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聚氨酯(PU)增稠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分散剂、硅烷偶联剂KH-570为表面改性剂,通过球磨法利用偶联剂对超细负离子粉表面进行有机官能团改性,并制得悬浮性良好的分散料浆,再以此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聚乙烯醇(PVA)为分散稳定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通过悬浮聚合制备包含有超细负离子粉末的聚合物微球。对微球制备过程中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分散阶段搅拌速度的增大,微球粒径减小、负离子粉包覆率降低;聚氨酯含量的适当增加可以相应提高微球中负离子粉的有效含量;当搅拌转速为550r/min、BPO含量为1.4%、PVA浓度4.3%、PU加入量5.0%时,可以制得平均粒径25μm、负离子粉包覆率较好的聚合物微球。  相似文献   

2.
以超声分散辅助双层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油酸(OA)处理的磁性粒子为磁性来源,选用苯乙烯(St)、二乙烯苯(DVB)和甲基丙烯酸(MAA)分别作为聚合单体、交联剂和功能基单体,采用改进的悬浮聚合法制备出多孔磁性高分子微球,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学显微镜(OA)和热重分析仪(TG)对磁性微球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及磁含量等进行了表征,详细探讨了MAA用量、超声分散时间、搅拌速度和分散剂浓度等因素对磁性多孔微球磁含量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油酸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Fe),并以聚合松香与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的酯化物(PRH)为交联单体,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苯乙烯与PRH的磁性聚合物微球。探讨了Fe的含量对聚合物微球磁性能的影响。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分析、光学显微镜以及振动样品磁强计对磁性聚合物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磁性聚合物微球,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当改性纳米Fe 的比例增大时,载入磁性微球中Fe 的含量增大,同时磁性微球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变宽,磁饱和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4.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可控的以GMA为主单体的二元共聚物交联微球PGMA.考察了分散剂用量、搅拌速度、水油相比例、交联剂用量、NaCl用量等因素对成球性能、微球粒径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成球最佳条件.采用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微球的化学结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微球的形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介质中加入电解质NaCl,采用悬浮聚合法并通过控制各反应条件,可以制备出球形度极好、粒径在60~180μm范围内的交联微球PGMA.  相似文献   

5.
种子溶胀法制备多孔聚合物微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分散聚合法制备粒径约为3μm的聚苯乙烯种子微球,再通过种子溶胀法及萃取得到苯乙烯-二乙烯苯多孔共聚微球,使用扫描电镜证实其多孔形貌,讨论了成孔机理和致孔剂甲苯对孔结构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法合成松香基聚氨酯(RPU),以其为载体,以5-氟尿嘧啶(5-Fu)为模型药物,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负载5-Fu的松香基聚氨酯微球(5-Fu/RPUMs)。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了药物负载条件,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等对载药微球进行表征,研究了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能及药物释放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5-Fu/RPUMs微球,平均粒径为35.0μm,表面光滑圆整且有孔。药物最佳负载条件为:ρ5-Fu=120 mg/mL,致孔剂种类为正丁醇/甲苯,此条件下RPU对5-Fu的包封率达63.35%,载药量达7.60%。5-Fu/RPUMs在不同pH下表现出不同的缓释性能,具有pH敏感性;在pH=6.8的PBS缓冲溶液中,264 h后的累积释放率为65.80%,具有长效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反相悬浮法制备了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淀粉微球,通过醚化剂GTA与淀粉微球反应制得了阳离子型淀粉微球.用FT—IR和XRD对阳离子型淀粉微球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仪对微球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交联阳离子型淀粉微球形态圆整,表面粗糙,微球中存在酰氨基结构,并接枝有季胺盐阳离子基团;与可溶性淀粉相比,阳离子淀粉微球的结晶度有所降低;引发剂、交联剂和油水比对微球的平均粒径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分散聚合法,以乙醇水溶液为介质,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二乙烯苯窄分布聚合物交联微球。研究了分散聚合中,介质的醇水比、水油比、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以及搅拌速度和搅拌杆安装方式对微球形貌、粒径、粒径分布及收率的影响。使用数字图像分析仪分析表征聚合物微球的形貌、粒径、粒径分布。反应中使用显微镜跟踪观察了微球的形成过程,探索了分散聚合的反应机理。合成了球形形貌好、粒径在3~5?μm之间的GMA-DVB微米级单分散聚合物微球。  相似文献   

9.
多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多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和成孔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孔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一种新型的泡沫夹带传输技术制备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微球,考察了该制备方法中油水比、转速、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浓度等条件对微球收率、形貌、粒径等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使用该方法制备了嘧菌酯/聚乳酸微球,考察了致孔剂用量对微球载药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嘧菌酯/聚乳酸微球的缓释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泡沫夹带传输技术,可以成功制备聚乳酸微球和嘧菌酯/聚乳酸微球并能实现连续化生产.在制备聚乳酸微球时,当油水质量比≥30∶100、转速≥600 r/min、水相中PVA浓度≥1.0%时,微球收率≥89.09%.制备嘧菌酯/聚乳酸微球时,不引入致孔剂正庚烷(n-heptane, HT)时,微球的包封率≥86.54%,载药量≥17.31%.伴随着致孔剂正庚烷引入含量的增加,包封率和载药量逐渐降低.不同致孔剂含量的嘧菌酯/聚乳酸微球缓释动力学均符合Korsmeyer-Peppas模型,n<0.45,为菲克扩散.  相似文献   

