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乾隆是“满汉席”的倡导者 如果说,努尔哈赤在前清时期开肇了“满汉合食”(或“满汉通吃”)的先例,那么清入关后,光禄寺宴制的确立,可说是为“满汉全席”的产生做了“分娩”前的“孕育”;到了乾隆中期,乾隆则扮演着“接生婆”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佳肴兼有的盛大宴席。清朝满族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的饮食开始融合,在皇宫的国宴中出现了满汉珍奇莱看并用的局面。满汉全席基本上是满族皇室、贵族等举行的豪华宴会,民间很少见。其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集中了满汉菜肴中之精品,南北风味兼有,菜肴多达300余种,是所有古代宴席中最高级的。  相似文献   

3.
“满汉全席”是满汉各民族文化的结晶.其产生和形成是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满、汉和睦相处的政策分不开的.到了乾隆时期,“满汉全席”已趋于完善.《啸亭继录.本朝富民》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怀柔郝氏,膏腴万顷,纯庙(指乾隆——笔者注)曾驻跸其家,进奉上方水  相似文献   

4.
满汉全席亦称“满汉席”、“满汉筵”、“满汉大席“、“满汉酒席”、“八大件席”、“大烧烤席”或“满汉燕翅绕全席”;是清代中叶兴起的一种气势恢宏、仪典隆重、广集各民族各地区肴馔精华的煌煌大宴。两百多年来,这种以燕窝、鱼翅、烧猪、烤鸭四大件为龙头,以满族烧烤和茶点以及汉族京朝菜和江南菜为主体的特色风味酒筵,流传到南北都会和海外,各式席谱近百种,不少席面的菜式均在100道以上,历来被美食家誉称为“中国古典名席之冠”。 满汉全席的史料,散见于李  相似文献   

5.
在“满汉全席”中,干、鲜果品和蜜饯、果脯为主要配料的菜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满族喜食蜜饯食品,在满汉全席中,蜜饯菜肴和烧烤类菜肴一样,是满族菜肴的特色之一。至于饽饽和粥品,是满汉全席中的主食。如:“萨琪玛”、“满族烧饼”、“慈禧小窝头”、“喇嘛糕”、“八宝粥”、“红枣玉米粥”、“枸杞龙凤粥”等,更是显示了满族的传统风味特色。“满汉全席”中的“汉菜”部分多为元、明宫廷菜肴,以及各地方名菜和风味小吃,作为“贡品”融入其中(还包括蒙古、回等民族菜肴)。由此可见,满汉全席中“中华美馔大全”,它涉猎之…  相似文献   

6.
“满汉全席”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吸取各地民间筵宴和饮食中的精华,以致又有“小满汉席”、“新满汉席”等之分,形成了各地不同风格的满汉全席完整体系,实为中华烹饪之瑰宝。清代的满族肴馔,是伴随满汉全席而风行全的,在中原和江南一些地区的满汉全席中,尽管席中的风味具有本地特色,但作为“满”的部分,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清宫的御膳房里,除设有饭局、点心局、荤局、素局外,还设有一个包哈局(满语,即挂炉局),是专门为皇帝做烧烤菜的地方。宫廷宴会上必有烧烤菜,多为“双烤”,如“挂炉猪”、“挂炉鸭”等,因为以…  相似文献   

7.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8.
一天在外用餐,忽听邻桌客人为“满汉全席”争得声嘶力竭。一个说这是姓满叫汉的人烧的酒席,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后人就称它为“满汉全席”。 “烧菜有啥功绩不功绩的,又不是发明原子弹。”有人不服,接着说:“这桌酒席既有满族风味又有汉族风味所以叫满汉全席。”哪晓得话音还未落地,却迎来了当头棒:“满汉全席出在清朝,满族灭汉还来不及,哪还有闲心与汉族合办酒席。”  相似文献   

9.
按我吃过的满汉席顺序,我把重庆的满汉席放在了前面来写。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烹饪界有不少人对饮食烹饪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满汉席进行研究,陆续出版了《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源流》、《天下第一家衍圣公府食单(附:衍圣公府满汉席研究)》、《四川满汉席》等书。烹饪专业杂志亦陆续刊载了北京、沈阳、广州、济南、成都、太原等地的满汉席资料,  相似文献   

10.
《美食》2009,(11):46-47
满汉全席一直被推崇为中国宴席的经典之作。满汉席出现于清代康乾盛世,康熙大帝南巡,驻跸扬州,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始设满汉席。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扬州官绅接驾,仍沿承满汉席。从此满汉席声名远扬,各地竞相仿制,列为接待六司钦差、百官食次,其规模体例均源于扬州的满汉席。在康乾满汉席的基础上推出的扬州满汉全席堪称中华第一满汉全席。  相似文献   

