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水域开阔的中小型浅水湖泊的水动力特征,建立了加入扩散项的湖泊移流模式,分析了污染物对流输移、降解作用、扩散作用对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静风条件下,对流输移、降解作用是湖泊水质浓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扩散作用对湖泊水质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居次要地位。但当排污流量较小且污染物浓度较高时,扩散作用对预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在进行湖泊水质空间分布精确预测时,应综合考虑对流输移、降解及扩散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确定水质模型研究是提高和认识水环境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常用的手段,目前水质不确定模型主要是增加一个外部观测量,通过对观测结果的回归分析或滤波来分析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本文将神经网络内嵌到水质模型中,构成一个具有学习功能的不确定性水质模型,此模型能从内部感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实践证明此模型在对具有不确定性污染物排放的预测上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LID措施对水质的改善效果,并分析影响LID措施改善水质的因素,以南京市城南河流域为例,根据现有下垫面资料对各汇水分区布设合理的LID措施,构建SWMM模型,模拟2年一遇降雨和5年一遇降雨条件下LID措施对城南河流域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 表明,LID措施能显著提升水质、削减污染物浓度,污染物削减率随降雨重现期、现状污染物浓度的提高而提升.  相似文献   

4.
不确定水质模型研究是提高和认识水环境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常用的手段,目前水质不确定模型主要是增加一个外部观测量,通过对观测结果的回归分析或滤波来分析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本文将神经网络内嵌到水质模型中,构成一个具有学习功能的不确定性水质模型,此模型能从内部感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实践证明此模型在对具有不确定性污染物排放的预测上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水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绪强 《人民长江》1994,25(2):16-19
丹江口水库优良的水源水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优势之一。从水源水质的污染负荷现状来看,入库主要是有机类污染物,且危害轻微,水质现状评价和预测认为:除次要断面的高锰酸盐类指标为地面水Ⅱ类标准外,其它各主要指标过达到地面水Ⅰ类标准;预测2000年的水源水质仍符合地面水Ⅱ类标准,是得天独厚的理想水源地。通过入渠污染负荷分析表明:平交河流入渠的污染物是影响总干渠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且丰水期入渠污染负荷分  相似文献   

6.
污染物衰减系数是入河污染物在水体中变化的综合概化,反映了污染物在输移过程中受水力、水文、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地理、地质及气象、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结果,是研究水体水质污染变化、计算水环境容量、确定水体纳污能力、制定区域排污总量控制及水资源配置规划的重要参数。近年来针对某种污染物衰减系数率定方法开展的研究发展很快,特别是针对南方污染较重的江河湖库开展的研究,根据水利部最新指导思想,将COD和氨氮作为水质污染的控制指标,明确污染物衰减系数研究目标,对贵州省境内剑江水质进行采样分析,以其对应的水文与水质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COD和氨氮衰减系数的变化,对贵州省山区河流入河污染物衰减系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汉江上游有机污染物CODCr综合衰减系数的试验确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合理确定汉江上游(陕西段)水体的纳污能力、预测未来水质、制定污染物控制方案,采用同步监测水文、水质资料的手段,利用一维水质模型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一组CODCr的综合衰减系数,经对比分析与识别,确定了汉江陕西段的CODCr的合理估值。  相似文献   

8.
数学模型在河流水质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水质预测一般采用定性及定量两种方法。定量预测目前多采用水质模拟来进行,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模拟模型3种模拟系统中,最常用的是数学模型,它代表水环境中各因子相互作用的数学方程,是定量描写水体中污染物时空变化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实践证明,数学模型应用于河流水质预测,不仅理论上合理,而且方法简便,易于应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灰色GM(1.1)模型及其改进模型预测渭河天水段水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GM(1.1)模型、残差修正GM(1.1)模型预测2004至2010年渭河对天水段水质污染物时发现,二者对于某些污染物预测精度不高,而且残差修正GM(1.1)模型预测精度未必一定高于GM(1.1)模型。在这种情形下,应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预测未来五年渭河水质的变化及其水质污染物突变的时刻。分析结果表明:新陈代谢GM(1.1)模型有助于提高预测精度和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确定沙溪干流中下游水体的纳污能力,预测未来水质,制定污染物控制方案,该文采用同步监测水文、水质资料,利用二维水质模型进行计算,获得CODcr综合衰减系数。经验证,确定了沙溪干流中下游的KCOD合理估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鄱阳湖水质情况,采用了14个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站点的监测资料,利用模糊数学法对其水质变化情况进行了现状分析及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能够更客观地反映水体环境的质量状况.同时发现,鄱阳湖的入、出湖及湖区水质整体优良,且有好转趋势;污染物进入湖泊南面后经过稀释、降解,下游水质好于上游;湖泊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污染较为严重的站点为乐安河口.  相似文献   

