14井处以及贝16井附近.综合源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输导油能力可以得到苏德尔特地区油运聚成藏的有利地区主要分布在贝28、贝14井和贝16井处,较有利区分布在其四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滨北地区青一段烃源岩所生成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层位,对油气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滨北地区扶杨油层同时具备2个条件:①青一段烃源岩目前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一段烃源岩和扶杨油层的T2断裂,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能够在超压的作用下在古近纪末期通过T2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中“倒灌“运移。利用三肇地区14口井资料中青一段古超压同其各自油水界面深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距离同超压之间的拟合公式,在滨北地区青一段古近纪末期泥岩超压恢复的基础上,得到滨北地区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最大距离为530m,而且在可以运移范围之内大部分地区通过扶余油层进入杨大城子油层。扶杨油层油井均分布于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内及附近,这表明油向下“倒灌“运移范围及层位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藏形成、分布范围和层位。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范围应是滨北地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3.
通过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藏条件分布特征及油藏解剖研究得到,其油成藏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控制着油成藏范围,T2源断裂分布控制着扶杨油层油运聚部位,T2源断裂与河道砂体交叉在T2源断裂下盘形成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聚集的主要场所.利用源岩排烃期、断裂活动期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研究得到,油成藏主要时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成藏模式为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明水组沉积末期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向T2源断裂的下盘地垒构造侧向运移,通过断块、断层遮挡在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倒灌"运移至未钻探区内,T2源断裂下盘地垒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是主要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4.
在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群石油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油成藏的源岩、输导通道和圈闭3个主要成藏要素进行了研究,得到南屯组是其主要源岩,源断裂、不整合面和砂体是油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与断层有关的圈闭是油聚集的主要场所.通过源岩、输导通道和圈闭的时空匹配关系得到,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群圈闭位于洼槽南屯组源岩的侧上方,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中部3个油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较好,有利于油运聚成藏.源岩、输导通道和圈闭在伊敏组沉积时期时间匹配关系好,有利于油在兴安岭群中大规模富集.通过上述综合分析得到,塔林-11、苏德二-8、苏德三-14、苏德三-36号圈闭应是该区兴安岭群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5.
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为例,通过裂缝平面分布特征、裂缝孔渗特征、开发井初期产能等方面分析,对苏德尔特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特征与油水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裂缝发育程度与潜山油藏储层含油性具有正相关性,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原油在圈闭内的运移与聚集,裂缝性储层纵向发育的非均质性决定了同一断块内不同井区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裂缝在空间的不连通性造成断块内孤立分布的裂缝性储层发育区保存原有的地层水状态。分析裂缝对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油水分布的作用,对于类似地质条件基岩潜山油藏评价及开发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杏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坡是油气区域运移的主要指向和主要成藏地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探究杏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藏特征及勘探重点,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油田实际生产等资料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是发育受断层和岩性控制的断层遮挡、断块、断鼻、断背斜、岩性上倾尖灭和断层-岩性等油藏。油水分布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的规律,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对油成藏模式的研究表明,该区具有“源内倒灌运移”、“源外侧向运移”聚集成藏两种模式:即油源区内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并排出的油在青山口组古超压的动力作用下,以沟通油源和下部扶余油层砂体以及圈闭的源断裂为路径,向下“倒灌”进入了圈闭成藏;第二种模式是西侧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先“倒灌”到扶余油层后,沿着连通齐家-古龙凹陷和杏北地区的砂体和断层等通道,向东进入杏北地区。该区油藏的分布主要受油源、断层和砂体的有机匹配及反向正断层的控制。首先青山口组的超压是倒灌运移的关键,充足的油源是成藏基础,断层和砂体的有机匹配提供了倒灌运移的通道。最后指出了断砂匹配较好的反向正断层的上升盘是本区勘探的重点,下降盘对油聚集起到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的再认识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广  王有功  袁大伟 《石油学报》2010,31(5):762-766
对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运移通道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不是过去认为的从青一段底(T2)断至嫩三段底的断裂,而应为上部消失于青一段源岩中的T2断裂。这些断裂主要为坳陷期活动的断裂和断陷期形成、坳陷期继续活动的断裂,在整个凹陷分布广泛。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主要受青一段源岩古超压值与油“倒灌”运移阻力差的控制,同时还受到被T2源断裂错断的扶杨油层砂泥组合关系的影响。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的实际距离可达到300m,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油田区域内。T2源断裂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在:T2源断裂发育区控制油聚集区域;T2源断裂发育程度控制着油“倒灌”运移的距离;T2源断裂附近高断块圈闭有利于油聚集成藏;距T2源断裂的距离控制着油井产能。  相似文献   

