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面     
正面条是在北宋后期才出现的,那时叫"索面"或"湿面"。在此以前的汉代,管所有的面食都叫饼。《倦游杂录》称:"今人呼煮面为汤饼,唐人呼馒头为笼饼。岂水瀹(yuè)而食者皆可呼汤饼,笼蒸而食者皆呼笼饼。"汤面因此也称汤饼,实际就是如今的"面片儿汤"。可面片儿不是用刀切出来的,而是手揪出来的。晋代文人束皙曾经作《饼赋》曰:"充虚解战,汤饼为最。"赞  相似文献   

2.
国内烹饪界有一观点认为,“笼饼”就是“炊饼”.如张廉明《中国烹饪文化》一书“面点史话”篇写道:“饼是中国古时最流行的食品之一,为所有面食品的统称.……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的“饼”一节中,按成熟方法将饼分为三大类:水瀹而食者皆为汤饼;宠蒸而食者皆为笼  相似文献   

3.
面条,太普通了,人人会做,家家都吃,似乎与名菜佳肴沾不上边儿。其实不然,1942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家乡的鱼汤面作为国家名优食品参加角逐,因风味独特,博得各国来宾称赞,一举荣获银质奖章,从此声名大振。鱼汤面,是家乡的特产,也是家乡人的最爱。记得以前在家乡上学的时候鱼汤面似乎是我每天早饭的“必修课”。在家乡一些被人们称为“老东台”的都有吃早茶的习惯。早上醒来,洗漱完,去就近的茶馆饭店里一坐,叫上一碗香浓的鱼汤面,喝喝茶、吃吃面、侃侃大山。那种感觉真是一个字:爽!家乡人过生日都有吃寿面的习惯。这寿面,自然是少不了鱼汤…  相似文献   

4.
冷面小史     
谚云:“冬至饺子夏至面”,我国夏日食冷面之习,由来已久,究其“身世”,始于东汉末年,而在魏晋期间逐渐形成了民间食俗.在《魏氏春秋》上已有伏日食汤饼的记述,《荆楚岁时记》中也有六月伏日进汤饼的记载,何谓汤饼?即今日之面条.  相似文献   

5.
老友面     
有一期《正大综艺》的节目“说说看”里,曾有一题要求列举面条的吃法,结果嘉宾列出了好几种家喻户晓的面条来:炸酱面、担担面、阳春面、刀削面、炒面、汤面……而我很遗憾,没有我最爱吃的一种面,就是南宁的特色——“老友面”。 我刚到南宁读书时,初次和同学上街,便在许多小吃摊、早餐店的收费牌上看到一种叫“老友面”的东西,并闻到那种酸酸辣辣、香飘一街的味道。看着那个认认真真写上去的牌子,我不禁莞尔,世间竟会有如此一种食品名字叫“老友”的 当地同学笑说,只要你吃过,它就成了你的老友了,想忘也忘不掉!当服务员端上一  相似文献   

6.
沐林 《烹调知识》2001,(1):14-15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素有“面食之乡”的美称,而太原又为山西面食的“窗口”。太原面食从古至今,集并州、阳曲、祁县、太谷、寿阳以及全省各地之大成,发展至今有“一样百吃”之誉,成为我国面食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远古,人们的主食品种统称为“饼”。西汉刘熙在其“释饮食”中称:“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又称“蒸饼,汤饼……主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就是说按照它们的形状和烹制方法而叫做蒸饼或汤饼。因此,面食除面糊外,馒头叫蒸饼、笼饼;面条叫汤饼、索饼、水引饼。  相似文献   

7.
龙悦 《美食》2024,(2):19-20
<正>过年吃面条,意味着福寿绵长,至于吃面方式,各地风俗不同,中国北方多半是吃汤面,或者是吃汤饺,唯独河南人和陕西人会将面条和饺子煮成一锅,各有个好听的词儿,前者名“金丝穿元宝”,后者叫“银线吊葫芦”,又金又银的,口采真是好,想必能过个好年。曾读龚乃保所撰的《冶城食谱》,书内列有“松菌”,称:“菌生松阴,采无时(随时可采),列于陈仁玉《菌谱》。  相似文献   

8.
三食考续三     
《饼赋》四类饼最早说到馒头的,窃以为当数晋人束皙的《饼赋》,字作曼头。束蜇指出,古代天子仲春遵礼食麦,吃的是麦饭,未吃过面饼。《杞记·内则》说吃,未说到饼。束蜇断言:“饼之作也,其来近矣。”而且推测,以面粉为原料的饼类,其作法很可能来自异国他乡。我说麦类来自西域异族,同束蜇的推测有一致性。《饼赋》列出四类面饼:春宜馒头,夏宜薄壮,秋宜起溲,冬宜汤饼。馒头要求“薄而不绽”“瓤色外见”,皮薄到半透明,能见到肉馅,却又不破。天啦,岂止成包子,简直像烧麦,馒头云平哉!再看汤饼吧,汤锅沸涌之后,脱去衣服,…  相似文献   

9.
三食考续四     
名称溯源,《新华字典》只说它是“古代一种面食”,而不指明到底是哪一种。这是很慎重的做法。《辞源》论“即汤饼”,引欧阳修和陆游的说法,以及更早些的《齐民要术》说法,伊然有根有据。不过汤饼也有多种,欧公陆公俱未点明,我们只好猜想。《齐民要术》说的却像是揪面皮。问题就出在这里,容我细说之。面粉的面字,《说文解字》云:“麦末也。”末就是粉末。末音很容易转为。《齐民要术》已经把细微的粉尘叫作勃了。历时千年之后,清代的段玉裁还听见民间把面粉叫作面勃,见《说文解字》的段注。其实这个勃就是麦末的末,只是读音变成…  相似文献   

