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5.12"地震后的都江堰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震后都江堰滨水区域的城市功能现状的调研,以及采用多层次空间形态规划策略对滨水区域产生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的研究,对都江堰城市中心城区的滨水空间景观进行一次实际可行的规划探讨与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省新县小潢河滨水景观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充分考虑规划周边功能区域、河流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等影响因素,创造一个生态的、地域性的城市滨水景观,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滨水空间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亲水、休闲、娱乐的物质景观场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滨水区域的景观开发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项目初始阶段就应从区域角度进行生态优先的规划。以重庆嘉陵江草街滨水景观规划为例,对项目用地生态资源的实地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生态敏感度分级、低影响度开发研究、建立生态系统架构和生态基础设施等过程对用地进行生态设计与功能划分,从而探索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钟亮 《中国园林》2022,(S1):102-107
城市水系多与绿色空间伴生,沿线多集中承载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城市景观风貌塑造的核心区域,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人居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城市双修下“城市水系双修”的研究视角,以丹阳市老城水系绿化景观规划为例,探索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思考“城水关系”“人水关系”的和谐共生。从问题策略、总体布局、规划特色等方面探究城市滨水生态景观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滨水区域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滨水景观是展示城市精神风貌、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构成要素。丘陵城市滨水区域具有空间上富于变化、视域上开阔多变等景观特征,是城市滨水区的极具独特表征之一.本文以花垣县花垣河南岸为例,初步探讨丘陵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亲水元素、文化底蕴要素、开放与统一的滨水空间要素这三大部分;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计,应当坚持系统与区域相统筹原则、自然生态环保原则、交通通达便利原则、多功能与多目标相统筹原则等;应当从城市滨水景观区域的功能规划、自然与人文环境因素作用分、空间设计等角度来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9,(10)
基于过去许多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弊端,考虑通过合理组织空间序列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优化。探析滨水景观空间序列组织的意义和内容,以郑州市金水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着重分析其景观空间序列的构成和组织方法。  相似文献   

8.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城市滨水景观直接关系到城市结构、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侧重于城市滨水景观滨水景观生态、自然化设计、滨水区游憩空间景观设计及以石家庄滹沱河景观规划项目为例实例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城市滨水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力图构建一个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相似文献   

9.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战略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其规划与建设已成为我国绿色城市发展的重要评价依据。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双修在滨水空间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太原市为研究案例,对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河道空间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基于城市双修的滨水空间优化发展的规划策略,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马鞍山采石河景观资源的开发与景观规划为例,指出在通过滨水区域的景观规划带动其周边地块的开发利用与美化堤岸的同时,要注重为城市创建一种全新的自然水岸空间,要注重保育生态景观廊道,还要挖掘与发扬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城市河道由于能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绿色公共空间而得到青睐。但是,在实际的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风景园林师在水文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导致设计成果不够科学,河道景观存在安全隐患及亲水性较差等问题。该文基于景观水文理论探讨河道景观规划布局、堤防形式和驳岸材料选择、滨水景观设施的位置及更为科学的滨水绿化种植设计方法,并通过相关实践项目介绍水文学知识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滨水空间是区域重要的生态空间,也是城乡发展中的“黄金地带”,亦是城市人居空间的聚集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承载空间。新形势下,探索滨水空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引导滨水空间存量用地更新、提升滨水空间公共效益、展示山水与地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剖析闽江福州段沿线滨水空间的现状问题与规划挑战,从生态、空间、文化三个维度探讨了城市滨水空间综合提升的规划管控与建设指引,以期创造新时期城市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典范。  相似文献   

13.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中难得的滨水绿色资源,既是一条独特的城市风景线,又是生态景观、休闲娱乐及生态旅游重要的景观环境承载面。当前,在全球倡导生态建设理念及我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下,城市河道区域成为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热点,修复城市河道生态、改善河道景观以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泸州渔子溪河道景观提升规划以南寿山为背景,结合区域景观资源特色,从功能、交通及生态方面提出景观空间提升策略,通过营造功能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便捷的慢行空间系统、通透的景观视廊及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自然休闲廊道,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以生态游憩和主题文化体验为内涵,实现"山、水、城、人、文"的有机共生。  相似文献   

14.
浅谈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莉 《山西建筑》2010,36(34):10-11
针对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建设现状,对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与设计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进而明确了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与开发的目标,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刘晓涛 《规划师》2001,17(6):66-69
论述国外城市河流治理发展的新趋势,指出建设生态河堤、给河流以空间、控制河流污染、建设滨水景观已成为国际上城市河流治理发展的总趋势。分析我国城市河流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城市河流治理,树立城市河流治理新的规划理念,提出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河堤;保护水面,还河流以空间;营造水景,建立滨水环境;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4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量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而滨水环境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生态环境的能量与物质纽带既须承载水利及防洪功能,又是城市开敞景观空间的核心部分,传统的硬质河道景观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独特、生态、活力综合滨水景观美学与功能的需求。所以对滨水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的探索迫在眉睫,景观工程与防洪工程之间的协调统一、生态赤字与城市扩张之间的博弈无疑是当前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城市内河构成了城市重要的滨水景观空间,对城市滨水景观改造,是营造城市景观环境的重点。增城市增江借助亚运龙舟赛场建设启动两岸滨水景观建设,但因该河段存在生态、历史等多种影响因素,景观的规划设计引入适应性城市设计理念,探讨适应滨水地带特性的景观规划设计,从而建构生态、多样化、可持续的滨水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玉树灾后重建中营造高原藏乡城市滨水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庄  白杨  魏巍 《中国园林》2011,(7):17-21
玉树两河景观规划以促进玉树灾后恢复重建、体现玉树自然文化特色为出发点.制定了"融合多样功能,突出藏乡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关注民牛权益"的核心对策,指导两河滨水景观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对玉树两河滨水景观带规划的总结,进一步提出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应统筹滨水景观地区、展现历史人文特色、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经济社会效益,为今后类...  相似文献   

19.
曹靖 《城乡规划》2021,(5):81-90
临水而居、泽水而栖,是古人追求亲近自然的营城理念,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人水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生态文明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从人水争地转向人水和谐.本文以合肥市南淝河为例,结合南淝河流域综合整治与蓝绿空间营建在规划、建设、管理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尝试从城市单条河流的尺度,围绕"人水和谐的河流生态系统"总目标,以目标区域的特有问题梳理、指标体系空间构建传导、科学模拟和评价最优生态廊道为基础,从水环境综合整治、蓝绿线划定、生态岸线改造、垂河通廊构建、滨水空间建设指引、滨水空间项目管控等方面,探索蓝绿空间在规划、建设、管理等综合层面的融合营建路径,保障城乡生态安全,提升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引导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蓝绿空间分类细化、建设实施以及蓝绿线的划定,以期为国内其他地区探索蓝绿空间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西南山地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滨水区域开发迅猛、生态脆弱、特色衰退等问题,本文以重庆市茶园新区苦溪河流域城市片区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景观生态、触媒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以河流水系生态安全策略为触媒,引导滨水区域城市骨架的调整,催化滨水区域高效的生态修复进程。此外,该触媒效应能进而引发亲水活力水岸的规划设计策略,并据此营造特色鲜明的滨水空间,最终达到该城市片区内景观生态和景观文化双赢的城市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