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服务业集聚区不仅对带动服务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对培育新的城市空间增长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受到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但由于学科视角的差异,对于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界定标准以及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尚未形成共识。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产业组织与地理空间的双重视角界定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与标准,探索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的流程与内容,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探讨如何理性地选择与规划服务业集聚区,旨在完善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研究,推进服务业集聚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空间聚类分析法,以商务办公楼宇为空间对象,以其地理位置为空间数据、建筑面积为属性数据进行空间聚类计算,对杭州市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行划分和判定.以这些集聚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空间发展表现出向心集聚的特征,并且向集聚区集中的态势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构成、功能特征与空间分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或邻近的地域所承担的城市功能等级越高,集聚区的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不同,空间区位分布也会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劳动力市场空间分布的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发展与城市空间开发之间产生的矛盾,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分散的布局,建议在空间开发模式、区位选址以及开发容量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3.
研究首先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性分类框架,分析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位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城市内部出现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化。其次,结合这些规律和趋势,研究提出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科学发展有助于形成新的产业示范区和推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基本特征、动力机制和演化规律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央商务区、文化创意产业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物流集聚区和服务外包集聚区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国际经验,进而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能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选取中小城市芜湖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芜湖市与国内外大都市发展进行了比较,得出芜湖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较猛,然后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EG)、赫芬达尔指数(H)3个指标对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得出芜湖市现代物流业地理集聚度较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较低;芜湖市现代物流业、金融业行业内企业集聚度明显高于其它生产性服务业;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集聚现象显著以及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度与行业企业集聚度存在不一致性等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6.
商务产业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集聚分布也随着新兴商务产业的涌现而不断调整,通过研究商务产业分布特征及关联因素,对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分布结构以适应未来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POI数据在GIS平台的空间分析,从南京市商务产业的分布集聚区着手,同时引入spss统计学分析方法,结合POI数据进一步探索交通区位、土地开发、服务设施分布等多项因素对商务产业集聚区的影响机制,提出南京市商务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借鉴国际著名CBD所在城市的经验,并与上海、北京进行对比,从生产服务业的规模、行业结构、企业结构以及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等方面,分析广州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对CBD形成发展的影响。认为CBD不只是一种物质空间,更是一种产业集群,其实质是生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广州珠江新城CBD在前10年开发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生产服务业规模与空间集中度的不足,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空间集聚促进广州CBD建设明显加速;亚运因素极大地推进了广州CBD的土地开发与物质空间建设,但亚运后CBD的活力与可持续性需更加注重生产服务业的规模发展、层次提升与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产业空间组织的演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商业的集聚与扩散,形成多个Sub-CBD,促进了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本研究选取东京都新宿为案例,探讨交通规划对Sub-CBD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商业空间组织的集聚与关联。本研究认为政府高起点规划,依托交通枢纽,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商业一体化,发展有助于Sub-CBD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9.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城市服务业转型 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存量规划背景下,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的发展面临空间转型与扩展等需求。本 文探讨了存量规划背景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 新规划的途径,并以重庆市渝中区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更新规划为例,梳理渝中区产业集聚区 发展过程和问题,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新 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集聚区更新 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期刊导读     
通常学者们倾向于用集聚经济的理论来解释大量经济活动在中心城的集中,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及信息密集型产业正是由于集聚经济的缘故而在中心城汇聚。作者对上述解释提出质疑,并且重新考虑了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集中的原因,以及空间上的邻近和面对面的交流愿望对经济活动在大都市区内部选址过程的影响。通过对芝加哥和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大都市区的公共会计产业的选址分析,作者指出,在解释产业选址行为时,集聚经济的作用被过分强调了,传统上认为集聚经济仅囿于城市核心的观念也被证明是有局限性的。研究发现,在与集聚经济相关的因素中,除了接近客户、接近劳动力市场这两项受到了较高的重视外,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1.
