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类物质迁移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陈志锋  刘晓华  孙利 《包装工程》2009,30(12):40-43
选用去离子水、3%乙酸溶液、10%乙醇溶液和精制橄榄油作为4种食品模拟物,开展了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双酚A二甘氨酸醚、双酚F二甘氨酸醚及其衍生物等9种双酚类物质迁移检测方法研究。目标分析物采用反相液相色谱柱分离,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水基食品模拟物(去离子水、3%乙酸溶液、10%乙醇溶液)中的目标分析物可直接进样,精制橄榄油中的目标分析物依次通过正己烷和甲醇乙腈混合液(体积比1∶1)萃取后进样。结果表明:目标分析物含量在0.008~4mg/L范围内,线性度在0.993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方法检测限在0.0011~0.0052mg/L之间。  相似文献   

2.
3.
本文着重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食品接触材料相关领域的资料和文献为基础,特别针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迁移物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新形势下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技术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的残留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种用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分析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残留量的方法。样品采用0.1 mol/L盐酸作为提取溶液,70℃水浴超声提取。色谱分离采用NH2柱,流动相为V(乙腈):V(5m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6.5)=75:25,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在优化条件下,三聚氰胺浓度在0.2-100 mg/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S/N=3)为0.02 mg/L。在100μg的添加水平下,三聚氰胺的回收率在80-9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0-4.32%。揭示了原料中三聚氰胺残留量与成型品的三聚氰胺迁移量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该法简便、快速,可准确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残留量。  相似文献   

5.
木质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木质食品接触材料本身所含有的有害物质及其迁移。方法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的有关资料,对木质食品接触材料中存在的重金属、胶粘剂、烟熏剂、多环芳烃、防腐杀菌剂、漂白剂及着色剂等有害化学物质的来源、毒性分析、其迁移到食品和环境中的可能性及对人体的危害作综合论述。结果木质食品接触材料应用广泛,由于原料及加工过程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可能迁移到食品中,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结论食品接触材料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分析木质食品接触材料本身所含有的有害物质及其迁移,为相关木材包装企业的质量控制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品接触材料所含的某些成分,诸如抗氧化剂、稳定剂等助剂,可能会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迁移进入食品而影响食品的色香味及安全。蒸发残渣是检测食品接触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析出化学物质量的指标。本文介绍了目前蒸发残渣检测常用的手动和自动测试方法,并以实际案例详细说明其检测过程,希望相关企业能重视食品接触材料蒸发残渣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微塑料从食品包装、餐具、厨具、加工机械等食品接触材料中的释放途径和检测技术,为食品接触材料中微塑料选择和组合多样化的分析方法提供建议,为食品接触材料中微塑料及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概述食品接触材料中微塑料的释放途径及影响因素,其次系统阐述食品接触材料中微塑料的分离富集技术,以及显微镜法、光散射法、光谱法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等多种检测技术,针对不同技术的适用范围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接触用材料中微塑料从样品处理到颗粒分析的框架和技术路线图,以识别微塑料的化学成分、形貌、丰度、尺寸及分布等特性。结论 针对不同的样品和场景,有必要选择和组合多样化的技术,以达到最优的路径,同时标准化的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处理仍是食品接触材料中微塑料风险评估的一大挑战,还亟待提出更为规范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检测技术,以提高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主要介绍英国食品接触材料及物品立法的概况,以对我国食品行业产生指导作用,使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安全得到保护。1.立法目的英国为食品接触材料和物品立法的目的是,通过规定食品接触材料和物品(如包装)不能将其成分转移到食品中危及健康或者影响食品的质量,来保证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英国立法,作为欧盟成员国法律协调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须实施欧盟(EC)的指令。2.框架指令———立法核心食品接触材料和物品立法的基础是依据所谓的“框架”指令89/109/EEC(替代了一个早期的76/893/EEC版本),该指令规定…  相似文献   

