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苯酚、甲醛(或酚醛树脂)与胺类化合物(如正丙胺、二乙基乙醇胺、三乙胺等)反应,得到胺基改性的带阳离子性的酚醛树脂(PFR);该阳离子性的酚醛树脂与聚氧化乙烯(PEO)共用组成新型的助留体系,能显著提高纸料中细小组分的留着率,增强聚氧化乙烯的助留效果。  相似文献   

2.
酚醛树脂的改性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苯酚、甲醛 (或酚醛树脂 )与胺类化合物 (如正丙胺、二乙基乙醇胺、三乙胺等 )反应 ,得到胺基改性的带阳离子性的酚醛树脂 (PFR) ;该阳离子性的酚醛树脂与聚氧化乙烯 (PEO)共用组成新型的助留体系 ,能显著提高纸料中细小组分的留着率 ,增强聚氧化乙烯的助留效果  相似文献   

3.
聚氧化乙烯/改性酚醛树脂双元助留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胺类化合物(如正丙胺、三乙胺、二乙基乙醇胺等)与苯酚和甲醛反应,得到胺基改性的带阳离子性的酚醛树脂(PFR);该阳离子性的酚醛树脂与聚氧化乙烯(PEO)共用组成新型的助留体系,能显著提高纸料中细小组分的留着率,增强聚氧化乙烯的助留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酚醛树脂在废纸浆中的吸附性能,并与其他浆料的吸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说明了纤维组分和体系的pH值对酚醛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深入探索了聚氧化乙烯/酚醛树脂双组分助留体系的留着机理,提出了一种新的助留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5.
新型助留剂及其应用(续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治宪  林跃梅 《中华纸业》2000,21(10):43-45
4 聚氧化乙烯助留系统4.1 聚氧化乙烯助留系统的作用原理特殊的聚氧化乙烯(P E O)与特殊的酚醛树脂(PHR)相组合形成的双元助留系统可使细小纤维和填料高效留着而且对纸页匀度影响小由于这两种药品都是非离子型所以其絮凝机理不是电中和的凝结现象也不是通过离子结合产生的凝聚作用而是PEO 分子的醚键中的氧原子和PHR 分子中的羟基产生氢键缔合形成网络状的结构将纸料中的细小纤维和填料凝聚在一起(如图3 图4 所示)使其留着率大大提高4.2 PEO 助留系统的特点及施加方法PEO 助留系统在中性和酸性抄造条件下都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可根据使…  相似文献   

6.
以废纸浆为主要原料,研究了聚氧化乙烯和酚醛树脂的用量,添加次序以及聚氧化乙烯的分子量对助留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其留着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PEO/改性酚醛树脂在新闻纸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聚氧化乙烯(PEO)和改性酚醛树脂所组成的双元助留助滤系统在新闻纸中应用工艺。研究表明,体系pH值为5.0左右时,聚氧化乙烯(PEO)用量0.06%—0.08%,改性酚醛树脂用量为1.0%时,助留助滤效果最好,并且对纸张裂断长的提高有一定好处。  相似文献   

8.
有机硅-酚醛树脂共聚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酚醛树脂与有机硅化合物的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有机硅改性酚醛树脂,并将其与聚氧化乙烯(PEO)组成双元助留体系,应用于废纸脱墨浆的助留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双元体系能显著提高细小组分的一次留着率,而影响助留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助剂的用量、有机硅改性酚醛树脂与PEO的比率、剪切力等。  相似文献   

9.
多胺改性酚醛树脂/聚氧化乙烯助留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中建  邱化玉 《中国造纸》2004,23(12):67-68
利用二乙烯三胺在一定条件下对酚醛树脂进行改性,得到了一系列阳离子型酚醛树脂多胺改性物(CPFR).将其与聚氧化乙烯组成新型双元助留体系应用于废纸浆抄纸工艺.结果表明,该体系能显著提高细小组分的留着率.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二甲胺和异丙胺在适宜的条件下对酚醛树脂进行改性,得到了胺改性酚醛树脂.将其与聚氧化乙烯(PEO)组成新型的双元助留体系,应用于热磨机械浆(TMP)抄纸工艺中,取得了很好的助留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站  韩卿 《纸和造纸》2008,27(2):38-42
通过苯酚、甲醛与二乙烯三胺反应,得到阴离子性的酚醛树脂,并将改性的酚醛树脂作为造纸增强剂应用在抄纸过程。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改性酚醛树脂时增强效果不显著;改性酚醛树脂和阳离子淀粉共同使用能有效提高纸张的抗张指数和环压指数。通过对改性酚醛树脂和阳离子淀粉用量的优化得到最佳使用条件,即改性酚醛树脂和阳离子淀粉用量分别为0.3%和0.7%,纸张的抗张指数和环压指数分别增加了35.28%和26.50%。由改性酚醛树脂增强机理的试验结果表明,改性酚醛树脂能使浆料在加入阳离子淀粉的情况下分散更均匀;改性酚醛树脂和阳离子淀粉能有效提高纤维之间的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步法制备改性酚醛树脂。首先,利用环氧酚醛树脂F-48与二甲胺反应,得到叔胺化酚醛树脂,叔胺化树脂被双氧水氧化后得到最终目标产物。该新型树脂易溶于水。然而,当加热到160℃时这种树脂就会变得不溶于水。通过DSC和TGA测试氧化叔胺树脂的热性能。实验制备了一种含有该树脂和红外染料的热敏膜,具有激光诱导成像功能。结果表明,这种氧化叔胺树脂可用于研发免化学处理热敏CTP版材。  相似文献   

13.
活性稀释剂含量对VARTM树脂工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伟  张国利 《纺织学报》2007,28(5):32-34
为降低E51环氧树脂体系的反应活性和黏度,采用在E51环氧树脂中添加适量活性稀释剂以及在低分子量聚酰胺固化剂中混入适量改性胺固化剂的方法,配制了基于双酚A型E51环氧树脂为基体的VARTM工艺用环氧树脂体系,同时对不同活性含量的VARTM树脂的工艺性能及浇铸体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减少低分子量聚酰胺固化剂的用量及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改性胺固化剂的用量可有效降低树脂体系的低温反应活性,活性稀释剂含量的多少不仅影响树脂体系黏度高低,而且影响到其浇铸体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PSL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and UV-microscopy. In the SEM it was found that resin penetrates predominantly through cut open tracheids and rays. Bordered pits block the flow of resin from cell to cell whereas simple pits are only a minor obstacle. UV-absorbance spectra of cells from the glue line area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phenol-formaldehyde resin in the wood cell wall. Compared to the pattern of absorbance of pure cell wall substance, spectra of cells embedded in the glu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ich were attributed to the penetration of phenol-formaldehyde resin during the process of gluing.  相似文献   

15.
Phenolic resins, phenol-formaldehyde polymers previously thought to be nonbiodegradable, are produced at an annual rate of 2.2 million metric t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many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Three independent lines of evidence established their biodegradability with the white-rot fungus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Chromatic transformation of growth medium (yellow to pink) indicated initial biodegradation of the resin 3 days after inoculation. A degradation product, 13C-labeled phenol, was detect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revealed physical evidence of degradation. This is the first demonstrated biodegradation of these phenol-formaldehyde polymers and stands as a platform for investigation into bioremediation and biorecycling of phenolic res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