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几何时,在农村“浇地难”的一片呼声中,省抗旱服务系统推出了“群众浇地有困难,请找抗旱服务站”的口号,这一口号回旋在广褒的燕赵大地,从田野走向村庄,从耳畔走向人们的心里。这不仅仅是顺口宣传自己的广告词,而且是我省抗旱服务系统对广大农民的郑重承诺。 我省5317万农村人口,耕耘在9800多万亩土地上。虽然农村的经济发展了,但绝大多数老百姓还要种地,想多打粮食。要多打粮食,除了土、肥、种子  相似文献   

2.
西安古代是个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八水绕长安”便是生动写照。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几千年来兴修水利,发展灌溉,推动了西安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使西安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曾几何时,沧海桑田,西安却因“水荒”而成为全国缺水名城。西安人  相似文献   

3.
曾几何时,在人们眼里水利总是和农业紧密相连,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发挥着防汛防旱的减灾效益。然而今天她却揭开蒙在头上的神秘面纱,走进了旅游的行列。 江苏省溧阳市沙河水库利用山青、水绿、茶香、鱼鲜、空气清新,以及美名远扬的“砂锅鱼头”的优势,成功开发了天目湖度假区,把水利资源转化成旅游特色,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1992年以前,沙河水库也和她的兄弟姐妹一样,单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党中央决定抓紧处理和解决“法轮功”问题后,立即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曾几何时,李洪志及其“法轮大法”招摇惑众,甚嚣尘上,如今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的反动本质昭然若揭,光环即逝的李洪志身败名裂,等待他的将是人民正义的审判。 “法轮大法”是同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是同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根本对立的,是同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根本对立的。正当我国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  相似文献   

5.
语盖高楼大厦时人们把基础看得非常非常重要。这是因为 ,没有坚实牢固基础的高楼大厦是不结实、不稳定的。实践告诉人们 ,把基础做在基石的高楼大厦最可靠。河北省水利工程局这些年的工作有声有色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是他们正确处理了“基础”与“基石”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榛柴岗、艾蒿塘,不上粪也打粮",这是人们对昔日丰腴富庶的拜泉大地的形象描绘。然而,曾几何时,伴随着盲目的毁林毁草开荒,地表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掠夺式开发已使昔日的富庶风光不再,产粮大县的雄风已荡然无存。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05平方公里,森林覆被率下降到3.7%,黑土层厚  相似文献   

7.
信息社会在悄然到来。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日常生活的变化已经非常巨大。曾几何时我写文章.原来要在有格子的稿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俗称“爬格子”。如今用电脑写字不再艰辛,“文章信口雌黄易”、轻松愉快打出来。写成了也不用邮寄,通过电子信函,立即就发到编辑部去了。  相似文献   

8.
“榛柴岗、艾蒿塘,不上粪也打粮”,这是人们对昔日丰腴富庶的拜泉大地的形象描绘。然而,曾几何时,伴随着盲目的毁林毁草开荒,地表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掠夺式开发已使昔日的富庶风光不再,产粮大县的雄风已荡然无存。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05平方公里,森林覆被率下降到3.7%,黑土层厚度由垦初的1米下降到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8%下降到3%,年风蚀表土厚度达4毫米,干旱、风沙、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粮食亩产不足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明的初始阶段,黄河曾以“河”而名:这种命名本身就揭示了黄河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几千年来,雄健奔腾的黄河正是灿烂绵延的中华文明的标志。然而,曾几何时,黄河开始悄声呜咽、时断时续。如今,生态环保成为时代的强音,从文化研究角度,人类开始将人间伦理延伸向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于是河流伦理也成为人类的反思。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从人类文明看河流,从中华文明看黄河,视野宏阔,议论入微,不唯道人所未道,实在是启人心灵,引人沉思。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未在祖国的大地吹起之前,我省水利部门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吃的是“大锅饭”,喝的是“大锅水”。这是因为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着:“水是老天爷给的”,“水利是社会公益事业,一切费用都应由国家承担”;“水利部门只能讲社会效益,不能讲经济效益”等等,这些显然不符合经济规律,是陈旧观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明的初始阶段,黄河曾以“河”而名;这种命名本身就揭示了黄河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几千年来,雄健奔腾的黄河正是灿烂绵延的中华文明的标志,然而,曾几何时、黄河开始悄声鸣咽、时断时续。如今,生态环保成为时代的强者,从文化研究角度,人类开始将人间伦理延伸向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于是河流伦理也成为人类的反思,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从人类文明看河流,从中华文明看黄河、视野宏阔,议论入微,不唯道人所未道,实在是启人心灵,引人沉思。  相似文献   

