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步碳化法生产优质粗颗粒WC粉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两步碳化法制备粗颗粒WC粉末,两步碳化法减少W粉碳化过程中的炸裂。实验表明,用两步碳化法制备的WC粉末粒度均匀性好。另外,还有化合碳高,游离碳低,为单一相,有害杂质含量少,晶内亚晶尺寸均匀,显微缺陷少等特性。  相似文献   

2.
流化床还原碳化法制备超细WC-Co复合粉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制备超细WC-Co复合粉末的新工艺─—流化床还原碳化法。XRD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粉末由WC和Co两相组成。X-射线小角衍射测定粉末的平均颗粒度为0.12μm。将该粉末压制成形的样品在1280℃真空烧结1h获得99.7%理论密度的试块。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以锌泥为原料,采用碳化法制备纳米级氧化锌的新工艺,重点考察了锌泥乳化、碱锌合成、干燥煅烧工艺过程,结果表明:锌浆固液比为1∶4,反应温度在80℃,反应压力在0.8 MPa,搅拌速度1 000 r/m,碳化时间90 min,煅烧温度400℃,煅烧时间120 min,得到的纳米级氧化锌产品粒径小于50 nm,比表面积在50 m2/g以上。  相似文献   

4.
纳米钨粉的微波碳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细晶硬质合金具有优异的性能,而纳米级碳化钨是其制备的直接原料.采用酚醛树脂作为供碳源,研究了微波加热对纳米钨粉碳化过程的作用.研究发现,在微波碳化时只依靠钨粉自身发热不能完成碳化过程,而采用加入微波吸收物质的混合加热方式能提供足够的热量得到完全的碳化钨相;微波碳化时间很短,能有效防止碳化钨的过分长大.平均粒度50 nm的钨粉经过微波加热碳化得到平均粒度为84 nm的碳化钨粉末.  相似文献   

5.
以纳米Cr_2O_3和乙炔黑为原料,经高温还原碳化制备超细Cr_3C_2粉末,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配碳量对Cr_3C_2粉末的粒度与游离碳含量的影响。通过热力学计算,只有当温度高于1 350 K时还原碳化反应才有可能进行,采用纳米Cr_2O_3可显著降低反应温度,在1 573 K下焙烧6 h碳化率即达到98.20%;Cr_3C_2粉末的游离碳含量随配碳量增加而显著提高,配碳量(质量分数)为理论配碳量的1.05倍时制得游离碳含量为0.23%、氧含量为0.91%(均为质量分数)、平均粒度为1μm的Cr_3C_2粉末,该粉末达到硬质合金及热喷涂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新型直接碳化法制备超细WC粉及其烧结体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直接碳化法制备超细WC粉进行了研究,以三氧化钨和炭黑为原料,制备方法为:首先湿磨包含炭黑与三氧化钨的混合物,其中碳源数量大于热力学反应温度下制备WC所需的化学计量;湿磨好的浆料经干燥后,在非还原气氛N2中,于1000~1100℃直接碳化得到包含完全渗碳的碳化钨和过量碳的中间产物;之后调节其碳含量至(6.13 ±0.05)%.对最终所得碳化钨粉进行粒度及碳、氧含量分析,并以其为原料,按YG6配钴,添加晶粒长大抑制剂,用真空烧结法制备出了显微结构均匀、矫顽磁力≥39.2kA/m、平均晶粒度为0.4μm左右的超细硬质合金.  相似文献   

7.
纳米WC/Co硬质合金粉末烧结早期的晶粒长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了纳米晶粒WC/Co硬质合金烧结早期的晶粒长大问题,利用X射线衍射、TEM等技术对烧结过程中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烧结早期的晶粒长大机制。实验结果表明:WC晶粒长大在加热过程已经发生;晶粒开始长大温度为1000℃,在1100℃部分晶粒长大到100nm;在1200℃,有更显著的晶粒长大发生,有些尺寸达到400nm。烧结过程中WC晶粒形状变得规则化。烧结早期WC晶粒长大是在晶粒旋转合并机制与局部液相烧结机制共同作用下完成。  相似文献   

8.
对高品质超细WC粉末制备过程APT煅烧、氧化钨还原、W粉碳化工序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APT原料的质量与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的控制是超细WC粉末制备的关键.单一性质的APT有利于控制煅烧产物的质量,优化煅烧工艺参数可避免"夹生"硬颗粒;氧化钨还原过程难以控制反应条件一致,多相反应同时发生时控制WO2的生成和还原及W...  相似文献   

9.
纳米WC-Co复合粉末的制备工艺及其烧结特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综述了纳米WC-Co复合粉末制备工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纳米WC-Co硬质合金复合粉末的烧结特性,并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黄新  孙亚丽  刘清才  颜杰  金永中 《中国钨业》2005,20(6):27-30,40
通过对不同氧化钨前驱氧化物的采用,研究两步碳化法对WC粉末微观结构的影响,在国内首次探讨WC粉末中生长孪晶的形成机制及其结构特点,阐述生长孪晶对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微波烧结制备WC-12Co硬质合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88%WC+12%Co混合料粉为原料,采用微波烧结制备WC-12Co硬质合金,研究烧结温度与保温时间对合金密度和硬度以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400~1475℃范围内,随烧结温度升高,WC晶粒长大不明显,合金密度和硬度增大。在1475℃的烧结温度下保温0min,烧结周期1.5~2h,烧结合金的相对密度达99.8%,硬度为87.5HRA,烧结样品显微组织结构均匀,但保温时间超过30min后由于晶粒异常长大以及钴相分布不均匀,导致合金的密度和硬度急剧下降。采用辅助加热材料和保温材料以及设计合理的样品摆放,可降低样品中不同部位的温度梯度,从而获得形状良好的合金样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碳化钨(WC)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以及催化应用的研究进展。在气、液、固3种纳米WC粉的制备方法中,液相法和气相法是主流。其中,喷雾干燥技术由于成本低,具有工业化应用的潜能;气相沉积法虽然成本较高、所需设备复杂,但因其工艺流程简单,特别是其产品纯度高、分散性好、粒径小且粒度分布窄,得到较深入的研究;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法具有高温连续流动和快速骤冷的特性,易于工业化开发,是较有前景的方法之一。WC催化剂具有"类Pt"的电催化活性,可成为贵重金属Pt的替代品,用于酸性燃料电池以及加氢和脱氢反应。  相似文献   

