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黑茶传统自然干燥工艺受天气、卫生、效率等因素局限,本文探讨黑茶采用现代机械干燥替代传统干燥的可行性。方法 以云南晒青毛茶渥堆叶为原料,采用不同干燥工艺(热风烘干、远红外干燥、炒干、微波干燥、光波干燥、微波光波混合干燥、晒干、晾干)制成黑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品质成分变化。结果 不同干燥方式加工的黑茶干茶色泽、汤色、叶底基本一致,香气和滋味相差较大。其中热风烘干的黑茶陈香突出,综合品质最高,其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远红外干燥的黑茶滋味略带苦味,陈香较弱,其咖啡碱、儿茶素总量较低,滋味的浓度、协调度均不足。炒干的黑茶条索更紧结,香气带陈香较清新,滋味醇和,其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微波干燥的黑茶滋味甜醇,稍带闷气,其可溶性糖、茶红素含量较高。光波干燥的黑茶茶滋味有甜醇风味及特殊香气,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微光波混合干燥的茶有甜醇味,香气略陈,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咖啡碱的含量均介于微波与光波干燥之间,茶多酚的含量高于其他干燥方式。晒干的茶滋味涩,香气为日晒气,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茶褐素含量高,儿茶素含量较高。晾干的茶滋味有涩味,口感低淡,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茶褐素含量相对较高。 结论 结合感官品质和理化分析,黑茶加工干燥环节,热风烘干、炒干、微波干燥、光波干燥、微光波混合干燥等现代机械干燥方式可以取代传统的晒干和晾干方式。  相似文献   

2.
绿茶加工中主要滋味物质动态变化及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春季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摊放、杀青、揉捻、干燥工艺将其加工成绿茶,在分析绿茶加工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儿茶素等主要滋味物质质量分数动态变化基础上,通过酚/氨比、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以及感官品质分析,探讨绿茶加工中主要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等滋味物质质量分数整体上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摊放过程中呈上升趋势;这些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使得酚/氨比在摊放阶段由11.45下降到6.21,在杀青阶段逐渐上升到8.01,在揉捻和干燥阶段趋于稳定;而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在摊放阶段由0.43上升至0.45,在杀青阶段由0.47下降到0.44,在揉捻和干燥过程中逐渐缓慢降低至0.35;同时,这些滋味物质质量分数与绿茶滋味品质明显相关,当酚/氨比为5.5~6.5、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为0.3~0.5时,绿茶滋味品质由粗淡、苦涩逐渐转化为醇厚、鲜爽。  相似文献   

3.
以薄荷叶为原料,研究揉捻和晒干、晾干、烘干3种不同的干燥方法对薄荷叶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揉捻可提高薄荷叶茶的细胞破损率,使薄荷叶茶水浸出物含量增加,有利于提高薄荷叶茶的可冲泡性;最佳干燥方法为烘干;薄荷叶茶采用烘干干燥方法能够得到较适宜的营养成分含量,并且经过烘干的薄荷叶茶色泽黄绿、香气浓厚、滋味辛凉甘醇、叶底绿匀,感官评分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不同等级"三杯香"茶加工工艺并研究其品质。方法跟踪研究不同工艺条件的特级茶和二级茶加工过程,监测和优化各工艺的参数条件并优化,取不同等级的标准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对比分析。结果优化了特级茶和二级茶的摊青、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工艺,2次揉捻、4次干燥的精细化加工成就了特级"三杯香"香高味醇的品质特征,特级茶的氨基酸含量和茶汤鲜爽度较高;二级茶的茶多酚和咖啡碱等含量较高,茶汤滋味更醇厚。结论为"三杯香"茶加工技术规程和等级规程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技术对经烘干干燥和晒干干燥2种干燥方式处理的黑毛茶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这2种干燥方式获得的黑毛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物质65种,其中醛类23种、酯类13种、醇类11种、酮类10种、杂氧化合物3种、碳氢化合物2种、吡嗪类2种、酸类1种。HS-GC-IMS指纹图谱直观地显示出烘干和晒干黑毛茶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相似度和主成分分析显示每组样品都有其特异性风味物质,晒干黑毛茶会释放出更多特征挥发性物质,且两种干燥方式黑毛茶间相似度较低,不同干燥方式的黑毛茶能够明显区分。