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规划师》2017,(1)
未来二三十年,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仍将在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成为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利益格局变动的重要因素;而住房作为衡量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这一移民群体的市民化进程。本文首先"双线并行"地分析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特征、细化其居住集聚程度的定量研究,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城市区位条件的量化研究;其次进行"双线耦合",剖析进城务工人员聚居区同所在城市区位的"局部—整体"关联;最后提出改善其聚居区区位服务设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顾萌  吴晓  宁昱西  王慧 《规划师》2017,(1):111-119
未来二三十年,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仍将在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成为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利益格局变动的重要因素;而住房作为衡量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这一移民群体的市民化进程。本文首先"双线并行"地分析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特征、细化其居住集聚程度的定量研究,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城市区位条件的量化研究;其次进行"双线耦合",剖析进城务工人员聚居区同所在城市区位的"局部—整体"关联;最后提出改善其聚居区区位服务设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慧  吴晓  强欢欢 《城市规划》2015,39(5):52-61
进城农民是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研究的特殊群体和典型样本之一。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大规模的集聚,形成了特定的聚居区,也给其所在城市的空间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本文以南京主城区为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分别探究进城农民居住空间的集聚特征和所在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并通过拟合、对比手段深层的把握和发掘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9年和2015年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第一手问卷调查数据,结合社会经济指标及居住条件指标,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依循“单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基本路径,对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表明:2009-2015年间持续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分异的主因子包括住房条件、迁居特征和经济地位;而聚类形成的居住社会区虽在数量上处于稳定(4类),但其内部属性却在不断的同质与分异,并使得混杂穿插的空间结构趋于清晰与集聚化,呈现出由“扇形+散点+半环”向“扇形+散点”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34)
为了有效地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素养,学校进行了多方面的主题研究,努力缩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区内子女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有效地融入城市文化与校园文化中。这主要是为了契合"情系农民工子弟,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有效提升农民工子女的素养,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文化素养和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4)
<正>一、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状况(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逐年呈快速增长趋势。据调查,80年代,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不到200万人,至2013年全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达到1.8亿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务工人员每年以近一千万的速度增加,到"十三五"末,务工人员数量将达到2亿以上。(二)聚集于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较多,就业市场需求量大,城市聚集效应也较强。据调查,目前,约  相似文献   

7.
吴晓  王慧  左为 《城市规划》2015,39(3):94-103,112
居住中心的识别可以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解码提供关键的信息和路径。笔者以南京主城区为例,针对大城市中的特定群体——总体和局部两类统计口径下的"流动人口"(人户分离群体+进城农民),借鉴国内外的就业中心识别方法,不但测度和判别了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中心,还对两类流动人口的居住中心展开了三个层次的差异分析,旨在深度揭示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规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
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也比以前增多,带子女举家进城打工成为农村较普遍的一种现象。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孩子能否到自己心意的学校就读,孩子的素质能否全面提高,学业水平能否长足进步,孩子在学校与城区学生能否和平相处,平等交流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长期联动协作,共同作为。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城市郊区外来产业工人的社会融合问题已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周边工业区外来产业工人的调查,发现其目前存在居住隔离现象,分析居住隔离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外来产业工人社会融合的影响,指出居住隔离是阻碍外来产业工人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从建立外来产业工人居住区、促进混合居住两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选生 《建筑安全》2006,21(10):28-28
据《中国建设报》报道:去年,江苏省10万名建筑业进城务工人员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由一名普通的建筑民工变成了技工。为他们开辟成才通道的,是由该省建设厅发起的“建筑业百万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大练兵”竞赛。据统计,全省有100多万建筑进城务工人员参加了岗位练兵和技能培训,先后在南京、南通等地举办了近1000场技能比武。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是城镇化过程中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些城中村已经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但在空间形态、土地权属、户籍管理、经济体制等方面,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多年来,城中村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承接进城务工人员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12.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农民进城上楼后要真正融入城市。在后"失地农民安置"时代,安置社区的空间环境、社会人群等方面面临众多问题,通过社区更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加强社会治理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对华通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的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华通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为目标,全面分析华通社区居民的诉求。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以后南京市提出建设江北副中心的规划构想,目标是建设江北地区为辐射苏北与安徽、疏解主城压力的副中心。随着区域高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南京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应该置于这一背景下考虑。凭借南京南站和禄口国际机场,江宁成为南京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的战略性"机会空间",南京应该沿走廊向南拓展。  相似文献   

14.
建筑业作为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主流产业之一,关于其外来工居住空间的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因此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以房源供给模式为主线,从中遴选工棚型、宿舍型和自租型三类主导居住方式作为典型代表,展开多层面的居住空间比较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旨在形成对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空间的系统认知。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26)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他们的生存状况、幸福感、社会融入等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本研究采用《社会幸福感评定量表》对132名不同行业的务工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在总体社会幸福感及社会和谐、社会认同等维度上,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务工人员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总体社会幸福感及社会贡献、社会实现维度上,男性进城务工人员明显好于女性。社会幸福感与个体生活满意度关系密切,改进并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尤其是青年及生产行业务工人员的社会幸福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2)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其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不同家庭环境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心理及外在表现。现举例进行简要分析。一、"寄人篱下"的不合拍、叛逆型现象案例:小G,男孩,一年级学生。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外出打工,在县城租房子由姑奶监护上学。该生现在很不听姑奶话,尤其是节假日从母亲处回来后,经常和姑奶顶嘴。嫌早餐钱少,认  相似文献   

17.
以新型城镇化作为大背景,以"人口城镇化"作为理论依据,以苏州市外来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苏州市外来人口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特征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空间及政策的建设性改善措施,以期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苏州市外来人口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提供帮助,促进社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1)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的凸显,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均对异地高考给予了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功能。从正向功能来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合理化的社会流动,减少群体间的对立冲突;从负向功能来看,其推行过程中的政策不协调会损害政府公信力,为"高考移民"制造便利,对人口流出地的经济、教育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7):248-249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居民"转籍"进城。城市生活来源、新文化的冲击以及与城市原居民的交往和共处成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立足于"Berry理论框架"的二维模型和社会公平以及市民化的视角,分别对"转籍"农民进城后的文化适应模式选择和社会融入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考察。本文研究发现,"转籍"农民进城后的文化适应模式趋于整合型,即他们对自身原有文化持保持态度同时又对城市新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渴望。而社会融入方面则表现出心理层面的充足、行为层面的缺失,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主体主动性,但是客观环境则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20.
罗震东  张京祥 《规划师》2007,23(6):81-86
战略检讨是城市战略规划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利于城市政府发现问题、修正战略,进而应对迅速变化的发展挑战.通过对都市圈、市域、都市区、主城四个不同空间层面进行战略检讨可知,南京城市空间发展存在中心城市组织核心功能亟待加强、市域发展落差较大、发展次序与重点不够清晰等问题.未来南京的空间发展应坚持"多中心、开敞式"组团轴线空间拓展模式,推进"双快"导向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快速生成,强化生态安全导向的结构性绿色空间的构建,紧紧围绕"东进、南延"的战略方向,实现跨出主城走向区域的战略性空间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