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影响三维地震勘探设计项目的质量因素,构建了质量管理模型,阐述了质量管理模型的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为全面提高三维地震勘探设计项目质量管理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课题对我国复杂山区的三维地震勘探设计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完善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4)
本次勘探区位于黄土高原北缘,地表条件复杂,有黄土覆盖区,也有沟壑基岩出露区。通过三维地震勘探及详细的野外试验工作,最终获得了较好的三维地震资料,通过验证,与实际揭露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9)
在山区复杂地表条件下进行煤田二维地震勘探,二维测线布置是否合理,试验点的选择是否正确,仪器车辆和施工人员组织和安排是否合理,野外施工质量是否有保障等问题一直是野外采集工作的难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形成一套综合技术,通过研究其在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等应用表明,采用该套技术后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更加科学,仪器车辆和施工人员的安排更加合理,有助于在山区复杂地表条件下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应用的同时还要加快勘探技术的研究应用,运用现代勘探技术快速找出能源并准确定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我国能源勘探的效率,有效保障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能源。本文即阐述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并通过实例详细探讨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中的要点。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6)
本文在描述黄土塬矿区地质概况的基础上,结合以往三维地震勘探成果资料,分析了在黄土塬区进行地震勘探的难点,提出了应用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思路,并总结了勘探的难点。阐述了黄土塬区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设计、采集、处理与解释方法,并用解释成果证明了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在黄土塬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0)
高倾角地区地震成像较为困难,而三维勘探要求精度高,观测系统类型和参数的设计关系到整个三维勘探的质量,因此,在设计时要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认真研究区内地质资料,综合地震地质条件和设备能力等因素,选择最佳参数合理设计,满足勘探要求并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地裂缝空间展布特征和发育规律,在晋中盆地地表有地裂缝出露的区域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地震数据采集采用端点激发束状观测系统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叠前时间偏移来提高地裂缝空间归位精度和成像效果,基于地震多属性分析特别是蚂蚁体追踪技术对地裂缝进行解释。研究区勘探面积4 km2,共解释出地裂缝20条,其中主地裂缝11条,次级地裂缝9条。地裂缝在平面上呈线条状,走向以NEE向为主,总体与晋中盆地主干断裂走向一致,构造方向性非常明显,所解释的地裂缝有的裸露于地表,有的延伸到基岩面;在剖面上地裂缝两侧地层上下错移,落差为0~40 m;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地垒构造和地堑构造两种形式。研究区地表出露的5条地裂缝,有4条在本次勘探中被验证,这表明三维地震勘探在探测地裂缝地质灾害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0)
复杂山区三维地震由于地形复杂和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以及岩性横向变化大,使得野外数据采集工作难度大,原始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后期数据处理。为复杂的山区三维地震主要技术难点和关键,通过采用不同的孔隙形成工具,提高激发岩性、观测系统的合理布局、层析静校正和一些相应的技术措施,克服上述缺点。勘探复杂山区贵州地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策和所采用的地质成果。经过初步验证的巷道掘进,勘探结果是一致的,条件相似的地区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想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1)
通过分析复杂地表区如黄河附近激发接收和地表条件,采用创新观测系统变观方法 ,用恢复炮、加密炮和调头炮等手段有效弥补了资料缺口和深层能量。其次通过分析观测系统参数变化对观测系统属性均匀性和能量聚焦的影响,采用缩小炮线距,增加覆盖次数和增大横纵比等手段优化了观测系统参数,提高了面元间属性的均匀性和聚焦能量。对穿黄河观测系统的研究,优化了黄河复杂地表区观测系统属性,提高了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获得了较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万利矿区某新建矿井地质构造发育情况,同时开展采区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和井下槽波地震勘探的综合地震勘探。本文介绍了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及处理解释方法,针对三维地震解释的对安全生产有较大影响的断层再进行井下透射和反射两种槽波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深入勘探,经过钻孔揭露验证,两种地震勘探方法均成功解释了F8断层,槽波地震勘探成果精度更高。结果表明,综合地震勘探方法对新建矿井地质构造发育的探测是有效的,大范围三维地震勘探结合槽波地震的精细勘探,可为矿井巷道开拓及工作面的布置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1)
本文针对煤矿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的现状,提出了在探采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进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工作。应用济宁某矿的三维地震老资料作为实例,阐述了基于探采对比分析的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有效提高煤矿采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一维杆系模型和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PATRAN-NASTRAN上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对脱硫吸收塔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并将其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只要合理确定等效分布刚度和等效分布质量,杆系模型可以应用于在复杂三维壳体结构中进行地震反应分析,为该类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丛琳  李欣欣  赵国石  张国臣 《矿产勘查》2021,12(6):1424-1433
松辽盆地南部M区块构造复杂,原构造解释成果是基于二维地震资料得出的,随着近些年的开发,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近年来补充了很多测井、地质资料,并且对M区块西侧进行了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本文通过对三维资料的解释以及三维资料未覆盖的二维地区的重新解释,最后将解释成果通过软件拼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区地震构造解释的精度。本次断层解释所得到的断层与原断层相比,主要在断层数量和断层形态上有所不同,并且通过此次构造解释,一些典型问题也得到了良好的解决,为有利区块的优选和布井方案编制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提高了老地震资料精度以及地震勘探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成莲花 《山西建筑》2009,35(7):134-135
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对地质概况和地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三维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采集,探讨了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技术难点及措施,指出三维地震勘探关键在基岩出露地段的资料采集上。  相似文献   

15.
赵智勇  张建民  徐平 《山西建筑》2010,36(10):110-111
根据山区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三维地震的激发条件、接收条件、地震资料处理等常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技术方案及施工措施,以新疆某山区三维勘探为例,介绍了山区三维地震勘探施工方法及处理效果,为进一步开展山区地震勘探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刘玮 《山西建筑》2014,(19):104-105
结合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特点,分析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作用,并对该技术在煤矿采区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指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地质勘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第四纪覆盖厚度不均或风化层厚度变化比较大的工区,解决好静校正问题是地震资料处理好坏的关键。本文通过在内蒙某区内用瑞雷面波勘探技术建立地表结构模型的方法求取校正量,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一方法对促进复杂地区进行工程物探解决地震勘探的精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三维边坡地质体建模方法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可使勘探数据更逼真的体现,有助于推断、预测和把握其所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规律,为地质体的数值分析提供模型。提出了以Surfer和GOCAD软件为过渡平台,通过对地表及各地层三维地质信息的提取、转换,所得数据通过编程手段生成供ANSYS、FLAC3D、GeoStudio等数值分析软件直接读取的模型数据文件,进行二维与三维的数值计算分析。从而实现了数值分析前处理过程中复杂三维地质模型的快速、准确建立。结合崩塌堆积体边坡实例,检验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仿真效果。结果表明,建模过程简捷、实用,可操作性强;采用Surfer软件中的插值功能能很好的弥补勘探数据较少的问题;模型可通过GOCAD软件进行三维可视化操作,对模型进行检验、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4)
针对陕北某矿区地表大部黄土覆盖、煤层埋藏极浅(30~110m)不利于地震勘探的特点,采集过程中采用优化观测系统、井深因地制宜等手段;处理过程中多次折射静校正、切除初至波、叠前三维地表一致性补偿、三维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等手段;解释工程中采用剖面结合水平切片手段,较好地解决了小断层、采空区解释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11)
本文针对山西晋城地区复杂多变地表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技术难点,阐述了所采用的技术对策以及所取得的地质效果。经过矿井生产的初步验证,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合理,所获得的地质成果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