12.
姜明  庞磊 《中华建设》2007,(8):65-66
“虚拟现实”,人们很容易就字面上的解释把它理解为“模拟现实”。事实上,这种技术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现状进行模拟,更重要的是对还不存在的、想象的空间进行“表达”、“模拟”,或者是对历史的空间进行“再现”、“重塑”。  相似文献   

13.
曾几何时,人们对几经调整的电价议论纷纷。如今,人们又聚焦在和“电”一样的特殊商品──“水”上, “水价”成了一个时尚而热门的话题。 日益短缺的水,行将普遍上调的水价,人们会持什么态度,应持什么态度呢? 水价,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节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前不久,水利部汪恕诚部长又提出了“水权、水价、水市场”的理论,其核心还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只有优化配置水资源,才能提高用水效率,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何谓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宏观上讲要优化用水结构,促使水资源从低效益的用途向高效益的用途转移;从微观上讲,用水户要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实现高效用水。怎样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价格杠杆。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最灵敏的市场信号、最重要的调节手段,水价,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灵魂。 然而,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并没有充分体现水资源的价值,水被当作社会福利而无偿或低价使用,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市场化指数接近80%,绝大部分资源分配已经基于市场机制,依靠价格来调...  相似文献   

14.
秦淮河感怀     
孙峰 《江苏水利》2008,(5):F0003-F0003
秦淮河,美丽、流动、繁华的河,哺育着我们的血肉,滋养着我们的魂灵。水月秦淮,秦淮水月,“人水合一”的亲水情结,催生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曾几何时,秦淮河水惨遭蹂躏。熏鼻的臭水,满目的垃圾,就连两岸的垂柳,也绿色不在。百姓在抱怨,政府在焦虑,人大议题聚集着同一个声音:“还  相似文献   

15.
花谢花开,春去秋来,片片遐思从头顶飞过,去那烟雨醉倒的江南,越过那秦岭淮河,到达了目的地,那迷人的水乡一长江流域。于是就将这飞翔的掠影留在了那片怀恋的热土,于是曾几何时便有了“金陵玉殿迎啼绕”的灿烂,便有了“千里莺啼绿映红”的娇美。  相似文献   

16.
渤海告急     
杨绍初 《水利天地》2004,(11):45-45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面积77000平方公里。它对炎黄子孙的生生息息做出了无私的奉献。然而,曾几何时,它却遭到了无情的虐待,渤海的命运令人担忧。海洋检测专家已经发出了紧急警告:渤海的环境污染已到了临界点,如此继续恶化,后果不堪设想,10年后将会变成“死海”。届时,治理恢复期将长达200年之  相似文献   

17.
常读登载水利问题的一些报刊、文件,不时见有用“征收”而不用“计收”水费的字样。“征”“计”虽一字之差,其内涵是不一样的。1965年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制定的《水利工程水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中用的是“征收”一词。那时人们尚未认识供水带有商品经济的属性,更未提出市场经济是我国发展的目标。那个时代,文件中出现“征收水费”的提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80年代一些报刊文件中沿用这一提法也是不奇怪的。  相似文献   

18.
“遵纪守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说到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然而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往往把这4个宇界定在不偷、不抢、不杀人、不放火等显而易见的范围内,换句话说,只要不违反刑法所规定的条文,就是“遵纪守法”了。 然而对于我国目前所颁布的百余部法律而言,知法、守法远没有那么简单,更何况“法”还远不止这些。 这里有必要明确一下什么是 “法” “法”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  相似文献   

19.
伯乐相马的故事可说是妇孺皆知,人们对伯乐的相马技术十分敬佩。然而,伯乐相马却不负责用马,这一状况却又令人感到遗憾。如今,在我们的人才问题上就存在类似情况,现在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也常有”,就是没有能够真正将“千里马”用起来。  相似文献   

20.
“喜新厌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消费心态,居室装饰也是如此。居室一次性装饰得再漂亮,时间一久,新鲜感就会丧失殆尽。但只要在不影响居室装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