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刚玉砂轮在普通平面磨床上对35CrMo钢进行磨削硬化,研究其硬化层组织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磨削淬火工艺可获得700HV以上的高硬度淬硬层,最大淬硬层深达1.8 mm;磨削淬火加热速度极快,细化了奥氏体晶粒,淬火马氏体组织非常细小,得到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整合组织。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4Cr5MoVlSi钢经连续CO_2激光束辐照后的显微组织特征、显微硬度变化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该钢经激光辐照后形成三层不同的组织:熔凝层、淬火层和基体。熔凝层为精细的树枝晶,成分均匀,消除了夹杂物,其组织为马氏体;淬火层为细小的隐针马氏体和碳化物组成。熔凝组织具有高的硬度和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设计和冶炼了一种低碳低合金轧后直接淬火装甲钢,采用控轧和轧后直接淬火工艺生产钢板。对微观组织和抗弹性能进行了分析,并与GY4和GY5装甲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轧后直接淬火钢的变形奥氏体扁平形态保留至淬火组织中,转变后的板条马氏体细小;DQ钢的背面强度极限与中碳GY4和OY5钢相当。用DQ钢取代中碳装甲钢,将大幅度提高焊接性能并节约合金元素。  相似文献   

4.
在精密卧式磨床M7132A上,利用磨削加工产生的大量磨削热对磨削加工表面进行淬火处理。采用砂轮作为磨削淬火的加工工具,研究不同粒度的刚玉砂轮对42CrMo钢进行磨削淬火试验及强化层的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砂轮粒度的减小,距加工表面的强化层组织越细小;强化层的显微硬度分布曲线基本相同,但是距强化层至加工表面0.25mm时,随着砂轮粒度的减小,强化层显微硬度增大,磨削强化层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用ER4043焊丝和ER5356焊丝对6061-T6薄板铝合金双脉冲MIG焊缝组织与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ER5356焊丝焊接时,6061-T6铝合金接头的屈服、抗拉强度及断后伸长率均高于以ER4043焊丝作为填充的焊接接头,前者的焊接系数为0.72,而后者仅为0.65;两者焊接接头的显微硬度均以焊缝为中心近似对称分布,最低值出现在接头热影响区中的淬火区,ER5356焊丝焊接时接头的硬度较ER4043焊丝高;以ER5356焊丝作为填充时,6061-T6铝合金的焊缝为细小的铸态组织,枝晶相对较细,而用ER4043焊丝焊接时,焊缝为粗大的铸态组织,且枝晶较发达,两者熔合区的近缝侧为柱状晶,靠近热影响区一侧为细小的等轴晶组织。与原始母材相比,热影响区的晶粒产生一定程度的粗化。两者淬火区的晶粒内虽然都产生少量的二次相,但以ER5356焊丝作为填充时淬火区中的二次相较细小,且呈弥散分布。  相似文献   

6.
27SiMnA钢进行亚温等温淬火得到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占50%)复相组织,这种组织具有理想的强韧性配合。亚温等温复相组织中的贝氏体类似低温上贝氏体(B_Ⅱ)。马氏体晶体外貌除了有条状外,还有枣核状。被强化的未溶铁素体呈不连续块状分布。马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晶体细小、马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中碳化物弥散分布以及少量薄膜状形式分布的残余奥氏体是亚温等温淬火复相组织(B+M+F)强韧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 一、前言 亚温淬火利用韧性相铁素体的存在而获得复合细化组织从而发挥其强韧性的威力。对结构钢进行高温亚温淬火(加热温度接近于Ac_3)可以获得在马氏体基体上保留少量弥散分布的细小铁素体组织,从而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提高钢在室温和低温下的冲击韧性,因而扩大材料的使用范围;2.降低钢的冷脆转折温度,与常规淬火相比,使材料可在更低的温度下处于韧性状态,3.抑制钢的可逆回火脆性,因而可降低调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Cr12型冷作模具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r12钢经形变热处理-变温淬火-回火(3~#工艺)处理后,显微组织中碳化物细小、弥散。分布均匀,接近颗粒状;在强硬马氏体基体上分布少量的下贝氏体和细小、分散的适量残留奥氏体,其强韧性配合最佳。该工艺用于Cr12钢制造小冲片冲裁模,使用寿命提高8~10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低溫加热短时保温,而后等温淬火的方法,对冷作模具用CrWMn钢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当该钢获得低碳板条马氏体和细小片状马氏体混合组织时,模具的硬度基本不降低,但脆性降低,韧性提高,可大幅度提高模具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前 言 为了维持高的硬度和强度并兼有足够的韧性,高碳工具钢和合金工具钢通常进行低温范围的等温淬火,使在钢的基体组织中形成一定数量的下贝氏体组织。用金相显微镜很难区别下贝氏体组织和经低温回火后的马氏体组织,尤其是在这两种组织都十分细小的情况下。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上述两种组织时,能清楚地分清它们各自的特征。为  相似文献   