13.
在对酸洗污泥微波场中的升温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就酸洗污泥微波辐射深度脱水新工艺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酸洗污泥在微波场中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可以采用微波辐射对酸洗污泥进行深度脱水处理,且其微波辐射脱水过程可以用Page经验模型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4.
喷雾干燥-直接碳化法制备WC-Co复合粉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性能WC-Co的制备中,WC与Co均匀混合和C含量的严格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偏钨酸铵、乙酸钴、重铬酸铵和炭黑为原料,通过喷雾干燥和直接还原碳化法制备WC-Co复合粉末,然后在钼丝炉中通入氢气对前驱体进行还原碳化制备WC-Co复合粉末。对制备好的WC-Co进行总碳含量测定,用X射线衍射进行相分析。研究了喷雾法制备WC复合粉末形貌粒度及碳化温度、碳化时间、配碳量对WC-Co粉末总碳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C复合粉末为球形粉末,平均颗粒度为50μm;当碳化温度在950℃、碳化时间为3.5h、配碳量为9%时,所得WC-Co复合粉末中WC与Co达到均匀的分布,且其实际总碳含量达到理论总碳量5.79%。  相似文献   

15.
复合铁焦被认为是实现低碳高炉炼铁的革新技术之一。为了获得高质量的铁焦,需要采用适宜的炭化工艺条件。研究了炭化工艺参数对铁焦机械强度、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等冶金性能的影响,并对炭化后铁焦的金属化率、微观结构和碳微晶结构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炭化温度的升高可以提高铁焦的抗压强度和反应性。当温度为900~1 000℃时,铁焦的抗压强度和反应性较优。炭化时间的延长可以使铁焦的抗压强度提高,反应性降低。当炭化时间为3~4 h时,铁焦抗压强度和反应性较优。升温速度越快,铁焦的机械强度越低。适宜的升温速度为:Ⅰ段(室温至550℃)小于7℃/min,Ⅱ段(550℃至1 000℃)小于5℃/min。为防止铁焦冶金性能因碳气化溶损反应而劣化,在CO和CO2混合炭化气氛中,CO2与CO体积比(V(CO2)/V(CO))应控制在0.11以下。在优化的炭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铁焦抗压强度大于3 500 N,反应性大于60%,反应后强度在16%左右。  相似文献   

16.
以废弃花生壳为原材料,经微波微炭化制备成硬质的花生壳纤维炭,表述了原材料随着温度在150~350℃的逐步升高,由淡黄色先变成黑色又进一步变成灰白色试验现象,研究了花生壳的质量损失规律及炭化产率,测试了约3 cm2长方表面积的纤维炭拉力由2.63 kg减小为0。静态吸附仪和SEM电镜测试表明,250℃微波炉烧制的花生壳纤维炭表面积相对较小,孔径和孔体积较大。采用该硬质的花生壳纤维炭为吸附催化载体,再利用流化床处理含氰废水。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流速在150 mL/min时对氰化物处理效果最好;当流化床循环时间为150 min时微炭化温度为250℃的花生壳纤维炭对氰化物去除率最高;使用10%磷酸活化后的花生壳纤维炭处理含氰废水效果较好,去除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以纤维素为原料,通过在氮气氛下炭化和水蒸气活化得到纤维素基炭。采用热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低温N2吸附测试手段研究了纤维素的炭化和活化过程以及过程中炭微晶结构和比表面积的变化。纤维素分子结构中的C-OH、C-O-C、C-H等基团在280~380℃之间大量分解,380℃后少量裂解产生的小分子碎片或基团持续分解,同时碳元素发生结构重排,形成石墨微晶。炭化温度是影响纤维素基活性炭微晶结构及孔结构的关键因素,随炭化温度的升高,石墨微晶尺寸变大,孔结构得到发育,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则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当炭化温度为600℃时所得活性炭比表面积最大;炭化时间对炭微晶结构及比表面积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先是炭结构中的非微晶碳被氧化,比表面积及总孔容积变大,然后微晶碳被氧化,微晶结构被破坏,炭中部分微孔变成中孔或大孔,导致比表面积及总孔容积变小,当微晶间的非微晶碳被充分氧化而又不破坏原微晶结构时得到的炭孔隙最丰富。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方法制备超细WC-Co混合料工艺过程复杂,制备的粉末成分及粒度分布不均匀,晶粒较粗,生产成本高.本研究采用连续还原碳化法,以偏钨酸铵、醋酸钴、热解碳源等为原料,在喷雾干燥、连续还原碳化系统中进行实验,对短流程制备工艺进行了探讨.通过喷雾结晶、低温还原碳化制备出纳米级WC-Co复合粉.研究结果表明:在900℃温度下,碳化反应完全,制得的WC-Co复合粉晶粒度小于100 nm.连续还原碳化法制备粉末的工艺流程短,易于实现产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