8.
源断裂对兴安岭群油气成藏的影响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复杂断块地区,油气的分布和聚集成藏与断裂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群断裂比较发育且分布着广泛的源断裂,即断穿源岩的断裂。为了进一步了解油气运移规律及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开展了兴安岭群源断裂的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得到,兴安岭群的油气只能通过断穿南屯组至兴安岭群的源断层进行运移,才能使南屯组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运移至兴安岭群中;在兴安岭群中,源断裂密度越大、距源断裂越近、断距越小的源断裂油气富集程度越高。由此不难看出,源断裂是控制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区群油藏形成与分布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藏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的研究,得到油藏类型主要为潜山顶部风化壳和潜山内部裂缝破碎带2种,前者少于后者.潜山顶部风化壳油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源岩、不整合面油势能汇聚区和古地貌高点分布的控制,而潜山内部裂缝破碎带油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源岩、源断裂分布和裂缝发育区分布的控制.潜山成藏具有油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潜山顶部风化壳聚集和油沿断裂垂向运移至潜山内部裂缝破碎带聚集2种模式.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中部至霍多莫尔背斜构造带地区是布达特群潜山顶部风化壳油藏形成与分布的有利地区.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中部及其附近,以及苏乃诺尔构造带、贝西洼槽东北部、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东部和敖瑙海洼槽中部的局部地区是潜山内部裂缝破碎带油藏形成与分布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油藏或油显示井解剖与油藏或油显示井与油成藏条件之间空间匹配关系研究得到,贝尔凹陷基岩潜山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块潜山油藏,基岩潜山油藏主要分布在洼间隆和洼中隆上.基岩潜山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到以下4方面因素的控制:南一段源岩分布区控制着基岩潜山油成藏与分布的范围;洼间隆和洼中隆是基岩潜山油聚集与分布的有利部位;溶蚀孔洞和裂...  相似文献   

11.
刘发起  林正权 《润滑油》1996,11(6):32-35
以大庆原油经深度精制的航空润滑油料为基础油,添加适量的抗氧剂、破乳化剂、油性剂、防锈剂、消泡剂等,研制出N100、N150、N220、N320油膜轴承油系列产品,其质量指标达到美钢-136油膜轴承油规格和美国莫比尔石油公司Mobil Vacuoline300系列油膜轴承油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2.
对河南油田的页岩油及其馏分进行了详细的性质测定及分子组成表征,并与大庆原油及传统的油母页岩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河南页岩油与油母页岩油性质差别较大,与大庆原油性质比较接近,可采用与常规原油相似的加工方式进行加工。  相似文献   

13.
糠醛抽出油、催化裂化重油研制橡胶用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英  边勇  于会彬  于海江 《润滑油》2001,16(4):22-25
采用溶剂精制工艺处理糠醛抽出油、催化裂化重油(回炼油和油浆),用以生产橡胶用油。通过实验证明,糠醛精制和KT液溶剂精制两种工艺均能生产橡胶用油,其副产物抽余油可作为催化裂化原料。同时对这两种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KT液溶剂精制工艺优于糠醛精制工艺。  相似文献   

14.
将油溶性聚醚(OSP)作为汽轮机油基础油组分,考察了油品的抗氧化性、清净性、油泥生成趋势和抗乳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OSP具有很好的油溶性和独特的醚链结构,将OSP作为汽轮机油基础油组分是改善汽轮机油性能的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油中OSP含量的增加,新汽轮机油的黏度等级没有发生改变,而黏度指数增加,倾点降低,其它指标没有明显变化;OSP与复合剂F-2的互配性较好,加入OSP的油品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清净性、抑制油泥生成性能和抗乳化性。  相似文献   

15.
碳酸盐岩油藏原油储量计算的动态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整理了12种根据油藏开采动态资料计算原油储量的方法,包括8种可采储量计算方法和4种地质储量计算方法,根据华北油田14个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应用结果,讨论了这些方法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利用5号白油原料油研制10号变压器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钦炎 《润滑油》1999,14(3):19-22
以5号白油为原料,经蒸馏切割、精制、脱蜡、添加适量添加剂等途径,生产10号优质变压器油。结果证明:研制的变压器油达到和超过GB2536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分布规律,通过对比两种运移形式所需条件、分布特征及其控制油气分布的差异性,对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向下伏扶杨油层的倒灌运移和侧接运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油运移形式所需的条件不同,倒灌运移条件是青一段源岩具有足够大的超压和输导断裂,而侧接运移条件是断裂错断使上盘青一段源岩与下盘扶杨油层对接且地层呈倾斜状态;两种运移形式分布特征不同,倒灌运移可分布在三肇凹陷整个排烃区内,而侧接运移仅分布在鼻状构造区和断裂密集带两侧斜坡处;受两种运移形式控制形成的油分布特征不同,受倒灌运移控制形成的油纵向上从扶Ⅰ油层组至杨Ⅰ油层组分布,平面上可分布在整个排烃区内且主要分布在鼻状构造区;受侧接运移控制形成的油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顶部的扶Ⅰ油层组,平面上可分布在鼻状构造区和断裂密集带两侧。研究成果对正确认识该区油分布规律和指导油勘探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油气》2008,15(3):17-18
Sinopec, Asia's largest refiner, hasn't really benefited from recent declines in global crude oil prices, because its refining costs still far exceed domestic oil product prices. China caps refined oil product prices at relatively low levels by world standards. Sinopec said that although lower world prices would reduce import costs, global crude prices were still well above the break-even point of 80 U.S. dollars/bbl for Asia's largest oil refiner. Sinopec imports about 80 percent of the crude it refines.  相似文献   

20.
用加氢裂化尾油生产润滑油基础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石化公司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是轻油型的二次加工装置 ,其尾油全部用于循环。通过采用 FDW-1 0催化剂 ,对该尾油临氢降凝 ,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 ,在实验室内得到了粘度指数大于 60的润滑油基础油馏分 ,经白土精制后完全符合润滑油基础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