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01—2005年黄河通信工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银全 《人民黄河》2001,23(6):37-38
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黄河防洪,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各项治黄工作中,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促进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转为,是黄河通信工程建设的工作目标,通信网络是推进信息化的基础,在信息网络化中发挥着主导和骨干作用,“九五”期间黄河通信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黄河通信工程建设需要解决数字微波通信干扩容改造,交换系统,水文报汛通信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民治黄以来,黄河治理开发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伟大成就,科学技术为黄河治理与开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回顾和总结以往科技工作的基础上,围绕黄河治理开发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2001-2005年科技工作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先进的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以信息以带动治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自创刊以来对治理黄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1979年复刊后,紧紧围绕全河治理防洪工作中心任务和发展经济的总目标,宣传国家有关治黄水利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报道治黄科技先进经验和最新技术成果,介绍国内外治河、防洪新技术、新理论、新工艺以及治黄科技动态。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园地,活跃了治黄学术研究气氛,提高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同时,为黄河水利事业科技现代化和振兴黄河水利经济提供了大量的科技信息,推动了科技治黄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治河信息的交流,充分发挥了其媒介、桥梁和…  相似文献   

4.
苏铁 《中国水利》2000,(2):53-53
人民治黄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建设,目前已形成近100亿元的治黄水利资产。与之相适应,治黄单位也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财务管理体制。 一、治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治黄机构经费严重不足,给治黄财务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 1998年,上级对黄委的机构经费拔款累计人年平均0.55万元(不含专项业务经费),而实际开支人年平均1.49万元。  相似文献   

5.
简要回顾总结了1999年治黄工作完成情况,着重审视和分析了黄河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了2000年治黄工作思路。面临的机遇是:社会各界关注黄河(中央关注、舆论关注、国内外关注),良好的投资机遇,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挑战是:黄河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与国家经济发展对治黄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黄委长期存在的基础工作薄弱,人才结构层次失稳,思想观念迟滞在新形势下表现得更加突出,黄河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相似文献   

6.
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是黄河防汛(凌)抗旱、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和调水调沙等重大治黄实践决策的重要依据。人民治黄70年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在水情报汛站网、水情传输方式、水情拍报内容及质量、水情气象信息接收和处理、水文气象预报内容和方法、预报系统开发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回顾了近10 a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并分析了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避免"数字黄河"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地理信息数据的重复采集和地理信息功能的重复开发,建设了黄河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内容包括地理信息标准、基础地理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基础地理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4部分。平台采用数据层、中间层和应用层三层结构搭建,集一体化数据编辑、多源数据集成、COM组件、Web-GIS、三维GIS、中间件等技术于一体,实现对黄河基础地理信息的存储管理、发布显示、三维仿真等操作。黄河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在治黄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提供了全面、可靠、标准的黄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供了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浏览、显示、查询、分析等功能;提供了标准的地理信息服务中间件等。  相似文献   

8.
滕阳  任齐  李胜阳  赵乐 《人民黄河》2003,25(8):9-10
“数字黄河”工程需求分析工作主要是针对治黄主要业务,这些业务包括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通过对业务组织管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应用系统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提出了有关信息采集、各业务应用系统、基础设施以及标准体系等建设需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黄河治理基础研究,2002年黄委启动了黄河治理年度咨询及跟踪研究工作,5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黄河治理规划和治黄实践,并加强了治黄基础研究工作、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治黄基础研究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工作的针对性、整体性、前瞻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手段较为单一,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专项研究的后续研究工作没有及时跟上.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对5年黄河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加强领导、联合攻关等.  相似文献   

