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Planning》2013,(18)
<正>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是衡量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公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的是人民群众基本的科学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科技场馆是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科普教育设施。近年来,科技场馆的建设与发展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保障科技场馆的正常运转,增强科普服务能力,为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开创新局面。1科技场馆免费开放的趋向1.1国家政策引导《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9号)提出的"向全民免费开放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5)
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文化素质,更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主阵地,一直以来发挥着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本文从科技馆展览教育角度出发,通过其对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意义、科技馆展览教育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的阐述,研究其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的策略,以期对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洛杉矶盖蒂中心最近宣布"太平洋标准时间:洛杉矶现代建筑展"即将举行,该展览旨在向人们展示对南加州二战后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现代建筑。与去年的"1945-1980的洛杉矶艺术"展览相比,本次展览规模小,由11个小型展览组成,于洛杉矶市内及其周边区域的文化研究机构同时展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26)
科学中心作为青少年的非正规科普教育场所,其非正规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提升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利用科技场馆的科普资源,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向公众宣传科普知识。通过整合科学场馆内的展教、实验、培训以及活动等教育资源,科学中心依托"科技馆进校园"、"进社会"活动,以自我探索发现科学为主要形式,开展科普"走出去"的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1概要爱沙尼亚馆的命名——"____的展廊",贴切地概括了这座场馆的气质。更广泛来讲,这一命名体现了这样一个概念:爱沙尼亚是一个小而充满活力与智慧的国家,每个公民的自主性以及境外投资和国际合作,都会影响它运行的方式。"的展廊"是一个开放的创意平台,而富有创造性的爱沙尼亚人将会赋予其生命力与内涵。该场馆的建筑设计希望为多样化的表演、展览、活动与讲演营造最佳环境,并以此作为整体设计的基础。爱沙尼亚馆并非诞生于"为形式而创造形式"的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
针对科普场馆中普遍存在展览展品多而不精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展品精品化是保持科技馆旺盛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必须将"精品气质"融入到场馆展区规划设计、科普展品设计制作与二次改造、展示技术与表现形式的选用、管理机制与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努力实现科技馆展览展品展项精品化,不断提升科技馆整体参观水平和服务档次,充分发挥科技馆基本的科普功能,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2)
通过我国"馆校结合"开展科学教育的试点工作,剖析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果、存在问题及进展方向;通过欧美博物馆"馆校合作"的发展历程与合作现状,以及其他国家与台湾地区科技博物馆"馆校合作"的情况,探讨科普场馆与学校科学教育合作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理念与经验,探索馆校合作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攻方向,最后得出最易于实际应用且带来突破的点。  相似文献   

8.
张晓春 《时代建筑》2014,(3):116-121
文章从基地、建筑体块和空间组织等方面简要分析了由约翰斯顿和马克·李建筑事务所设计的2013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小展廊六望亭的设计理念和空间特点,介绍了展廊与双年展的关系,施工上的缺陷和展廊目前的使用困境,并提出对这种类型的小型展览建筑在展览结束后的日常使用和发展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本次展览通过14位香港艺术家与14件馆藏作品的对话形式,与常设展"小题大作:香港艺术馆的故事"展示的馆藏相呼应,追踪藏品背后的人物和故事,探索艺术家从藏品获得启发进行再创作的可能性,并从香港视角出发讲述城市的成长故事。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策展团队对于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主题"Freespace"的解读与应对策略,全面记录了"中国国家馆"的展览从策划、方案修改到执行过程,以及展览开幕之后的媒体反馈与思考,并借2018年金狮奖的评定回溯中国馆的策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我讲的题目是"策展的策略与策术","策术"这个词是我自己造的,完整的意思是:"策展的策略和策展的战术"。我重视当一位策展人展览概念确定之后,怎么具体实施这个概念,战术是有关技术的问题。这次演讲内容,主要是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我做过的展览。以往我所做的展主要是在国外,现在回看,已经成为一个系列。今天主要介绍一下我策划过的建筑展。地图上标记了我曾经策划过的展览和演讲所在的城市地点。红点是策展过的城市,黄点是做过演讲的城市,而绿点是计划中的展览地。由此可见,我做过展览的地方,主要是集中在西欧和东欧的一部分(图1)。  相似文献   

