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南部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区,研究该区域绿洲聚落的环境适应性与生态智慧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对新疆南部地区绿洲聚落的环境适应性与生态智慧进行了调研、梳理与分析,罗列了该地区传统聚落的布局模式、聚落空间的建构技术,并总结了干旱区绿洲聚落生态适应性智慧、营建特征和空间形态特征。提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与时代需求、干旱区绿洲聚落营建中必不可少的防风阻沙和降温遮阴等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以期为当代干旱区城镇的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单元,乡土自治一直是传统聚落最重要的社会属性。本文选取双凤村作为湘西土家族典型聚落的代表,借助社会学的观点,通过严谨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基于社会机能的角度对湘西土家族聚落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从抵御外敌、乡规民约、信仰教化三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马金剑  周东 《规划师》2023,(4):145-152
构建完善的乡土聚落振兴多主体协同的行动者网络是实现乡土聚落振兴的关键。研究首先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当前3种乡土聚落振兴行动者网络建构模式,分别是政府主导型、社会推动型和自组织型。其次,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3种模式在行动者构成、网络建构、对空间的作用机制上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最后,提出乡土聚落振兴行动者网络是政府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内部行动者三方力量均衡,并与包含聚落物质空间、文化的非人类行动者和谐相处、动态稳定的异质性网络,进而构建了乡土聚落振兴行动者正三棱锥异质网络模型,以期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乡土聚落振兴的内在机制,对乡土聚落振兴研究与实践工作有更多助益。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分析吐鲁番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与营造形式,从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类型、空间元素、空间尺度、功能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绿洲村落公共空间可分为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等,并得出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演进规律。发掘公共空间对传统聚落整体空间营造的组成作用,进而为当前类似绿洲聚落的公共空间发展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乡土聚落景观的场所性诠释——以巴渝古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巴渝古镇为代表的历史乡土聚落景观为例,基于不同尺度下乡土聚落景观的场所性认知图式,分析了巴渝乡土聚落景观的在地性和在场性生成背景,以及多核心中心、多维度方位、开放性领域等空间结构特征,指出营建当代乡土聚落景观的意义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在乡土聚落快速兴起,而民宿作为发展当地旅游业的极佳切入点应运而生。文章针对乡土聚落中民宿发展出现的无序性开发、同质化严重、乡土性缺失等问题,分别从乡土聚落保护更新、民宿开发及民宿设计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乡土聚落保护更新下民宿开发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传统聚落形成机制研究框架——以云南滇西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倩 《华中建筑》2010,28(5):166-168
基于乡土聚落在建筑和规划等方面所具有的显著文化特色和民族理念,笔者对我国乡土聚落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梳理,并简析了云南乡土聚落的研究历程。云南滇西北地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民族文化,使部分传统乡土聚落保持了原始的聚落形态,系统研究聚落的形成机制问题,必然对聚落的演变、发展以及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岳邦瑞  王军 《华中建筑》2007,25(1):112-114
绿洲建筑学是以人居环境科学及绿洲学为理论指导,针对绿洲人居环境的突出矛盾--绿洲生态安全面临威胁,以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绿洲人居建设适宜模式为目的,并最终落实在地域性聚落营造体系和营造技术的一门学科,其总体研究框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该文的研究重点从西北绿洲地区传统聚落变迁与当代发展、西北绿洲地区生土聚落的种类及分布特征、西北绿洲地区生土聚落中的绿色生态技术分析与优化、西北绿洲地区新型小康生土聚落营造技术集成与示范四方面论述了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指出了研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低碳生活景观在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性,深入剖析了低碳型景观在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性和传统性问题进行了思想、历史、技术、材料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性与传统性呈现显著相关,因此科学保护与正确引导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型景观,可以作为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景观保护的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各地乡土聚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遗存,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居住文化,在急速地城市化背景下面却临困境。文章论述了乡土聚落与地域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影响乡土聚落的条件因素,分别从我国各地的代表性的乡土聚落逐步展开,探讨其居住文化特点。提倡在进行乡土聚落景观保护与更新基础上,实现传统居住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沈环艇  王冬 《华中建筑》2012,(9):147-150
该文简要介绍了C·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理论体系,并分析了其模式语言提取原则;探讨了模式语言与乡土聚落之间的关系,分析乡土聚落模式语言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并总结出乡土聚落模式语言的提取原则及方法。我们对云南石林彝族乡土聚落进行研究并提取用于描述石林彝族乡土聚落、街巷、民居、院落、房间及细部构造的相关模式语言。在石林枫叶度假酒店规划设计项目的创作中,这些模式语言在项目的整体布局、空间效果、建筑单体及细部营造中都有体现,使整个设计充满了石林彝族乡土风情。  相似文献   

