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对青刺果及其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刺果纯仁率、粗蛋白质、粗纤维素及总糖含量分别为73.7%、26.5%、15.3%和5.2%;青刺果油相对密度、折光指数、酸值、含皂量、碘值和过氧化值分别为0.9245、1.4712、0.18 mgKOH/g、0.02%、78.66 g/100g和1.52 mmol/kg;青刺果油中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15.15%)、硬脂酸(6.85%)、油酸(38.82%)、亚油酸(37.15%)、亚麻酸(1.13%)。上述理化指标均可达到国家食用植物油标准,说明青刺果是一种开发价值极高的木本油料作物。  相似文献   

2.
野生葛仙米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本文以野生葛仙米为原料,研究了葛仙米营养成分及组成并对其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野生葛仙米蛋白质含量达48.61%,含17种氨基酸,其中含人体7种必需氨基酸为44.619%;脂肪酸含量为8.11%,以中碳链为主;富含维生素,VB11.2mg/100g,VB211.8mg/100g,VC550mg/100g,VE7.0mg/100g,β-胡萝卜素114mg/100g,是一种珍稀的食用资源和可开发的蛋白源。  相似文献   

3.
张丙青  陈健 《食品科学》2011,32(9):299-302
目的:对野生黑虎掌菌的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价值进行系统分析。方法:依据各营养成分测定国家标准对黑虎掌菌(干制品)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与评价。结果:黑虎掌菌中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灰分、水分含量分别为:15.74%、4.72%、2.57%、9.56%、7.83%。其中Mg、Mn、Fe、Zn矿质元素含量为751.55、33.76、318.07、116.77mg/kg。样品中必需氨基酸总量(EAA)为3339.85mg/100g、非必需氨基酸总量(NEAA)为6548.98mg/100g、氨基酸总量(TAA)为9888.83mg/100g。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62、3.92、48.46。EAA/TAA为33.77%,EAA/NEAA为51.00%,鲜味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含量为36.68%。黑虎掌菌多糖重均分子质量(Mw)为765747D和11194D。结论:黑虎掌菌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碳水化合物和矿质元素含量丰富,营养较为均衡,是一种具有良好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的食用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美藤果油中的主要营养成分(脂肪酸、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并与常见食用植物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橄榄油)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方法基于国家标准与文献报道的方法对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进行检测。结果美藤果油的亚麻酸含量(43.62%)高于常见食用植物油,不饱和程度高,脂肪酸组成合理。植物甾醇含量为265.61 mg/100 g,高于花生油和橄榄油,且豆甾醇、维生素E含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常见食用植物油。维生素E总含量为122.73 mg/100 g,其中δ-生育酚含量最高(59.69 mg/100 g)。结论美藤果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富含亚麻酸、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与常见食用植物油相比,美藤果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好的营养保健价值,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油。  相似文献   

5.
黑色粮油营养羹的营养成分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黑粘米、黑大豆、黑芝麻为主要原料,加工成一种黑色粮油食品营养羹,通过化学方法研究黑色粮油营养羹的主要营养成分,并对其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特性进行分析。方法:将黑粘米、黑大豆、黑芝麻经发芽、破碎、挤压膨化、微波灭菌等工序加工成营养羹,按国标规定检测其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营养羹中成分含量分别为:水分4.92%、蛋白质24.81%、脂肪18.84%、灰分2.84%、不溶性膳食纤维2.43%、VB1 98.65μg/100g、VB2 96.89μg/100g、VE 6.98mg/100g、钙207.14mg/100g、钠86.62mg/100g、钾702.03mg/100g、镁119.13mg/100g、铁9.04mg/100g、锌2.09mg/100g、锰1.66mg/100g、铜5.88mg/kg、铅小于0.3mg/kg、砷小于0.2mg/kg。每100g蛋白质中氨基酸总量为24.57g,必需氨基酸(EAA)总量8.94g,非必需氨基酸(NEAA)总量为15.63g,EAA/TAA为36.39%,EAA/NEAA为57.20%。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1.02、0.65、78.77。结论:以黑色粮油开发制成的营养羹营养全面、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6.
测定青荚叶营养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并进行营养评价,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青荚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样品经预处理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对其进行分析,采用氨基酸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荚叶中脂肪4.80%、蛋白质14.05%、多糖49.77 mg/g、总多酚29.54 mg/g、表儿茶素5.33 mg/g、β-胡萝卜素0.236 mg/g;8种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占63.2%,亚麻酸最高,油酸、亚油酸次之;8种矿物元素中钾最高(37.80 mg/g)、钙次之(21.80 mg/g),硒含量最低(0.11μg/g);17种氨基酸总量为11.82%,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占41%,9种药效氨基酸占50.25%;青荚叶的EAAI为1.02。青荚叶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和药效成分,且相对均衡合理,属WHO/FAO推荐的优质蛋白源,兼具营养和保健功能的新资源食品。  相似文献   

