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09年和2015年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第一手问卷调查数据,结合社会经济指标及居住条件指标,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依循“单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基本路径,对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表明:2009-2015年间持续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分异的主因子包括住房条件、迁居特征和经济地位;而聚类形成的居住社会区虽在数量上处于稳定(4类),但其内部属性却在不断的同质与分异,并使得混杂穿插的空间结构趋于清晰与集聚化,呈现出由“扇形+散点+半环”向“扇形+散点”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北京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着眼于建设世界城市,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对北京城市建设、运营和社会服务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王慧  吴晓  强欢欢 《城市规划》2015,39(5):52-61
进城农民是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研究的特殊群体和典型样本之一。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大规模的集聚,形成了特定的聚居区,也给其所在城市的空间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本文以南京主城区为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分别探究进城农民居住空间的集聚特征和所在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并通过拟合、对比手段深层的把握和发掘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以新型城镇化作为大背景,以"人口城镇化"作为理论依据,以苏州市外来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苏州市外来人口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特征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空间及政策的建设性改善措施,以期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苏州市外来人口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提供帮助,促进社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7,(1)
未来二三十年,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仍将在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成为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利益格局变动的重要因素;而住房作为衡量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这一移民群体的市民化进程。本文首先双线并行地分析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特征、细化其居住集聚程度的定量研究,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城市区位条件的量化研究;其次进行双线耦合,剖析进城务工人员聚居区同所在城市区位的局部—整体关联;最后提出改善其聚居区区位服务设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综观我国居住社区发展的多元化现象,既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住宅连同其所在地域作为商品所引起的一种再分配现象,也体现了在城市社会结构转型中,居住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所产生的空间演变表征,本文基于一种规划的视点对此进行考察,并致力于寻求规划的应对机制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南京低收入人群居住空间分异在城市整体层面呈现出愈发清晰的态势。笔者着眼于计划经济时期、体制改革初期和市场经济时期3个阶段,从城市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角度对上述空间分异发展历史进行分析和总结,为系统、完善的解决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吴启焰  崔功豪 《城市规划》1999,23(12):23-26,35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社会地理格局中, 分异不仅出现在社会实体的分化, 而且这一结果已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居住空间予以表征。通过对空间分异的机制研究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的转变、城市及房地产发展组织方式和规划方法以及价值观的转化影响社会分化的空间化过程实现。在此基础上发现, 目前南京市已出现由6 个阶层聚居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9.
顾萌  吴晓  宁昱西  王慧 《规划师》2017,(1):111-119
未来二三十年,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仍将在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成为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利益格局变动的重要因素;而住房作为衡量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这一移民群体的市民化进程。本文首先"双线并行"地分析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特征、细化其居住集聚程度的定量研究,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城市区位条件的量化研究;其次进行"双线耦合",剖析进城务工人员聚居区同所在城市区位的"局部—整体"关联;最后提出改善其聚居区区位服务设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业作为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主流产业之一,关于其外来工居住空间的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因此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以房源供给模式为主线,从中遴选工棚型、宿舍型和自租型三类主导居住方式作为典型代表,展开多层面的居住空间比较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旨在形成对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空间的系统认知。  相似文献   

11.
方飞  邱实 《建筑知识》2014,(4):120-122
目前国内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从经济学、社会学等非空间的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现象,而对地域分异、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长春市人口老龄化历史进程及趋势,并对长春市人口老龄化特征从程度差异、区位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1S)建立长春市老年人口分布模型,分析老龄化空间特征,并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得出长春市老龄化空间分布呈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春市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规划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应对银发浪潮的居住空间环境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一个重要特征,文章以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分析了老年人生活特点和居住需求,分别从景观价值、交往空间、道路空间三个方面,讨论了适于老龄化现状的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刘冰  张晋庆 《城市规划》2002,26(12):82-85,89
以上海不同类型住区的典型调查为基础 ,从规划角度对居住水平差距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居住价值取向差异显著等当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并建议从住区建设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进 ,对此提出 :加大住区周边的城市公共设施投入 ,缩小住区外部环境的差异 ;物质环境应与社区文化并重 ,创造出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对历史保护型住区的更新应注重保护性开发 ,提升其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 ;强化住区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功能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南京市进城农民的典型居住方式——“租居”作为研究重点,归纳了进城农民租居空间的种种基本特征,也阐释了经济收入,就业方向、教育程度、性别等因子的不同影响,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我国进城农民居住空间的改善策略.改变住房租赁市场的运作模式.建立全面介八租赁市场的强有力的住房租赁公司.改善我国出租房源的供给渠道.由政府成立拥有独立裁量权的经营管理机构从管理调控、市场供给、规划设计等层面入手大规模地扶持廉租住宅建设。  相似文献   

15.
车韬 《建筑》2002,(9):41-42
针对老年人的体能心态特征创造出适合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及居住空间 ,为老年人使用提供方便设施和服务 ,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许多居住区从内部住宅到外部环境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尚不能适应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居住区生活服务网络不够完善。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他们比其他人群更需要社区基础医疗机构的服务。另外还应有一些为居住区老人提供必要服务的机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居住区生活服务网络 ,保证老年人必要的生活需求。2 文化娱乐设施不足 ,使城市老年人的余暇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城市老…  相似文献   

16.
冯华晟 《山西建筑》2005,31(16):24-25
阐述了“空间”是现代建筑创作的一个核心元素,对“空间”概念和“空间”的本源作了介绍,通过对三位建筑史上著名人物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来阐述居住空间本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外来务工人员为上海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他们的居住状况令人担忧,问题突出。结合上海郊区县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调查,对居住分布、建设水平和模式进行梳理,分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当代社会情感缺失现象为背景,首先通过对居住空间模式、社会老龄化、社会情感塑造等问题的思考,明晰家庭成员构成与社会情感塑造的关联性;接着从住宅户型空间着手,本着兼顾核心家庭间独立性与交流性需求的思想,提出"院厅"这一家庭居住空间新理念,试图通过对居住生活空间的优化,为代际沟通提供场所保障,并生成有利于个人良好情感塑...  相似文献   

19.
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评价,主要从空间可达性与设施质量等供给角度进行研究,鲜有联系居民使用层面开展对设施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文章基于活动数据对南京市医疗设施使用强度及服务质量展开测评,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在梳理以往设施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居民活动视角的设施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具体通过签到强度与频率反映设施使用水平,通过网络评分和舆情评价反映设施服务水平,进而从使用水平与满意度两方面综合测度设施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市域医疗设施为研究对象,使用熵权法加权计算设施综合服务水平,分区评价设施配置与服务质量关系,发现南京市域医疗资源供需配比关系总体协调,但在栖霞区和江宁区出现空间异质性现象,据此结合现行规划中的设施配置与布局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医疗资源功能提升与布局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空间生产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及规划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李广斌  王传海 《规划师》2012,28(4):110-114
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空间转型驱动机制进行剖析可知,空间生产是推动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根本动力。根据空间生产的动力,将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划分为乡村自主、市场推动和政府主导三个阶段。而乡村空间生产的内容也由"工业空间生产"向"居住空间生产"转变。针对苏南乡村空间转型面临的多重危机,规划应以"人"的尺度审视、设计空间,并以民主形式推动、实现乡村空间的自我管理,以期减小空间生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