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提高硅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主要在于提要开路电压V_(oc)和短路电流密度J_(DC),减薄基底的厚度和光陷井技术是获得极限转换效率——29%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硅高效太阳电池的效率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世俊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4,14(4):347-351
提高硅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主要在于提高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密度J(sc)。采用减薄硅片衬底厚度和光陷阱技术可望使转换效率达到29%。 相似文献
5.
6.
7.
Cd1-xZnxTe是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其禁带宽度随x值的变化在1.45eV~2.26eV间连续可调.将具有渐变带隙结构的材料作为太阳电池的光吸收层,可以在近背表面的薄层内产生一个准电场.该电场不仅能将俄歇复合发生的位置有效局域化,而且还可降低由表面复合引起的载流子损耗,增强光生载流子的收集效率,进而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用渐变带隙Cd1-xZnxTe多晶薄膜替代了传统CdTe薄膜太阳电池中的均匀相CdTe光吸收层,并用AMPS软件模拟分析了渐变带隙Cd1-xZnxTe太阳电池的光电响应特性.经计算,该电池在理想情况下(无界面态、有背面场,正背面反射率分别为0和1)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41%. 相似文献
8.
利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了InGaN/GaN多量子阱外延结构,高分辨率X射线衍射测量结果显示,量子阱结构界面清晰,周期重复性很好,InGaN阱层的In组分约为0.2。利用该外延结构制备的InGaN/GaN多量子阱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为2.16V,转换效率达到了0.64%。器件的I-V测量结果显示,在光照条件下,曲线的正向区域存在一明显的"拐点"。随着聚光度的减小,I-V曲线的"拐点"逐渐向高电压区域移动,同时器件的开路电压也随之急剧下降。通过与理论计算对比,发现器件开路电压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理论计算值。进一步分析表明,InGaN量子阱的极化效应不仅是I-V曲线产生拐点以及器件开路电压下降过快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氮化物太阳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采用综合考虑温度、电场强度、载流子浓度的普遍迁移率模型,利用实际太阳能光谱和非富勒烯材料的吸收系数来计算载流子的产生,结合漂移扩散方程、电流连续性方程等对高效率有机太阳电池进行理论建模。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器件的电流-电压曲线、开路电压-光照强度曲线和短路电流-光照强度曲线。结果发现,利用该模型计算的电流-电压曲线与实验数据符合很好,其他两种曲线也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此外,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能量无序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材料的能量无序度可以提高有机太阳电池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IEEE》2009,30(7):724-726
16.
在工业产线上制备了PERC结构的多晶硅太阳电池,并研究了在电池背表面引入PERC背钝化结构对其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RC背钝化结构能够提升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光电转换效率超过了20%。结合光学仿真及分析电池的关键光电参数知,其光电转换性能改善的原因可归结为PERC背钝化结构降低了长波太阳光子在背铝电极的寄生吸収损失和光生载流子的背表面复合损失。PERC背钝化结构能够提升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并且其制备工艺与传统产线兼容,是一种优选的产业电池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