该研究为黑毛茶的加工及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干燥方式对苦瓜茶感官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苦瓜茶感官品质、色泽、水浸出速率和浸出物含量以及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含量的影响,为筛选苦瓜茶适宜加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感官评分、色差值、水浸出速率和浸出物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方法对苦瓜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比较真空冷冻干燥、日晒干燥、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和真空干燥共6种干燥方式对苦瓜茶感官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各干燥方式的苦瓜茶感官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热风、微波、真空、真空冷冻、日晒和热泵干燥。真空冷冻干燥苦瓜茶水浸出速率最快,浸出物含量最低。真空干燥浸出速率慢,浸出物含量高。从6种干燥方式的苦瓜茶挥发性物质中共检出119种,其中共同检出3种,分别为2-己烯醛、(E,E)-2,4-庚二烯醛、苯乙醛,是苦瓜茶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真空冷冻干燥苦瓜茶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热泵干燥最少。真空干燥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组成含量与其它方式相比有较大差异。热风、日晒和微波干燥挥发性物质组成较为相似。结论:干燥方式对苦瓜茶感官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影响较大。综合比较后热风干燥苦瓜茶感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7.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夏季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按照摊放、杀青、揉捻、闷黄、干燥的传统黄茶加工工艺,将其加工成黄茶,通过对其中11 个有代表性的工艺点取样,并进行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黄酮含量检测,以及感官审评和香气品质成分分析,探讨黄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黄茶加工过程中,滋味物质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以及黄酮含量均在整体上逐渐降低,其足干茶样含量相对茶鲜叶的降幅分别为30.12%、24.08%、10.97%、61.34%、33.20%、25.55%,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有所增加,其足干茶样含量相对茶鲜叶的增幅为19.46%,其中茶多酚、咖啡碱、黄酮以及氨基酸含量在摊放过程中有所上升;香气物质中,足干茶样的醇类、酮类、烯烃类、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相较于茶鲜叶分别减少了17.18%、5.51%、5.77%、2.10%,而醛类、酚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则分别增加了35.35%、4.06%;从加工工艺看,黄茶滋味品质主要受摊放与闷黄工序的影响,摊放过程中氨基酸含量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闷黄过程可使酯型儿茶素转化为简单儿茶素,并在此工艺中产生茶黄素,是黄茶醇鲜爽滋味及“黄汤黄叶”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时闷黄时间为8 h时,滋味品质较好;香气品质则主要受摊放、闷黄和干燥工序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祁红品质的影响,以祁门槠叶种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采用烘干、半烘炒和炒干三种干燥方式加工祁门红茶,进行内含生化成分、香气组成测定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儿茶素组分含量:炒干型烘干型半烘炒型;氨基酸组分含量:烘干、半烘炒型炒干型;香气成分中,烘干型茶叶中醛类、酮类、酯类含量较高;半烘炒型茶叶中醇类、醛类、杂环及其他物质含量较高;炒干型茶叶中醇类、烯类含量较高;感官审评评分:烘干型半烘炒型炒干型。综合各项因素,祁红初制中干燥方式宜选择烘干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微波杀青工艺对秋季绿茶的保绿降苦作用;方法:以茶树品种碧香早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绿茶杀青、揉捻、干燥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将微波杀青工艺替代传统滚筒杀青工艺,按不同微波强度、微波时间设置了14组微波杀青处理,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干茶与汤色色泽三个方面探究微波杀青工艺对秋季绿茶的保绿降苦作用;结果:与传统滚筒杀青工艺相比,采用微波强度500w、杀青时间为3min的微波杀青工艺,所制绿茶色绿味醇且综合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总儿茶素、简单儿茶素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苦味评价指标酚/氨比、酯型儿茶素含量与总儿茶素含量的比值则显著降低(P<0.05),且干茶与茶汤色泽在绿、明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利用微波杀青工艺加工秋季绿茶具有较好的保绿降苦效果,可应用于提高秋季绿茶品质的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0.
