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简要说明了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并对基础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应用时面临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中国、美国和日本抗震规范中基础隔震的设计思想等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2.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过程 ,分析了各种抗震理论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过程、隔震原理以及隔震建筑工程试点与经济评价。隔震技术规范即将颁布 ,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3.
4.
5.
随着隔震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相应地出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思路有明显的不同,而基于实际工程案例的相关对比研究还比较少。以某实际工程为基本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基于两种规范设计以及传统抗震设计的结构的地震响应和经济性差别。研究结果表明对比传统抗震设计,隔震结构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抗规和隔标还是有所差别。相比于抗规,上部结构地震作用降低,造成层间剪力和倾覆力矩减小。但由于上部结构刚度降低程度大于地震作用降低程度,导致上部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时层间位移角增大。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最大层间位移角增大程度显著增加。在材料用量方面,基于隔规设计时钢筋用量增加;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钢筋用量增大程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7.
隔震技术在我国新建建筑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利用隔震技术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固也有一定的应用.在砖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中使用隔震技术,可以缩短工期,降低加固恢复费用.本文介绍了在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教学楼(Ⅲ段)的抗震加固中,采用隔震技术的设计内容与结果. 相似文献
8.
有关建筑隔震教材和论著认为,基底隔震通过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并增大结构阻尼,可以大幅减小上部结构由地震产生的剪力和加速度,但会增大结构的位移响应,并由此要求设计人员在这对矛盾中寻求平衡点。在地基简谐振动条件下,本文针对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体系的线性力学模型,分别介绍和建立了结构地震响应理论计算公式,并对结构自振特性、绝对位移和加速度以及相对位移的隔震传递率特性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建筑隔震论著混淆了结构绝对位移与相对位移(层间变形)的概念;与抗震技术相比,隔震建筑通过隔震层的大变形的同时实现上部结构绝对位移和加速度的大幅减小,而并非增大了结构的位移响应。本文对正确理解建筑基底隔震基本原理和概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一、基础隔震技术与普通抗震技术的区别
面对具有如此巨大破坏力的地震灾害,我们真的就束手无策、任其祸害吗?其实不然,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北京一名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在做客中央之声节目时曾指出:“我国现在的防震技术已经达到世界水平,只要采用最先进的防震设计,像5.12汶川这样的地震所产生的后果是完全可以减轻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多层砖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重点以及设计步骤,阐述了建筑平面布置合理性的判定方法,提出了抗震构造措施以及抗震计算方法,以达到抗震设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旧房的抗震加固一直是结构设计人员面临的一大课题,通过对旧住宅加层的阐述,分析了旧房加层的常见做法,并提出了一些抗震加固构造措施,以保证加层后新旧结构协调工作,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汶川地震造成的损失为出发点,分析了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的重要性,从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构造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就如何提高结构抗震性能作了探讨,以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16.
根据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相关规范,结合地震情况,从场地选择、结构高宽比、结构平面及竖向布置、结构体系布置及结构构件等方面对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期设计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建筑抗震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探索了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理念及方法,并提出了抗震措施,以达到改善建筑物抗震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论述了在现行抗震设计中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抗震设防设计中的一些措施,以期为以后的工程设计积累经验,进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9.
详细阐述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计算方法,并就一些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上述探讨,可为工程设计人员就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积累经验,从而完善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规范及砖混结构设计规范,对多层砖混结构如何提高抗震设防地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质量进行了总结与探讨,从而提高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