11.
关于满汉全席是广大读者十分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有关业内人士论证满汉全席始于清代,是集山珍海味于一席,兼用满汉两族风味菜肴的盛大筵席,最初称之满汉席。1984年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满汉全席源流》一书的著作者、中国食品专家、研究员王仁兴曾向记者介绍,满汉全席不是宫廷宴,也不是皇帝餐,而是都市商业酒楼宴,属都市商业最豪华的顶级  相似文献   

12.
阳君 《饮食科学》2000,(9):48-48
中国的饮食文化闻名于世界,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久盛不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满族是在我国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一大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近二三百年来,满汉杂居,在各方面相互影响,以至今日,有很多习俗已很难分清何者为满、何者为汉了。如妇女穿的旗袍,只看这一“旗”字,便知是源于满族,而遍及大半个中国的火锅,也是满族由关外带来的,再如点心铺卖的萨琪玛,更连名字也是原汁原味的满语,自然也是满族带来的极美的糕点。 在满族的特色食品中,要数“锞子汤”和“包饭”最为有名,…  相似文献   

13.
清军入关之初,宫廷御膳基本上沿袭东北满族风味,同时掺进明宫鲁菜(因明代留下来的宫廷厨师大都是山东人)。乾隆时期,清宫御厨的成份和御膳风味发生了明显变化。乾隆六次下江南,吃遍了那里的佳肴美馔,并从江南选调了一批身怀绝技的厨师来到清宫。精美的江南菜点十分适合乾隆的口味,因此在清宫中发展起来,使清宫御膳增加了苏扬风味。乾隆时期的清宫御膳所  相似文献   

14.
京城酒家、饭店历来层次分明,高低错落。为皇家服务的是内务府,其下有御茶膳房和光禄寺,这与平民百姓甚至高官富豪都无任何干系,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军界、高官、富豪、商贾们另有饭庄伺候。饭庄在京城名声显赫,规模庞大,内有宽阔厅堂雅座,还有戏楼,可以唱名角堂会。饭庄的莱品不亚于御膳房的宫廷菜,可以摆连吃数天的“满汉全席”。  相似文献   

15.
我以为,在清宫御膳中,乾隆朝御膳最具代表性。乾隆时期(1736~1796)为清朝的“盛世”;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培植芟理,在政统和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同时,乾隆御膳也达到了前朝不可比、后朝不可及的巅峰。乾隆坐收了几代先帝的基业成果,其执政期间,东巡盛京、西谒五台、南巡苏扬、朝圣曲阜、避暑热河、视察京都……所到之处,旌旗远张,膳事盛况空前。他的豪食对各地官府和市肆的饮食烹饪,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的“满汉全席”、“全羊席”,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极尽装饰的清式家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式家具出现于清康熙年间,盛行于乾隆时期,具体是指清代中、后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的家具。其中清代中期,即康熙末、雍正、乾隆至嘉庆这段历史上公认的“大清盛世”时期的家具成为“清式家具”的代表。 清式家具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满汉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它与汉文化孕育的简洁明快的具有文人气质  相似文献   

17.
满族是一个以渔猎经济为主,以农业、采集为辅的民族。在未入关之前,满族及其先人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形成了喜吃猪肉、喜吃粘食、甜食和酸菜的饮食习俗。自1644年入关定鼎北京后,满族人与汉族杂居相处,其生活习俗对北京地区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有的饮食习俗至今还在北京地区存在。  相似文献   

18.
白煮肉是北京传统名菜,此菜创始于明末的满族,约有300多年历史,清入关后从宫中传入民间。北京“砂锅居”饭庄制作白煮肉最为著名。传说,清乾隆六年(1741),砂锅居初建时,用一口直径133厘米的大砂锅煮肉,每天只进一口猪,以出售白肉为主,由于生意兴隆,午前便卖完,摘掉幌子,午后歇业,于是在民间逐渐流传开一句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相似文献   

19.
满族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其美食更是令人垂涎.“满汉全席”早已饮誉中外。而冬季.满乡“三糕”则使八方客人闻香而至.乐不思蜀。“三糕“即当地的满族面食:柞叶饼、黏火烧、黏糕。东北地区柞树众多,其叶不仅可以哺蚕,还可以入馔.“柞叶饼”就是其中的代表食品。  相似文献   

20.
满族入关后,为了在思想和形式上更好地完成统一清初政府实行民族间的服制折中政策,促成独具满汉交融风格的双轨形式。服饰风格既体现出清政府的服制方针又体现了汉族人民的穿着习惯和亡国之思。满汉服饰既各自有本民族特色,又互相融合,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服饰风俗与样式的多变,奠定了1840年以前我国汉族服饰的社会、生活与习俗等方面多元与融合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清代服饰的审美风尚也呈现出由俭入奢的变化。在纺织品日益昂贵和奢华的同时以从事纺织业为主的家庭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