日晒是晒青毛茶品质形成的关键。该研究比较了日光干燥、晒青棚干燥和晒青棚内加紫外灯干燥3种晒干方式对晒青绿茶中脂肪酸、挥发性化合物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在晒青绿茶中共检测出7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比最高约为60%,其中亚麻酸和亚油酸具有较高含量。所有处理中,紫外强度最高的日光干燥处理使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程度最大,为35.73%,且差异显著(P <0.05)。晒青绿茶中共检测出8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醛类和醇类是主要的化合物类别,醛类物质含量所占比例最高,约为23%~42%。与揉捻叶相比,晒青棚干燥,晒青棚加紫外干燥,日光干燥处理后醛类化合物总含量分别上升了50%,112%和205%。经感官评价,日光干燥后的晒青绿茶风味品质最佳,得分均高于其余2组,更受消费者所喜爱。综上,在紫外强度较高的处理中,其变化都呈现出较好的态势,该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模拟晒青绿茶的日光干燥,完善现有晒青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青砖茶原料采收新技术,有效降低氟含量。方法 选择三个不同地点的茶园对比分析青砖茶采收方式对氟含量的影响以及通过感官和理化分析不同嫩度原料加工青砖茶的品质差异。结果 在传统采收方式下,三个试验茶厂7月和11月每轮次茶叶氟含量平均都在600mg/kg以上。新的采收方式将传统的采收两轮改为四轮。随着采收轮次的增加(即采收时期的推移),茶叶氟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新采收方式的茶叶氟含量显著低于传统方式22-51%。枝梢部位对含氟量有极显著差异。随着嫩度的下降,氟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红茎后段的含量最高,绿茎的含量最低。青砖茶感官品质分析表明,随着嫩度的下降,外形调匀度、汤色黄色度下降;带灰白色茎梗的原料加工的成品茶粗老气味较重,滋味较淡薄。这一结果说明,青砖茶原料并非越老越好。理化分析表明,随着嫩度的下降,水浸出物、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呈降低趋势,说明利用太老的原料加工青砖茶时不仅品质低下,而且氟含量超标。结论 青砖茶原料宜控制在一定成熟度范围,以成熟绿茎枝叶为宜,生产上可以采取增加采割轮次、缩短生长期、提高采割嫩度的技术措施来有效降低茶叶中的氟含量。  相似文献   

12.