10.
黄河水利史研究是治黄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可以在技术层面为治黄工作提供借鉴,又可以用生动的史例为治黄队伍的精神明建设服务。开展黄河水利史研究的有利条件是:①治黄领导层具有重视水利史研究的优良传统;②有一批熟悉黄河历史的老专家;③有相当的工作基础;④有丰富的史料积淀。黄河水利史研究的出路有:①成立黄河历史研究机构;②促成学与水利史研究的结合;③采用先进科技手段;④培养一批水利史研究人才;⑤加强黄河水利史基础理论研究:⑥开阔水利史研究人才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建设“数字黄河”工程是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数字黄河”工程的实施,将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使管理与决策能够建立在丰富、全面的信息基础上,增强对流域宏观把握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与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黄委的信息化工作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防汛减灾、水土保持、水量调度和工程建设与管理等部门都已在自己的业务工作中明确提出了对这些技术的迫切需求和应用设想。因此,建设“数字黄河”工程是实现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措施和必由之路,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12.
"数字黄河"工程规划项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庆平 《人民黄河》2003,25(8):1-2,6
"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项目实施中,通过调研,统一了对"数字黄河"工程的认识;在"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的建设原则下,开展了"数字黄河"工程需求分析;遵循"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编制原则,编制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该<规划>是一个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得到水利部批复的"数字流域"规划.规划成果包括"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报告以及数字防汛、数字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公共基础信息采集、计算机网络、数据中心以及信息资源调查与整合等11个专题规划报告.今后<规划>的实施,首先要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实施方案;二要加快基础平台建设,促进信息互联互通;三要应用牵引,推进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四要逐步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建设"模型黄河"数字化工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模型黄河”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室内GP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自动测控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实现“模型黄河”试验数据采集的自动化、传输的网络化、管理的集成化、试验过程管理的智能化、试验办公的电子化;“模型黄河”数字化工程建设构建的数字集成平台最终将实现与“原型黄河”、“数字黄河”的资源共享、联合互动、互为作用。“模型黄河”数字化工程的建设是必要和可行的,其总体框架包括三大功能部分,即基础设施、专业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5个逻辑层,即信息采集层、信息传输层、数据存储层、专业服务平台层和应用系统层。  相似文献   

14.
"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及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是应用IT、3S等现代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服务技术,构建黄委统一的基础平台,实现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以科学计算和数学模拟技术为核心,建设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管理和电子政务等六大应用系统;以人工智能技术和会商环境为支持,构建综合会商和宏观决策平台。“数字黄河”工程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功能众多、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时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求主导,共建共享;先进实用,开放扩展;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模型黄河"工程规划项目综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推进治黄现代化进程,黄河水利委员会党组提出了加大治黄科技含量,着力建设“原型黄河”、“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的科学治黄新理念。通过“模型黄河”工程建设,可以直观地再现“原型黄河”,从而利用实体模拟的方法对黄河的基本规律和治理方案加以研究,并可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提供物理参数。“模型黄河”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使“模型黄河”工程建设作到科学、合理,遵循“立足黄委、多方参与、专家咨询”的原则,编制了《“模型黄河”工程规划》。该规划是在广泛、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新世纪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重大需求编制完成的,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我国第一部由流域机构制定并得到水利部批复的系统的实体模型建设规划。“模型黄河”工程体系由实体模型系统、测控系统和试验基地等基础设施所组成;其中,模型系统是“模型黄河”工程体系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今后《“模型黄河”工程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建立信息资源成果共享制度,加强基础研究,加强计量认证体系和模型试验标准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黄河潼关—小浪底河段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黄河干流潼关—小浪底河段 1999年 1月中旬以来的严重污染状况 ,指出其主要污染因子为CODCr,污染物主要来自渭河、汾河、涑水河等支流及入黄排污口。造成这次污染的主要原因除黄河流量小等自然因素外 ,还有流域省 (区 )水污染治理不力、污染治理严重滞后等人为因素。针对目前黄河流域水污染状况及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立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黄河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体制 ,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质量实施保护性管理 ,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17.
对黄河水沙特性变化的主要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者按由水利部第二届“水沙变化研究基金”和“黄河防汛科技项目”资助的《黄河水沙特性变化综合分析》课题,是黄委水科院和水文局共同主持完成的。本项目主要从河流学和河床演变学出发,充分考虑防洪、防凌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弄清情况、分析规律为主线,在前人成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黄河下游现行的几种引黄灌溉模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科学总结,首次提出了以当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标准,将引黄灌溉模式概括为补源灌溉和非补源灌溉两大类,并对引黄补源灌溉的概念做了新的界定。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为今后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战略转变澄清了思想和理论上的障碍。明确提出黄河下游黄灌溉战略转变的方向是大力发展引黄补源灌溉,全面阐述了实行这种战略转变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程风险管理的角度,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至黄河南段工程)风险监控点进行了分析。同时从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角度,建议风险管理机构聘请专业的组织或单位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建立工程风险现场服务部,为风险管理者提供了一种风险管理机构设置模式和程序,提高风险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基于网格的"数字黄河"框架与平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基于网格的框架结构,提出建立基于开放式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的“数字黄河”信息网格系统,作为整个“数字黄河”工程应用层的基础,以实现各种资源的高度共享,信息的实时处理,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和编程开发环境。通过开展对网格技术的研究,实现“数字黄河”工程远期建设的应用需求,即海量信息的存储,管理与共享;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功能复用和分布式对象之间的互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