7.
黑老虎是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珍稀植物,本文对黔东黑老虎果进行安全评估和营养成分分析。卫生指标表明黑老虎果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生物毒素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通过与同类浆果巨峰葡萄和红玛瑙石榴的营养成分对比研究,黑老虎果肉中V_C含量最高,为159.96 mg/100 g,钙、铁、锌等矿质元素含量丰富,特别是硒元素含量高达3.05μg/100 g,氨基酸总量为1678.35 mg/100 g。果核中粗多糖、总多酚、总黄酮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7.19%,其中亚油酸、α-亚麻酸相对含量分别为70.78%、7.62%,均高于巨峰葡萄和红玛瑙石榴,是非常理想的优质植物脂肪酸。由此可见,黔东黑老虎果营养丰富,食用安全,本研究为其成为具有发展前景的新食品资源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森林蔬菜赤苍藤营养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苍藤是一种野生的森林蔬菜,深受当地居民喜爱。对赤苍藤进行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并与广西常见的9种蔬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赤苍藤含有优质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维生素含量丰富,其中维生素B_1达到126μg/100 g,维生素B_2的含量达到401μg/100 g,维生素C达到156 mg/100 g;有益健康的矿物质含量丰富,其中锌含量达到0.65 mg/100 g,铁、钙含量分别为1.29 mg/100 g与60.99 mg/100 g;赤苍藤还含有种类齐全的18种氨基酸,总量为3.26 g/100 g,其中成人必需氨基酸有8种,种类齐全,总量为1.15 g/100 g,占总量的35.28%,还有为小儿生长发育期间必需的组氨酸。另有药效氨基酸12种,总量达到2.27 g/100 g,占氨基酸总量的69.63%。赤苍藤优于广西常见蔬菜,是一种营养成分齐全、营养价值高的野生优质森林蔬菜,值得大力开发。  相似文献   