青砖茶属于黑茶类,产自于我国鄂南地区,是边疆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饮品。通常以老青茶为原料,经毛茶初制、增湿渥堆、复制拼配、蒸压成型和烘房干燥这五道工序加工制成。其中最关键的步骤为增湿渥堆,这一过程中茶叶内含成分的转化情况直接影响青砖茶的品质。对其品质的分析,一般先从色泽、滋味、香气等方面进行感官审评,再通过检测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以及香气活性成分等物质含量来综合评定。优质的青砖茶外形平整、茶汤色泽透亮、滋味醇厚、陈香悠长,因此深受人们喜爱。此外,青砖茶还具有抗氧化、抗肥胖、降血脂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功效,极具开发价值。本文综述了青砖茶的加工工艺、品质特性和生理功效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青砖茶品质的提升及其保健功效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云茶香1号茶树品种不同萎凋处理白茶的香气特征物质。采用一芽二叶鲜叶(YC-R)为原料,室内萎凋(YC-T)和复式萎凋(YC-L)工艺加工白茶,利用感官审评、理化分析、GC-MS技术进行挥发性及非挥发性成分检测。(1)通过生化成分和感官审评分析表明表明云茶香1号加工白茶品质优质,儿茶素与可溶性糖存在差异,室内萎凋儿茶素、可溶性糖含量高,复式萎凋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黄酮含量高,外形得分低,香气得分高。(2)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12大类,226种已知挥发性成分,144种显著差异。室内萎凋以果香的物质(E)-2-己酸丁酯、癸醛为主,复复式萎凋含有花香、果香、甜香、嫩香、香料香、蜜香、坚果香的物质较室内萎凋高。本研究不仅为云茶香1号茶树品种开发云南白茶新产品与香气特征成分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更为云南白茶工艺的创新提供参考价值,促进云南茶产业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碧香早夏季三四叶鲜叶为原料,按照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加工乌龙茶,对加工过程中的样品和干茶样进行生化成分分析及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检测香气成分,并结合感官审评探讨碧香早鲜叶加工乌龙茶过程中品质成分动态变化及品质形成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乌龙茶滋味醇和,香气带花香。品质成分分析表明,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可溶性糖、黄酮、水浸出物等成分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鲜叶到干茶分别下降了5.32%、3.96%、0.48%、0.38%、22.35%、2.77%,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相较于鲜叶干茶的含量升幅为12.88%。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碳氢类、酮类、醛类及其他类物质总体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而醇类、酯类、酚类物质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反式-橙花叔醇、苯乙醇、二氢芳樟醇、苯甲醛、β-紫罗酮、吲哚、α-法呢烯、α-依兰油烯、香叶基丙酮等成分可作为夏季碧香早乌龙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乌龙茶加工促使具苦涩味及青气物质逐渐减少、甜醇及花果香类物质逐渐增加,有利于茶汤滋味及香气的形成,为夏季茶资源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第一次分析比较了赤壁群体种、中茶108、槠叶齐和丹桂品种所制青砖茶在感官品质、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方面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技术,对4个品种青砖茶样品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青砖茶的化学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总抗氧化能力、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中茶108、槠叶齐和丹桂所制青砖茶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青砖茶茶汤的抗氧化活性主要与茶多酚、儿茶素类化合物总量以及咖啡碱总量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其中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苹果酸的相关性最强;可溶性糖、反-2-癸烯醛、壬醛与感官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没食子酸、3-甲基呋喃、苯乙酮、异佛尔酮等与感官评分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品种青砖茶的醛类、酮类和醇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丹桂品种所制青砖茶的品种香明显,与其芳香醛和酮类物质含量较高相关;感官审评结果显示,4个品种所制青砖茶的品质无显著差异。通过对不同品种青砖茶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感官品质等分析,为青砖茶品种选育及其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叶种特异性品种红紫芽熟茶适制性及渥堆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方法 以红紫芽晒青茶为原料,分别以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电子鼻、色差分析结合感官审评方法研究红紫芽熟茶适制性及渥堆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结果 红紫芽晒青茶共鉴定6大类28种香气物质,红紫芽出堆样共鉴定出9大类46种香气物质, Loading结果表明, 10个传感器中就有5个传感器(R8、R6、R10、R7和R9)对茶叶香气的响应明显,对区分贡献率最大,香气分析结果表明红紫芽叶制成熟茶香气物质丰富。随着翻堆序数增加, L~*和?L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a~*和?a值总体呈增加趋势b~*及?b值随着翻堆序数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表明随着发酵进行,茶汤明亮度降低,茶汤变红变深,这与感官评价结果一致。随着渥堆序数增加,总儿茶素、茶多酚及氨基酸含量呈递减趋势,出堆样氨基酸、茶多酚含量低于晒青原料(P<0.05),水浸出物含量高于晒青原料(P<0.05),每一次翻堆样咖啡碱的含量变化幅度也不大(P>0.0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