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建设》2006,(10):20-24
优秀的建筑应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我的建筑创作可以说是在追求一种“和谐建筑”。  相似文献   

2.
人水和谐是人类反思水资源过度利用、水生态破坏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选择。科技创新是不断提高人水和谐水平的动力支撑和科技术保障,它既以人水和谐为目标实施攻关战略,又有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应当自觉将人水和谐与科技创新统一于水利发展方式转变之中,为促进水利发展主要依靠水资源过度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水利管理创新转变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正有朋友问我什么是绿色建筑,是否为绿植和建筑联袂打造,我相信会有很多人曲解绿色建筑的含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1.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2.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3.与自  相似文献   

4.
“人水和谐”是我国政府为纪念今年的“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而确定的主题。我以为,倡导“人水和谐”,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与水的关系达到一个协调的状态,使宝贵的水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换个说法就是: “人离开水不行!”我们既然离不开水,就必然要与水打交道。既要与水打交道,这就涉及一个对待水资源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和谐”,竟然有近6千万个词条,可见对“和谐”二字的使用频率之高。大家都在说“和谐”,那么,我也不妨来说一说“和谐”吧。  相似文献   

6.
一出家门,满眼尽见高楼大厦;走在路上,居高临下的建筑和绿地,要么封闭在围墙里,要么关在铁栅栏中,与人拉开很远距离总之,“城市与行人间的感觉是疏离的”。城市不应该是冰凉的,一个城市应能给人以温暖和归属感。相反,如果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忽略这种人文因素,而仅考虑建筑本身的标新立异,那它只能是位神情淡漠的“冰美人”。对于刚刚兴起的“生态建筑”,除了技术之外,也应多考虑一点“人文生态”,其中就包括安全感。为此,设计者应事先在三维虚拟环境中模拟建筑同周边环境的关系,从而使建筑更合乎人们的心理需求。城市不应是冰凉的@施蔷…  相似文献   

7.
室内设计:注重人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山水有灵,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目前时兴的室内设计,就应该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作为室内空间主要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本质是人们为进行各种…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友好。自古以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我们中国人民向往的生存境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既有“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也有“天人合一”的深邃理论。在古人看来,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正徽州古民居,既是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又是儒释道多家文化的结晶,传统文化意味十足,但其中蕴藏着新变的理念。这主要体现为:楼居方式是干栏式建筑与中原建筑文化的融合;在型制上是因地制宜、和而不同的展现;在风水上改风改水为徽人服务;在色彩上蹊径独辟追求至高的人生境界;天井的设置是北方四合院在徽州的转型;小部件斗拱有着独特的象征意味。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过,人的思想就像宗教一样也有其纪念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是党的战略方针,是当今的现实选择。作为流域机构,要充分认识构建流域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挥流域综合管理和技术服务支撑职能,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同促进人水和谐的蓝图联系起来,“以人水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以社会和谐推动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两个目标,做好三个统筹,强化四项责任。  相似文献   

11.
牂牁江考     
我们在编写《珠江水利史稿》时,查阅古籍,常遇着“牂牁江”,究竟它是指那一条江?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发现众说纷纭,愈更使人困惑,原来这是个历史上争论不休的悬案。今年三月珠江水利委员会召开《史稿》讨论会,滇、黔、桂、粤四省区拿出的初稿,对这个问题也是各执一说,未能统一。这里,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简化和改进预算工作,从1956年1月1日起,苏联开始采用“地区统一单价”,简称EPEP。“地区统一单价”是用来确定造价预算和计算已完工程的造价。它可供苏联20个地区使用,而且是位于这些地区内所有建筑工程必须执行的统一单价。“地区统一单价”是根据“建筑定额及条例”及其“补充修改本”(1956年出版)按1955年7月1日的价格而编成的。“EPEP”共有24集:第一集——土方工程和鑽孔爆破工程;第二集——水力机械及土方工程;第三集——灌溉土方工程;第四集——椿工和土壤人工加固;第五集——石结构;第六集——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第七集——木结构、地板和屋面;  相似文献   

13.
圣贤,《说文解字》中说:“贤,多才也.”明人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曰:“…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清代人认为圣贤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我以为圣贤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人物.自从先秦时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自己所承担的使命和所要走的道路,有一个自觉的、普遍的认识,就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4.
《长江建设》2010,(2):35-35
西安市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明华认为,好的规划应该是协调的、和谐的规划,包括十个方面:第一,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人之间的和谐;第二,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第三,人与城市设施的和谐;第四,城市每一个系统的和谐;第五,不同系统之间的和谐;第六,规划编制的项目组里,不同工种之间的和谐;第七,地方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市民、项目组之间的和谐;第八,城市和周边环境的和谐;第九,今人与后人之间的和谐:第十,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现有职工94人,其中有高级工程师17人,工程师42人。设有农田水利研究室、水利工程研究室、水土保持研究室、编译室、南皮试验站5个业务科室以及水质化验室、土工、建筑材料等专业试验室,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和石家庄市建筑质量第二检测所设在我所。我所科技管理科负责全所的科技教育工作,“八五”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落实全国  相似文献   

16.
九寨沟县是藏、羌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黑河塘电站厂房建筑物建筑风格的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厂区整体为藏式风格,厂房细部采用藏式语言符号,搭配羌族的材料造型,厂房色彩鲜艳,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是一组典型的具有藏羌色的形状建筑。该电站建筑中庸地诠释了现代厂房建筑与民俗建筑的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了“以电站带动旅游”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郭新华  张峰  郁惠英 《治淮》2003,(10):56-56
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宝贵资产。其中,透视出古代中国人深邃智慧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互补、共生的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一、中国古代的“天人观”,透视出人与环境和谐的思想早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殷商时期,大量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了中国先民崇拜的至高无上的“神”,或称为“帝”和“天”。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和道学都把自然与人、天命与人统一起来,成为中国先民特有的、和谐的宇宙观。此后,从殷商发展起来的“天人观”,在诸多圣贤的论…  相似文献   

18.
金戈 《海河水利》2004,(3):67-70
水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因素。由于特有的性质和功用,水在华夏环境观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城市、村落的建设还是民居的选址,都非常讲究“风水”。可以这样说,华夏环境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特别是水生态环境相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金戈 《海河水利》2004,(4):67-70
水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因素。由于特有的性质和功用,水在华夏环境观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城市、村落的建设还是民居的选址,都非常讲究“风水”。可以这样说,华夏环境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特别是水生态环境相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正>"城市双修"的中心目标是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建筑是组成城市的细胞,一个城市的风貌、品质、个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筑来表现的。微观上建筑能否同环境协调发展,也将决定宏观上城市与环境能否和谐共存。任何建筑都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中提到:"一个小城市是自然怀抱中的一个物体",而"作为建筑背景的自然景观是视觉的骨架,建筑物必须与其相适应"。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