9.
对奇亚籽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奇亚籽中粗脂肪、粗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含量分别为(34.20±1.31)g/100 g(湿基)、(23.31±0.18)g/100 g(湿基)、(27.71±0.09)g/100 g(湿基),为高脂肪、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芡欧鼠尾草种子;奇亚籽中18种氨基酸总量为23.10 g/100 g(湿基),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8.20 g/100 g(湿基),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4.08 g/100 g),其次是精氨酸(2.46 g/100 g)和天冬氨酸(2.13 g/100 g),根据氨基酸评分,奇亚籽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根据化学评分,奇亚籽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奇亚籽的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7;奇亚籽油中共检出21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22.43%)和α-亚麻酸(62.48%)为主;奇亚籽中矿物质含量丰富,Ca含量最高,为829.21 mg/100 g,具有高K(673.48mg/100 g)低Na(22.37 mg/100 g)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罗甸小米核桃果实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等主要营养成分及果实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罗甸小米核桃果仁的营养成分以脂肪含量(56. 57%)占绝对优势,矿物质元素Ca含量(1. 27 mg/g)、Zn含量(0. 027 2 mg/g)和蛋白质含量(16. 84%)也较丰富;果仁的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90. 83%)为主,脂肪酸中亚油酸、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的含量较高,合计97. 12%;果仁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137. 79 mg/g,包含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1. 03%;罗甸小米核桃平均果重8. 333 g,壳厚1. 03 mm,仁重4. 987 g,出仁率为59. 84%;其综合性状均达到了国家坚果1级~优级品质指标值,营养丰富,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研究微波加热对食用油品质及脂肪酸成分影响,为家庭健康烹调提供理论依据。用家用微波炉的不同加热档位,对菜籽油、大豆油等8种常用食用油加热不同时间,用滴定法测定加热后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GC-MS测定油脂的脂肪酸成分,并以这些指标评价微波加热对食用油品质的影响。在实验所用加热条件下,8种食用油的酸价和脂肪酸成分均未发生明显改变。不同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变化曲线有所不同,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调和油的过氧化值随着微波功率和时间增加而上升,玉米油、橄榄油和葵花籽油的过氧化值随着微波功率和时间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微波加热虽然改变了食用油的过氧化值,但酸价尚未发生改变,认为油脂尚未发生酸败,微波加热也没有破坏食用油原有的脂肪酸组成。从微波加热对食用油的品质和脂肪酸成分影响的结果看,可以认为微波加热是日常生活中安全和健康的加热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鸡油加工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酸价、过氧化值、碘值、丙二醛含量、脂肪酸组成和香气成分为指标,对鸡油加工过程进行品质控制。结果表明:鸡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60%以上,油酸含量最高,含量为39.79%;加工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碘值呈下降趋势。加工过程未对鸡油的脂肪酸组成造成影响,但鸡油产品香气成分差异较大,其中空气介质中气味最强的物质为2,3-戊二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食用油在中式传统煎炒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以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亚麻籽油4种常见食用油为原料,通过煎豆腐、炒土豆丝两种菜品烹饪过程,分析食用油在煎炒过程中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及傅里叶变换红外(FITR)光谱的变化。结果表明:菜籽油在煎制过程中过氧化值变化最大;大豆油在炒制过程中过氧化值变化最小;花生油在煎炒过程中酸值变化最大,在煎制过程中过氧化值变化最小;亚麻籽油在煎炒过程中酸值变化最小,在炒制过程中过氧化值变化最大; 4种食用油在煎炒过程中各脂肪酸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但FTIR光谱显示有少量反式脂肪酸产生。食用油在煎炒过程中各理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均符合食用油国家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油脂精炼工艺对苦杏仁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苦杏仁毛油进行水化脱胶、碱炼脱酸、活性白土脱色,对比精炼前后苦杏仁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采用烘箱加速法,通过测定过氧化值及共轭二烯值的变化趋势分析精炼对苦杏仁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苦杏仁精炼油在色泽、透明度、滋气味、酸价、过氧化值上优于毛油,碘值变化不大;精炼前后苦杏仁油脂肪酸组成基本不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接近95%,主要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精炼使苦杏仁油氧化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以国产及进口鱼油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感官指标、理化指标、不良物质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产鱼油鱼腥味明显重于进口鱼油,且分层明显;国产鱼油在酸值和过氧化值指标上也普遍高于进口鱼油,不良物质含量也高于进口鱼油,尤其在苯并芘及二噁英等指标上;脂肪酸组成中,国产鳀鱼油DHA含量大于EPA,而进口鳀鱼油EPA含量大于DHA,且国产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进口鱼油;国产金枪鱼油与进口金枪鱼油在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差异不大。国产鱼油中,杂鱼油与金枪鱼油、鳀鱼油在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不良物质含量方面差异不大,但在脂肪酸组成上差异显著,杂鱼油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鱼油,利用价值最低。  相似文献   