13.
孟福利  岳邦瑞  王军 《华中建筑》2011,29(1):166-168
该文以新疆鄯善县历史文化名村-麻扎村为例,探索了乡土材料与聚落营造的关系;分析乡土材料的特性和施工工艺.从而揭示乡土材料的低成本、低能耗、低技术等生态特性在传统聚落营造中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4.
正结合农村调研实录和新村规划实践,剖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大环境与农居空间小环境的互动规律,分析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整体格局功能利弊,探讨其生成定位与互动选择。一、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与农居空间在传统村落乡土原生态环境里,个体农居的农居本体空间与其所承载的乡土传统文化资源衍生空间,构成农居空间小环境,乡土聚落中的农居空间小环境之间互动,农居空间小环境与乡土原生态环境互动,最终形成整个传统村落乡土  相似文献   

15.
许建和  严钧  徐海燕 《建筑学报》2015,1(2):102-105
基于土地资源条件,以湘南地区乡土聚落为例,通过对乡土聚落尺度的统计分析,从湘南乡土聚落选址与土地资源响应关系的角度对其选址类型与空间特征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湘南乡土聚落选址与其土地资源环境的因适性,以期为当前湘南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非血缘组织聚落的规划建设与传统空间秩序脱节的问题,引入文献查阅、碑刻整理、村民访谈与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从祭祀对象、祭祀体系、祭祀组织和基层管理4个要素着手,厘清村社组织发展与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耦合关系,发现乡土社会秩序存在着逐步建立、被打破,且伴随着聚落空间秩序不断完善与丧失的规律;揭示村社组织聚落的演化逻辑,即集基层管理和地域信仰于一体的乡土社会组织是延续聚落空间秩序的关键。研究认为可通过挖掘、传承或重构乡土社会组织内涵,培育具有精神认同的地域组织,重建传统聚落的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17.
谭敏洁  郭巍  蒋鑫 《风景园林》2020,27(1):70-76
由流域水系冲击作用形成的河谷盆地往往具有较为封闭的地域环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其转化为独特的乡土景观。以浙江省浦阳江中上游河谷盆地乡土景观为研究对象,依据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将研究区分为湖区和畈区2种景观类型,同时基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分别从自然基底、农田水利体系、聚落体系层面阐述2种景观类型的构成要素和空间格局特征,并通过典型的聚落样本进一步揭示了各系统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乡土景观格局与乡土景观过程的耦合关系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少数民族乡土聚落作为少数民族的精神标识,承载了独特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基因,研判其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大有裨益。【方法】在厘清福建省乡土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自然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对其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结果】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呈“七核三带”的“川”字形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水系密度、文化因素呈正相关,与交通密度呈微弱负相关,与经济因素呈总体负相关、局部正相关之势。【结论】生态环境与多重文化相互适应、交互耦合是促进乡土聚落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鉴于此,提出乡土聚落的发展路径,为福建省乡土聚落的保护传承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范霄鹏  田红云 《华中建筑》2008,26(9):223-226
民居营造体现出民族和地方性的人地关系、社会关系及意识形态,在长期的适应与演变过程中逐渐积淀和内化成为民居营造的基础规则,这样的住屋理念和模式所构成的人文共识由单体的民居扩展而集聚形成乡土聚落,并展现出其特色价值。该文以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和道孚县的典型民居为对象,研究藏民族的人文共识在立足于自然环境中乡土聚落营造上的成就力。  相似文献   

20.
陈方 《城市建筑》2014,(11):69-69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特色。豫南大别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孕育了独特的乡土文化与乡土民居聚落。对该地区民居聚落空间及民居单体形式的研究,将为我们翻开久远的乡土记忆,也将铺开一条乡土的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