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取心井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在储层构型理论指导下,采用"垂向分期"、"侧向划界"的思路,针对渤海海域J油田东二下段Ⅰ、Ⅱ油组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按复合河口坝(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单一河口坝(单一水下分流河道)2个层次进行了构型单元的逐级解剖。通过小层精细对比,认为研究区存在泥质夹层、含砾砂岩层、钙质夹层3种垂向分期识别标志;归纳出曲线形态差异、岩性差异、厚度差异、高程差异、水淹特征差异5种侧向划界识别标志,重构了油田范围内以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河口坝砂体为主体,多个单一河口坝连片分布、水下分流河道交叉叠置的沉积特征。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油田4个注聚井组调剖,单井日增油量10 m3。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段双物源沉积砂体空间组合形态,利用岩心、测井、测试及生产资料,在确定姬塬地区长9段沉积特征基础上,通过逐级解剖砂体构型,分析双物源背景下的砂体发育规律,表征构型要素类型和特征及其组合分布形态。姬塬地区长9段存在8种骨架构型要素,不同沉积区域的构型要素种类不同,西部主要构型要素为辫状河道、废弃河道和越岸沉积,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沉积为主;东部主要为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天然堤。平面上,辫状河道构型要素延伸距离较长,分布较连续;废弃河道构型要素延伸距离短,分布断续;水下分流河道构型要素延伸较远,但分布不稳定;河口坝构型要素通常在水下分流河道的侧后方,连续性较差。纵向上,骨架砂体构型要素的叠置和组合程度自下而上逐渐变差,西部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的构型要素发育规模和程度均优于东部曲流河三角洲体系。 相似文献
3.
东辛油田营66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发育频繁,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布复杂。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及建筑结构要素法,对辫状河三角洲进行了详细剖析,识别出层状砂砾岩、交错层理中砂岩、波状层理细砂岩等6种岩相,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主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河口坝主体和坝缘等4个3级构型单元。早期阶段,河道分岔频繁,河道下切河口坝,形成"河在坝上走"的沉积模式;中期阶段,河道分支由岔口分流向河道侧向决口演变;晚期阶段,河道侧向决口明显增多,主河道侧向侵蚀叠置。根据储层解剖分析,建立了区内辫状河三角洲储层近端—中端—远端构型模式,可为后期剩余油的挖潜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图11表1参25 相似文献
5.
6.
海底水道是深水油气地质研究的热点,其复杂多变的内部结构制约了该类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区为例,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分析了典型水道与同期陆坡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弥补研究区面积有限的不足,建立了陆坡海底水道沉积构型分布与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两种典型海底水道。侵蚀型水道以大型下切谷为边界,两侧不易形成天然堤,具有相对顺直的平面形态,内部可出现由碎屑流向浊流的过渡。沉积型水道以多个水道复合体的包络线为边界,两侧天然堤相对发育,弯曲度通常较高,内部主要为浊流沉积。地形坡度和搬运距离是海底水道沉积构型的两点主控因素。地形坡度越大,重力流能量越强,导致海底水道对下伏地层的侵蚀能力越强,细粒物质不易溢出水道形成天然堤。搬运距离较近处,水道内部可先后发育碎屑流和浊流沉积;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水道中碎屑流沉积物减少。故侵蚀型水道多出现于地形坡度较陡的陆坡近端,而沉积型水道常发育于地形平缓的陆坡远端。由于搬运距离较近,理想的侵蚀型水道体系内部依次发育碎屑流水道复合体(强制海退早期)、富砂质浊积水道复合体(强制海退晚期)和浊积水道-天然堤复合体(低位期),反映了一次完整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沉积型水道由于远离物源,较少受到强制海退早期碎屑流沉积的影响,水道体系主要由搬运能力较强的浊积水道-天然堤复合体(强制海退晚期+低位期)组成。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剖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集层内部构型,深入挖掘该类储集层内剩余油,以北大港地区唐家河油田东三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例,通过储集层内部构型解剖,开展唐家河油田东三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构型界面级次划分,并对单一分流河道或河口坝及其内部增生体进行构型分析,建立了三维构型模型,精细刻画河道砂体及内部夹层展布规律,进而分析构型控制下的各单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成果用于唐家河油田东三段高水淹和低动用区块的综合调整治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同类储集层的构型研究和油藏开发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叠系下石盒子组8段河流相沉积露头的岩相特征进行描述,明确了其砂体构型要素类型、空间展布及组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识别出块状层理砂砾岩相(Gm),槽状交错层理含砾砂岩相(Gst),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St),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Sp),平行层理砂岩相(Sh),上攀波纹层理砂岩相(Sc),水平层理粉砂岩相(Fh)和块状层理泥岩相(M)等8种岩相。(2)研究区发育河道、心滩、废弃河道、边滩和漫溢沉积5种构型要素,垂向沉积序列差异明显,河道为Gm—Gst—St—M—St,心滩为Gm—Gst—St—Sp,边滩为St—Sp—Sc—Sh—M或St—Sp—Sc—M,废弃河道为Gm—St—Sp—M且与河道相似,但粒度更小、泥质含量更高,漫溢沉积为Sp—Fh—M。(3)研究区构型要素组合有河道-漫溢沉积、河道-废弃河道、河道-心滩(垂向、侧向)叠加、多期河道砂体(垂向、侧向)叠加、心滩-漫溢沉积、多期心滩砂体(垂向、侧向)叠加、多期边滩砂体侧向叠加、边滩-废弃河道、边滩-漫溢沉积等9种类型。(4)研究区砂体构型要素类型、组合样式及其分布都受物源距... 相似文献
9.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4种垂向叠置样式和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侧切式、替代式5种平面接触样式,并总结了相应的识别标志。研究区单砂体宽度介于200~800m,单砂体厚度介于4~8m。分离式的叠置砂体顶部剩余油富集;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垂向)叠置类型的砂体厚度不同、注水方向不同,对剩余油分布范围有较大影响。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的砂体横向不连通,在两个单砂体之间易形成侧翼剩余油富集;侧切式和替代式的砂体,横向连通性好,剩余油不易富集。 相似文献
10.