11.
对新型高密度高强度合金钢进行700~1 100℃不同温度淬火+400℃回火处理,进行硬度、准静态拉伸测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研究了淬火温度对合金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最佳淬火温度为800℃,后经400℃回火后可获得较好的强韧性匹配,此时抗拉强度为1 907 MPa,屈服强度为1 755 MPa,伸长率达8%。经热处理,试验钢基体析出细小弥散分布的μ相,随淬火温度提高,弥散分布的析出相数量减少,对试验钢产生的沉淀强化作用降低,强度因此降低。  相似文献   

12.
1.41%C超高碳钢淬火高温回火球化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淬火+高温回火热处理对碳的质量分数为1.41%超高碳钢进行球化处理,研究碳化物超细化的机理,确定最佳的球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850~1100℃范围内淬火时,随着温度的上升,碳化物不断溶入奥氏体,使粗大碳化物颗粒变小,回火后不仅从针状马氏体中析出均匀细小的碳化物,同时在残余奥氏体中也析出大量均匀细小的碳化物,碳化物数量增加。钢中含有抑制碳化物长大的Al和Cr元素,在550~750℃高温回火时,温度越高球化效果越好,即使在1100℃淬火+750℃回火后碳化物颗粒尺寸仍然保持在0.1~0.3μm。  相似文献   

13.
超硬铝LC4合金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LC4合金的淬火过烧显微组织的起始温度、最佳淬火温度、时效温度;探讨了不同淬火温度下显微组织的变化与办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最佳淬火、时效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4.
利用正交试验一次淬火、二次淬火和低温回火处理对20CrMnTi渗碳钢组织和扭转强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淬火能明显细化和强化组织,获得扭转强度最大的最佳工艺为二次860℃淬火,220℃×4 h回火;二次淬火对20CrMnTi钢的扭转强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正交试验一次淬火、二次淬火和低温回火处理对20CrMnTi渗碳钢组织和扭转强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淬火能明显细化和强化组织,获得扭转强度最大的最佳工艺为二次860℃淬火,220℃×4 h回火;二次淬火对20CrMnTi钢的扭转强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 前言 众所周知,马氏体是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通常对钢进行淬火是为了得到马氏体组织。中、高碳钢淬火后,得到中、高碳马氏体,低碳钢通过强烈淬火后得到的组织称为低碳马氏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10Ti钢不同原始组织冷拔变形对织构形成及发展的影响。表明:对经过50%冷拔变形的试样,进行1150℃淬火和1150℃预淬+750℃亚温淬火,不产生相变织构;进行750℃亚温淬火,产生再结晶织构。淬火马氏体和层片状双层组织,冷拔后产生〈110〉丝织构。与双相组织相比,单相组织和变形协调性较好,织构发展和完善程度高;层片状双相组织比岛状双相组织织构发展的完善,表明其变形协调性优于后者;岛状双相组织冷拔后,织构没有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改变一系列热处理参数,并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层片型双相组织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观察,发现改变预先淬火温度和亚温淬火温度,对层片型双相组织的形成和组织形态起着重要作用。欲获得典型的层片状发达的双相组织,存在最佳的预先淬火温度和亚温淬火温度,亚温加热时间对组织形态也有一定影响,提出了获得典型层片型双相组织的必要条件并探讨了在相同条件下岛型和层片型双相组织中马氏体体积分量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亚温淬火是应用马氏体十铁素体复合组织的一种强韧化工艺。目前在亚温淬火工艺发展完善的同时,又逐渐派生出其它亚温处理工艺。亚温等温淬火以强韧性较好的下贝氏体(或下贝氏体+马氏体)为基体组织,且具有残存铁素体及晶粒细化等有益因素,将有可能获得更加优异的强韧化效果。本试验对40Cr钢进行亚温等温淬火处理,分析组织和性能变化,以便了解亚温等温淬火的相变规律和强韧化效果,探讨该工艺的强韧化机理及其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提高淬火低碳钢强度、韧性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 板条状马氏体是淬火钢中的重要组织形态。低碳钢淬火获得板条状马氏体组织,可以得到高强度、高韧性和高的耐磨性能。因此,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对板条状马氏体的组织形态、机械性能和回火转变进行过大量研究与此同时淬火低碳钢件也在许多机器和结构上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