10.
曹瑜  钟泽辉  唐聪 《包装工程》2023,44(15):112-121
目的 综述目前食品接触材料中几种常用材料(纸、塑料、油墨)迁移与检测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几种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促使我国食品行业向着更绿色、更安全的方向发展。方法 概述纸质、塑料、油墨的发展趋势和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来源;对比几种材料的迁移规律及迁移模型;总结几类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结论 绿色环保的生物基材料是食品接触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需重视可持续性生物基食品接触材料的化学安全性。因其产生的化学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甚明朗,因此需多方面研究生物基食品接触材料中化学物质的存在和迁移到食品中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降低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和欧盟食品接触材料迁移试验方法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迁移试验是评价食品接触材料卫生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从食品分类及对应食品模拟物、食品模拟物选择和迁移试验条件(时间和温度)入手,深入分析了我国和欧盟食品接触材料检测标准中迁移试验方法的差异,阐述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我国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标准修订和制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稀土在银及银合金电接触材料中的作用、特点及影响效果,阐述了国内外稀土银合金电接触材料的应用情况,展望了稀土银合金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毛雯萍  李式模 《低温工程》1995,(3):62-64,56
介绍用液氮作中间冷却剂产生10K低温的VM制冷机。介绍了磁性回热材料的选择以及磁性稀土材料在制冷机中的应用与发展。在回热器中用低温下比热值较大的磁性稀土材料Er(Ni0.79Co0.21)2部分代替铅丸进行试验,无负荷温度降低,在20K时间测得制冷量增加,证明了回热器的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PVC食品包装材料进行了鉴定分析,并通过蒸发残渣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条件下PVC中物质的总迁移规律。结果表明,PVC产品中含有较高含量的邻苯(脂肪族)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等非挥发性化学物,极易在高温下迁移到脂类食品模拟液中。其物质总迁移量大小顺序为:95%乙醇≥正己烷水≈4%乙酸≈20%乙醇。PVC中物质的总迁移量在高温下是相对较高的,且随迁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作为著名的阴极材料,稀土六硼化物(RB6)在实验和理论上已经被研究了几十年。在RB6中,金属原子被嵌入通过B-B共价键相互连接的硼笼网络。这种独特的笼状结构、稀土元素特殊的4f轨道和硼元素的缺电子特性,使该材料表现出很多优异的性质:功函数低、电导率高、发射电流密度大、硬度大、杨氏模量高、熔点高、化学稳定性高、抗热辐射性强等。RB6材料用途广泛,已成功应用于雷达、航空航天、消费电子、仪表器械、核电等多个领域。从若干RB6的结构和性质出发,综述了其实验制备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的进展,总结了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进展,最后给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提高光效复合烯土卤化物灯用发光材料的研究”的最终目标,计划任务要求,全面完成合同研究计划的情况,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以及产业化建设情况,并对该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成果的推广应用前景以及将来的工作重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的条件下,将含有已知量增塑剂的PVC薄膜,在水、乙酸(体积分数为3%)、乙醇(体积分数10%)和橄榄油等4种食品模拟物中浸泡,在规定的时间点抽取一定量的浸泡液,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增塑剂含量,研究迁移量及迁移率与时间、温度、模拟食品属性、增塑剂初始浓度及包装材料厚度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模拟物的食品属性对增塑剂的迁移行为有显著影响;增塑剂溶出种类数、迁移量和迁移率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加;薄膜厚度增加,则增塑剂迁移量大,迁移率降低;薄膜中增塑剂初始浓度高,则迁移量大,迁移率低。  相似文献   

18.
研究室温下在熔盐体系中用电沉积方法于铜基体上沉积单一金属钆,分析了沉积液中主盐的含量、电流密度、电沉积时间及沉积液的pH值选择等工艺参数对沉积薄膜的形貌和金属Gd含量的影响.经X射线能谱仪(EDS)测定,其中Gd的质量分数为93.56%;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所得沉积薄膜为均匀、光滑、致密的银白色沉积膜;经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所得沉积薄膜的晶体结构为立方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沉积薄膜表面价态分析,证明所得沉积薄膜为单一稀土金属钆.用聚乙烯醇保护膜涂覆可以使稀土沉积薄膜免于氧化.  相似文献   

19.
刘兵  黄建国  刘坐镇 《材料导报》2013,27(Z1):178-182,188
主要介绍了长余辉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其最近的发展概况;以及长余辉发光材料的主要分类,包括硫化物基长余辉发光材料,铝酸盐基长余辉发光材料和硅酸盐基长余辉发光材料等;并对长余辉材料发光机理的模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探讨;同时根据长余辉材料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其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郭凌华  龙浩  姜慧娥  李小海 《包装工程》2019,40(13):137-142
目的 制备吡啶二甲酸铕的稀土配合物,将其加入胶版油墨中,并对荧光性能进行检测和分析。方法 以稀土材料Eu盐为主要原料,在一定条件下与2,6-吡啶二甲酸反应形成一种光致发光的稀土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物质结构进行表征。将合成的稀土配合物添加到白色胶印油墨中,通过印刷适性仪将油墨打印在纸张上。结果 通过荧光检测确定了该物质的主要激发波长为365 nm,发射波长为617 nm;在紫外灯照射下,加入质量分数为3%~4%发光材料的油墨所打印图案的油墨颜色接近于稀土材料的荧光颜色;在D65光源下,该油墨的色度与之前相比变化不大,且可以在加网的条件下完成印刷。结论 稀土发光材料在胶印油墨中发光性稳定,且稀土材料荧光体在油墨中可发光,实现了稀土发光油墨对有机荧光油墨的替代,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