10.
面条纵横谈     
面条,是我国城乡最常见的传统面食,自古以来,它就以食之爽口、雅俗共赏的.特色而著称于世.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据史料载,我国面条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面条自东汉时起,先后冠名“煮饼、水浸饼(东汉),”“汤饼”(魏晋),“水引、馎饦”(南北朝)和“冷淘”(唐代)、“温淘”(明代)等,其中“冷淘”、“温淘”均为今日之过水面,“汤饼”则兼有今日的“热汤面”之意.这可以从晋朝人束晰的  相似文献   

11.
东台鱼汤面     
鱼汤面,是江苏东台市的面食小吃.也是我的最爱。记得童年的时候,吃鱼汤面似乎是我每天早饭的“必修课”。只要来过东台的人,如果不吃东台鱼汤面.那可是件憾事。鱼汤面表面看上去汤白面白,汤面上漂着两三根脆鳝和数粒葱花,似乎全无热气。然而,当你轻吸一口,便会觉得一股热流徐徐入喉,厚实地道,鲜美无比,真正是汤浓、味鲜、面香!  相似文献   

12.
姜汤面姜汤面是江浙沿海地区别有风味的小吃,无论冬夏,街头巷尾的小吃摊都有出售,故当地有“寒天吃碗姜汤面,热气腾腾劲头添;夏天吃碗姜汤面,马上暑气消一半”的说法。其作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赵晶 《中国食品》1995,(4):7-28
近年来,在日本流行一种变“饮茶”为“吃茶”的风气,方法是将乌龙茶、红茶或绿茶的茶末混入各种食品内,创造出一批全新的食品,如茶叶挂面、茶叶汤面、茶叶馒头、茶叶巧克力等.据说茶末食品最早出现  相似文献   

14.
羊肉臊子饸饹是陕西韩城的著名风昧小吃,已有悠久历史.在元代王祯《农书·荞麦》中即有记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 谓之河漏.”  相似文献   

15.
一蟹值百金     
大概自东晋的毕卓说了“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之后,螃蟹才身价百倍。大家一吃,果真鲜美,进而牵动了帝王,把它列为贡品。历史上最早记载以蟹为贡品的为《洞冥记》(旧题东汉郭宪撰):“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又大又怪,那是作为稀罕之物给瞧着玩的。贡蟹而为食品被端上餐桌供享用,则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扶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故县也,又北为博广池,池多名蟹佳虾,岁贡王朝以充膳府。”荒淫的隋炀帝是精于吃喝玩乐的,据载,他尤好螃蟹:“隋炀帝诸郡进食用饤牙盘,又有缕金凤蟹,为食品第一”(唐·杜宝《大业拾遗录》):“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缕龙凤花云贴其上。”(宋·陶毂《清异录》)。豪华精致的食具和饰物,给了螃蟹“食品第一”的荣光。  相似文献   

16.
初夏冷蒸香     
“冷蒸”是江苏南通的一种初夏时令小吃,它又名麦蚕,古人称其为碾转、连展、撵转、麦青等,是在农历四月大麦初熟季节,取灌浆饱满且趋成熟的麦穗,在除去麦芒和麦壳后,下铁锅文火翻炒,再用石磨磨成的条形食物.立夏时节吃冷蒸,可以起到防止疰夏的功效. 冷蒸大约起源于宋代,陆游在《邻曲》诗中便有“试盘淮连展”之句,据其自注“淮人以名麦饵”,说明冷蒸(即连展)是淮河流域人们对麦制食品的称呼.明代的宫廷也食冷蒸,《明宫史·火集》记载:“(明宫四月二十八日)取新麦穗煮熟,剥去壳,磨成细条食之,名曰稔转.”  相似文献   

17.
文人写面记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不但江湖豪侠所爱,而且文人雅士也喜,可是说到吃面,好像喜欢的人不多,不过钩沉文字,却发现这样的记录还不算少. 美食家袁枚喜欢吃汤面,他在《随园食单》里说,"大概做面,终以汤为佳,在碗中望不见面为妙."这样的吃法,在今天看来,究竟是在吃面,还是在喝汤呢?  相似文献   

18.
即食汤面     
即食汤面钟俊雄即食汤面,亦为水煮面。它采用先进的“蒸汽+冷水”喷射蒸熟和过冷河工艺,比传统制面工艺生产的面更加爽滑。即食汤面不经油炸,比市场上的快食面、即食碗面营养更全面。1、制作即食汤面的基本配方(%)面粉100食盐2.2碱0.15水30~32要求...  相似文献   

19.
陈亮 《饮食科学》2014,(3):46-46
早就听闻陕西关中有“户县有三宝——摆汤面、锅盔、豆腐脑”的说法。锅盔和豆腐脑我都曾吃过许多回,唯独摆汤面还没有品尝过。上个月,侄女远嫁到户县,我前去参加婚礼,也有幸品尝了一回当地地道的摆汤面。  相似文献   

20.
“这卖的是花还是菜哦?看起来像小白菜,但又有点儿像盆栽的花儿。”前不久,家住北京草桥的张女士在集贸市场买菜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蔬菜。一看标签,写着“塔菜”。想买回去尝尝吧,又有顾虑:“这能吃吗?好吃吗?又该怎么吃呢?”春节到来之际,将有不少新奇果蔬颠覆传统菜谱。想知晓它们的特别之处和吃法吗?且看《食品指南》为你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