11.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温敏性聚合物微球,用TEM对微球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微球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共聚单体丙烯酰胺(Am)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M)加入量(质量分数)对微球LCST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MBAM加入量的增加,微球的粒径变大;当MBAM加入量超过15%后,会使聚合物微球尺寸过大而在水中的稳定性变差;随着单体Am和交联剂MBAM量的增加,微球LCST均升高,但同时其转变温度范围宽化,使其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当Am和MBAM的加入量占NIPAAm单体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3%和10%时,LCST升高至40℃左右,有利于温敏性聚合物微球用于体内的药物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反相悬浮聚合制备高吸水树脂存在重复性差,吸水倍率低等问题,以环己烷为连续相,山梨糖醇酐油酸酯为悬浮稳定剂,N,N-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盐为引发剂,采用反向悬浮乳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高吸水树脂.探讨了交联剂浓度、分散剂质量分数、搅拌速度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树脂吸液率和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交联剂质量为单体质量的0.105%,分散剂质量为单体质量的6%,单体中和度为70%,油水比为2.0∶1,反应温度为70~74℃时,所合成的高吸水树脂粒径为0.1mm,最大吸水倍率为584g/g,最大吸盐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水溶液)倍率为148g/g.  相似文献   

13.
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PS)微球,对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电镜分析表明,PS微球平均粒径约为35nm,且随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PS微球易溶于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而不溶于极性溶剂中。XRD分析表明,PS微球为非晶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主要单体,聚乙烯醇为分散剂,利用悬浮聚合方法制备出了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对微球的形貌、粒径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搅拌速度、分散剂用量、油水比、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球呈多分散状态,中空结构良好,内、外壁光滑;搅拌速度、分散剂用量是控制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当油水比〉1:1.5时,成球性能受到影响,同时油水比对微球粒径及其分布也有影响;引发剂用量为0.6%时有最高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5.
在油包水(W/O)体系中,采用反相悬浮乳液包埋法,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实现了壳聚糖和明胶(Gs/Gel)微球对Fe304磁性粒子的包裹.其制备的磁性微球粒径在3~8μm范围,分散性和磁响应性良好;磁性微球可较好地吸附BSA和亲和层析兔抗β-CNIgG,对后者的吸附率在48h稳定后可达到42.75%,为实验室制备高质量免疫磁性微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酸碱溶胀法制备微米级中空聚合物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得到亲水核与核壳结构微球,采用酸碱溶胀法处理核壳微球,制备了微米级中空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测试分析表明,单分散性的亲水核平均直径约465nm;单分散的核壳微球表面略显粗糙,平均直径约560nm,疏水壳层厚度约100nm;微米级中空微球的直径约1.20μm,中空度为21.6%,其单分散性与球形度良好。在亲水核聚合过程中,当m(MMA)/m(MAA)=1.77:1时,乳液反应体系稳定,得到亲水核微球的单分散性最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松香基氨基化聚合物微球[P(RAG/St/NH)]在不同pH值和吸附时间对胭脂红的吸附,以及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特性,初步探讨了吸附反应机理。采用FT-IR、XPS、SEM和热重等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H=2时,P(RAG/St/NH)微球对胭脂红的吸附效果最好,并且吸附前后微球球形无变化;微球对胭脂红的吸附符合伪二级吸附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说明吸附过程是以化学吸附为主;探究了温度为303、308、313和318K的吸附过程,发现ΔH>0、ΔG<0、ΔS>0,表明吸附属于自发吸热熵增的过程,升高温度有利于微球对胭脂红的吸附。  相似文献   

18.
以聚合松香(PR)与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的酯化物(PRH)为单体,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方法制备了PRH与苯乙烯(St)的共聚物(PRHS)。探讨了单体比例、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产物的结构、热稳定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酯化物PRH与St的共聚物PRHS;共聚物的热稳定性高于酯化物,苯乙烯用量越多,共聚物热稳定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越高;PRH与St共聚较佳的反应条件为:mPRH∶mSt=1∶2;反应温度为110℃;m(引发剂)∶m(单体)=1%;反应时间为8 h,在此条件下,产率达70.14%。  相似文献   

19.
采用St觟ver方法得到表面带有羟基的二氧化硅(SiO2)微球;再用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在SiO2微球表面修饰双键;以丙烯酸(AA)为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蒸馏沉淀聚合法合成酸性有机壳层无机核微球;用氢氟酸将内层的SiO2微球刻蚀掉,成功制得空心的聚合物微球.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林可霉素粗品中A组分的纯度,研究了制备林可霉素A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方法及其性能.以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林可霉素A为模板分子,通过单步溶胀法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通过静态平衡结合法研究该聚合物的结合特性和分子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选择性和识别能力,对林可霉素A和林可霉素B的分离因子α为1.27,而非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分离因子α仅为1.02;林可霉素A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可用于制备林可霉素,并提高其粗品的纯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