作为建立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在这一背景之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载体——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在各地相继展开。本文总结集聚区规划中功能定位、业态选择、内部组织以及实施运营等关键性的问题,并以泰兴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为例,详细探讨了中小城市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10)
产业集聚是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一种必然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趋势进一步增强,产值比重明显上升。本文对我国服务业集聚的发展、理论依据、优势来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具体阐述了服务业集聚的机理及效应、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理论及广西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合广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实践,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理论进行探索,分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常见误区、发展模式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的要点与重点,提出了"基底层+串联层+功能层"千层饼式叠加分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空间布局方法,并将规划区域特色定性分析与不同类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有七沿"的布局敏感要素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形成了广西"一个核心、三级圈层、五向放射"的总体布局思路以及"一圈两带七轴、一主四副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毕波  吴晓雷 《规划师》2006,22(Z2):60-62
楼宇经济空间是楼宇经济发展的集聚功能区域,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产业核心,吸引其他相关产业集聚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集聚规模、较强竞争力、能够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功能空间.楼宇经济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节点空间,具有依托性、集聚性、高效益、高效率、高端性等特点,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受城市规划与空间扩展、经济活力与设施配套、交通条件、景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应通过强化集聚策略、专业化和特色化策略等,引导楼宇经济空间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毕波  吴晓雷 《规划师》2006,22(12):60-62
楼宇经济空间是楼宇经济发展的集聚功能区域,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产业核心,吸引其他相关产业集聚所形成的具有定空间集聚规模、较强竞争力、能够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功能空间。楼宇经济空旬作为城市重要的节点空间,具有依托性、集聚性、高效益、高效率、高端性等特点,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受城市规划与空间扩展、经济活力与设施配套、交通条件、景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应通过强化集聚策略、专业化和特色化策略等,引导楼宇经济空间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和新国际劳动分工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分工细化和空间分离促使生产要素在地方空间上流动和聚集,进而成为推动都市圈产业空间组织演进的重要动力。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从整体网络结构到联系的"行业细分""空间类型"着手,试图解析上海都市圈的产业空间组织演进。结果表明:从2001年到2018年,上海都市圈服务能级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更加集聚;都市圈产业空间组织整体趋于多中心化、均衡化发展;金融、商务、科技、信息、交通5类细分行业联系在都市圈空间上趋于极化;都市圈产业空间组织网络特征与圈层特征并存,中心城集聚了大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总部,上海远郊区形成一些新的服务集聚点,周边的部分城市成为了专业化服务节点。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对上海都市圈的发展规划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8,(3):67-68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特征的测度为基础,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在不同发展区域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只有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区域有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功能格局(或者说就业区位)与集聚扩散一直是特大城市产业疏解的研究重点。文章基于大城市就业区位和功能集聚的一般规律,以及日本首都圈疏解的案例经验,利用北京市全国第二、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研究了2008~2013年北京的就业区位和产业集聚扩散趋势。研究表明,特大城市周边的近郊区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产业结构变动,且不同产业体现出各异的集聚扩散规律: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均质化、公共服务业的地区差异增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未来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发展进行预判,指出中心城区周边地区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口及设施压力。  相似文献   

19.
王慧  吴晓 《城市规划》2019,43(3):17-26
以南京市主城区展开实证,基于"分职业"(商业服务业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业)视角,从"就业集聚分区"和"就业中心体系"两方面,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通过空间拟合解析其与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结果显示:(1)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大量集中于主城中南部核心区域,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大量集中于主城北部边缘区域,二者叠加致使外来工就业总体呈现出明显的"核心放射+半环带"的空间分布格局。(2)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呈单中心就业体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无就业中心,两种职业人口共同集聚致使外来工总体呈现出一"主"一"次"、分具"单一"和"综合"特征的"双中心"结构。(3)商业服务业人员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呈现出较好的融合特性,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则呈现出吸引和互斥的多重特征,致使外来工总体与城市就业空间呈现出融合与隔离并存的双重特性。(4)外来工分职业和城市分行业就业中心呈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就业与城市服务业还呈现出明显的分子力作用关系,但叠加之后,两者总体上呈现出了截然相异的空间体系,外来工就业在西北沿江地区形成了独立于城市就业结构的"非依附性质"的另类中心。  相似文献   

20.
王燚 《城乡规划》2017,(3):98-105
本文基于浦东新区第二次、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研究轨道交通对周边一定辐射范围内就业空间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两个时间截面间轨道交通沿线产业集聚变动的情况,同时结合轨道交通客流量数据,从产业人口布局的角度评估了轨道交通规划对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径1000m范围是轨道交通发挥空间集聚效应的重要分界线,轨道交通会促使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在其沿线集聚,而制造业和建筑业则会被置换至较远的区域。轨道交通的规划布局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有助于促进城市人口和产业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