12.
孟建民 《建筑师》2008,(6):107-109
这本小集子是本工作室近些年建筑创作及思考的摘要记录。 2006年10月由苏丹策展,本工作室在北京798举办了一个小型作品展.题为:“失重”。本作品集就是在这次展览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并最终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梯》2014,(24):25-25
2014年11月4日,2014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本届中国工博会为期5天,以“高端、智能、绿色”为主题,设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工业自动化展、工业机器人展、新能源与电力电工展、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展、环保技术与设备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展、科技创新展等8个专业展,展览面积达到18万m^2。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最新开设的位于巴德霍内夫博物馆内的一个常设展,围绕"个性自由"的主题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历史主线依次展开,回顾了联邦德国首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1876-1967)的生平与工作,以此纪念这位开国元勋逝世五十周年。本次展览由ATELIER BR(U|¨)CKNER负责设计。  相似文献   

15.
徐珂 《建筑创作》2022,(3):170-174
本文基于“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及先导展”的策展实践,立足数字化浪潮下建筑与城市类展览的更新迭代,回溯建筑展览的起源,分析相关展览的分类及特点,并对建筑展览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一方面将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置于建筑展览史之中,对其策展理论、空间策略及对首都城市文化空间塑造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展望后疫情时代建筑城市展览从线下走向数字孪生,推动城市建筑领域的大众化传播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阐述了已获我国"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和美国LEEDTM金奖的永久性场馆--上海世博中心场馆的绿色环保和电气节能技术,并揭示了场馆建设中如何实现科技创新技术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1)
本文分析了国内科技博物馆巡展工作的现状,通过国外引进展"奇异的材料展"、"拉斯科洞穴壁画展"两个案例介绍,分享国外展览团队在巡展开发和布展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并从中获得启示,探索适合我国科普巡展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我们今后的巡展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周士甯  冉展 《建筑创作》2022,(3):175-182
本文研究和追溯“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未来·家园及2020先导展多元·共生”展览空间的设计的方法论。展览空间的呈现反映了“城市建筑”的双年展定位。在空间策略上,这种临时性的场所设计,应用了城市设计的空间规划和“风貌控制”理念,是一种微都市主义的体现。2020先导展的整体空间设计以“九宫格”结合十字轴线作为空间模型,体现了北京城市空间的特点以及对未来双年展的展望,是双年展永久标志的具象化。展览内容包含了城市、建筑、科技、艺术等未来展览应具备的所有元素,以此体现“多元·共生”的主题。2021双年展以“柔性网格”延续了先导展的整体格局来容纳具有丰富多样性和差异化的内容。分展场之一——西单更新场则是从商场中庭的空间特点和临近长安街的区位属性获取了灵感,以“银河与星系”将空间划分为主题大街和独立空间。三个展览空间都是对北京城市空间的一种解析,并从中汲取了空间规划的策略,是从城市设计的方法转化到了展陈空间的城市建筑文化缩影。  相似文献   

19.
正"万物共生"户外光影艺术沉浸式体验展展览时间:2020.09.03-2020.12.25展览地点:玉渊谭公园-樱落花谷首届北京国际光影艺术季(玉渊潭站)占地面积18000平米,以"万物共生"为主题,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将光与影、园林与科技、现实与梦幻巧妙结合。为呈现完美的光影艺术效果,打造绿色环保的体验环境,主创团队对近百种灯光、音响、  相似文献   

20.
上层建筑     
《Planning》2019,(4)
<正>"上层建筑"群展是"狮語画廊"第七届新动力主题展,也是"上海艺术24小时"的预热展。继2018年第六届新动力主题展"微物之神"后,狮語画廊再度邀请鲍栋担任展览策展人。鲍栋表示:"作为当代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哲学术语,'上层建筑’及与其对应的‘经济基础’一直在为我们提供着一种建筑学隐喻。展览借用且延展了这一建筑学隐喻,并通过一系列的与建筑相关的作品来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