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单砂体划分——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在单砂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发现该区单砂体主要包括多层式、叠加式、多边式、单边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叠置关系,识别出单砂体垂向分期、横向分界的8种测井相标志。采用研究区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以此为指导,在研究区泉头组四段5—10小层内共识别出44个低弯度曲流型单砂体。这些单砂体在平面上主要呈西南-东北方向条带状展布,宽度介于150~500 m,厚度介于2~8 m,宽/厚比介于40~100。最后,通过多组示踪剂分析测试资料,验证了单砂体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延长组长 8 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 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长 8 油层组进行了精细的沉积相分析,确定长 8 油层组属于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从中识别出主河道、分流河道、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分流间洼地、河口坝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 在精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和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以相当于小层砂体的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并分析各类成因砂体的发育、组合和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 研究结果可为该区长 8 油层组的储层预测和岩性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精细的沉积、层序资料。 相似文献
14.
镇北地区延长组是油气挖潜的主要目的层,其砂体类型和分布受古地貌控制。 以精细等时地层格架为基础的古地貌恢复可以为砂体的成因和分布提供依据。 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建立研究区精细地层格架,将长 7 划分为 1 个中期旋回和 5 个短期旋回;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采用优化后的回剥法定量恢复研究区古地貌。 结果表明:镇北地区主要发育坡折带,长 73时期湖侵范围最大,坡折带较陡,东部深湖区发育浊积扇砂体;长 73 至长 71 时期,基准面下降,坡折带和沿湖岸线分布的河口坝砂体逐渐向湖区推进,坡折带逐渐变宽缓,其下的滑塌岩较发育;长71末期,基准面上升,坡折带和砂体逐渐向陆退缩。 基准面旋回的变化导致沉积地貌发生改变,坡折带随之发生迁移,砂体成因和分布规律发生了明显变化。 该研究对寻找有利油气目标区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水三角洲前缘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其内部砂体历来是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弄清其沉积规律与沉积模式,是勘探取得成功的关键。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82砂层组岩心、薄片、测井和录井资料等,对该区长82砂体的岩石学特征、矿物学特征、测井响应特征、空间展布规律及成因类型进行研究,在考虑沉积期湖盆古地貌、古水深、古气候等的基础上,建立了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沉积模式,并分析了其成因。研究表明:志丹地区发育2类沉积特征明显不同的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别是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2类砂体的岩石类型均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中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单层厚度大、砂质成熟度低,垂向上多期砂体连续叠置,平面上连片性差,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单层厚度小、砂质成熟度较高,频繁地夹泥—粉砂薄层,平面上连片性好;志丹地区处于湖盆的浅水缓坡上,区内砂体发育的类型与湖平面高低密切相关,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沉积主要受控于低湖平面时期的河流进积作用,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则主要与高湖平面期湖浪作用有关。该研究成果可为湖相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体系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宏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砂体结构复杂的三角洲沉积环境,非均质性严重制约了油藏的高效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例,通过露头剖面观测、岩心观察、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砂体结构类型及特征,建立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评价方法。研究区长8浅水三角洲发育连续叠加型、间隔叠加型、侧向单层型和砂泥互层型等4种砂体结构。层内夹层及层间隔层导致砂体空间连续性降低,连续叠加型的隔夹层发育程度及渗透率非均质性最弱,其宏观非均质性最弱;其次是间隔叠加型和侧向单层型;砂泥互层型的宏观非均质性最强。选取夹层密度Dk、夹层频率Pk和储层质量系数RQI构建层内非均质性评价指数N,N指数能够反映不同砂体结构下的单砂体层内流体驱替特征及含水率变化。选取砂岩百分比Sn、单位厚度层间砂体层数T等参数构建层间非均质性评价指数J,J指数是评价和预测油井产液强度的较好度量。因此,层内非均质性指数N和层间非均质性指数J能够用于油藏的宏观非均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7.
大庆长垣西部AGL地区萨零油层组发育三角洲前缘小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层.三角洲前缘为砂泥岩薄互层沉积,水下河道窄,砂体厚度小、相变快,河道砂体地震特征不清晰,储层预测困难.为此,提出小河道薄砂层井震联合识别技术.首先,结合井、震资料,在精细地层格架控制下,通过逼近地下地质结构的正演模拟,构建窄小河道砂体三种地震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8.
扇三角洲储层具有相变快、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以小层为单元的剩余油研究难以满足开发中后期调整需求,亟需开展单砂体剩余油定量描述。以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北区Es33油藏为例,在岩心描述、沉积构造分析、测井相识别的基础上,应用"垂向分期、侧向划界"方法,进行单砂体划分与边界识别;应用分级相控建模方法,建立单砂体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开展单砂体油藏数值模拟,并应用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丰度与剩余油储量等3项指标对单砂体剩余油潜力进行了定量描述。钻探证实,预测结果真实可靠且具有较高精度,能有效指导研究区剩余油的精细挖潜。 相似文献
19.
分流平原相复合砂体单一河道识别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针对杏南地区三角洲分流平原相复合砂体的成因模式,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垂向上从识别沉积间断面入手确定出单期次的沉积单元,在平面上根据废弃河道、砂体层位差异、测井曲线形态、韵律特征变化及砂体在横向上的厚度变化趋势等确定出单一河道边界,从而识别出复合砂体内的单一河道,提高了对复合砂体的认识程度,在油田开发应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