16.
The stability of camellia oil (saturated fatty acid: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 1:7:1) after frying potatoes was compared with palm oil (saturated fatty acid: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 4:4:1) and peanut oil (saturated fatty acid: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 2:4:4). Oil samples were evaluated for acid value, iodine value, peroxide value, p-anisidine value, total oxidation value, tocopherols content, and fatty acids composition. There was the least change i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camellia oil among the three edible oils. The α-tocopherol was more vulnerable to heat degradation than γ-tocopherol and δ-tocopherol, and α-tocopherol was completely degraded before the whole frying process was done for palm and peanut oils. The oxidative stabilities of the three edible oils were in the order of camellia oil > palm oil > peanut oil.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calculated oxidizability value related to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when calculated oxidizability values were similar, the tocopherol contents of edible oils would be a key factor in affecting their oxidative stabilities.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微波-超声协同提取法(MUAE)、超声辅助法(UAE)和溶剂提取法(SE)提取紫云英籽油,通过测定紫云英籽油的出油率、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和氧化稳定性对3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溶剂提取法的籽油出油率最高,为32.01%。3种方法提取的籽油的颜色、密度、折光率、苯并(α)芘差异不明显,但酸值、过氧化值和碘值存在差异,其中溶剂提取法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最高,超声辅助法的碘值最高。3种方法提取的籽油,在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上无明显差异,但对脂肪酸组分含量有影响,其中溶剂提取法的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超声辅助法的亚麻酸含量最高。3种方法提取的籽油氧化均遵循一级化学反应,溶剂提取法的籽油氧化稳定性最好,超声辅助法的氧化稳定性最差。综合评定紫云英籽油油品及其脂肪酸成分,用超声辅助法提取并低温储存油品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任海伟 《食品科学》2010,31(16):122-127
研究精炼工艺对浸出亚麻籽油质量品质的影响,探讨每个精炼工序阶段中亚麻籽油的物理化学特性、脂肪酸和VE 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精炼过程中,磷脂含量和酸价明显下降,磷脂含量从1.541g/100g 下降到 0.163g/100g,酸价由初始2.826mg KOH/g 降低到0.635mg KOH/g,碘价、皂化值和折光指数等理化指数变化不明显。色谱分析表明,亚麻籽油含有4 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和硬脂酸)和6 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精炼过程对脂肪酸组成及其总体含量影响甚微,但α- 亚麻酸含量下降明显,尤其在脱色和脱臭阶段。生育酚总含量在精炼过程中损失率达到了49.19%,说明精炼工艺对浸出亚麻籽油营养活性成分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不同热损程度大豆油脂品质与组成的差异性。方法 以同一批次含有热损现象的美湾大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热损程度大豆油脂的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全氧化值、氧化诱导期、甘油酯及脂肪酸的组成以及微量成分(磷脂、生育酚、色素)含量的差异,分析大豆热损对油脂品质和组成的影响。结果 热损会导致油脂的品质显著下降,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全氧化值均随热损程度的增加显著上升,氧化稳定诱导时间显著降低;重度热损过程中油脂发生氧化和Sn-1,3位为主的水解反应,氧化反应主要导致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水解反应导致甘三酯含量由95.71%下降至91.79%,甘二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大豆热损导致油脂中的总磷脂含量下降,磷脂酸的相对含量显著上升,生育酚在热损过程中易发生氧化损失,总生育酚损失率高达11%。结合大豆外观、磷脂组成和色素含量分析,未成熟大豆易发生热损,导致油脂中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结论 大豆热损会导致油脂的品质和组成差异显著,热损程度越深,油脂品质越差。  相似文献   

20.
对谷子的基本组成和谷子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谷子中粗蛋白质、粗脂肪、总糖和淀粉含量分别为13.9%、5.6%、66.5%和63.7%。谷子油的酸值(KOH)为11.9 mg/g,碘值(I)为132.9 g/100 g,过氧化值为30.9 mmol/kg,皂化值(KOH)为194.4 mg/g,不皂化物含量为2.73%。谷子油主要由10种脂肪酸组成,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6.81%,主要为棕榈酸(7.87%)、硬脂酸(6.17%)和花生酸(2.0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3.26%,其中以亚油酸含量(65.30%)最高,其次为油酸(14.20%)和亚麻酸(2.93%)。因此,谷子油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营养保健油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