12.
水质模型是研究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水质评价及预测的重要手段。根据实地调查与监测数据,利用QUAL2K模型模拟了农田排水沟塘对于排水中氨氮、总磷2种污染物的去除情况。QUAL2K模型可用于农田排水沟水质变化过程的模拟预测,为优化排水沟塘系统的污染物去除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洹北污水处理厂为例,通过对入河污染物量进行分析得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方法计算、预测该项目排水对水体水质的影响,采用水质模型对污水排放对水功能区水质影响范围(长度)进行预测,根据该河段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实际入河污染物量进行比较,以判断该入河排污口设置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对丹江口水库水质进行预报的方案。首先对水源区的污染物总量进行准确测算,其次对进入库区的水量进行预报,最后根据预报水量和预测的污染物总量,采用水库水质数学模型计算预报日期的污染物含量,从而预报坝前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5.
郭德伟  张士杰  秦飞  薛建国 《人民黄河》2007,29(7):27-28,30
在对黄河万家寨水库及其上游黄河干流重要站点1972~2005年实测水质资料调查、分析基础上,对万家寨水库及其上游水质历史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水平年青铜峡一万家寨河段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石嘴山、三湖河口、包头分别出现污染峰值,主要污染物为COD和氨氮,COD浓度主要受上游来水影响,氨氮浓度主要受入黄排污量影响,万家寨水库对污染物有较强的稀释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黄河小浪底至高村河段水环境特性的分析指出,目前在该河段建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应识别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旁侧污染物输入量和影响模型参数的水文、水环境条件进行分时段概化,宜采用经验统计相关模型、黑箱模型或一维模型,不应追求对水质沿程变化过程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河流水质预报是根据河流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时空变化规律,预测污染物未来含量,直接为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服务,同时也为水资源评价制定水质标准及污染控制方案等提供定量依据。做好河流的水质预报工作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而做好水质预报的前提是要有一个适宜的预报方法。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灰色预报模型,经在陕西省河流水质预报中应用,证明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金林 《水资源保护》2003,19(2):51-53
通过对影响万家寨引黄工程南干线未来供水水质主要因素———万家寨水库水质状况、汾河水库上游河段及汾河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评价 ,以及对未来供水水质进行的初步预测 ,定性地指出了未来供水水质状况、影响供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提出引黄工程的水资源保护应首先使万家寨水库水质达到Ⅲ类水水质标准 ;其次必须加强对汾河上游河道的水污染治理 ,其主要污染物为铁、锰等金属类及石油类污染 ;根本问题是必须彻底治理汾河水库的两条主要入库支流———涧河和岚河。  相似文献   

19.
受闸坝控制的河道水质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扬洲古运河瓜洲闸的实际运行状况,恰当地选取连续4个月的时间作为预测期,在此基础上对古运河的水质进行预测,较好地反映了闸坝的不同运行方式对污染物在河道中稀释、扩散和运动的影响。实践表明:根据闸坝运行选取适当的预测期是做好水质预测与规划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依据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自由表面方程、状态方程和水质输运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河道垂向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根据2000-2001年第6次引黄数据资料对水质模型进行调试,建立引黄济津调水工程水质模型。利用已建立的模型,对2002-2003年第7次引黄河道水质进行了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引黄济津河道水质状况。同时,根据污染物浓度峰值的变化情况,分析了污染物的输移扩散及降解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