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能源发电并网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由于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出力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接入电网后将对电网电能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利用风电场和光伏发电站的实测电能质量数据,从馈线稳态电压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频率质量以及谐波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新能源发电站对电网电能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结合仿真实例分析了不同穿透比例时新能源发电功率波动引起的电网频率波动,以及电网不对称故障使新能源发电机组产生的附加谐波电流。指出亟需建立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量测平台和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新能源发电的发展情况,结合大型并网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场的特点,分析了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的电能质量指标恶化所造成的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3.
焦龙  张春宁 《宁夏电力》2011,(1):12-14,42
针对宁夏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可能出现的电能质量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方案来消除目前分布式发电技术对电网电能质量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电能质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式电源的接入给电网的系统规划、电能质量、继电保护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从电能质量的角度,分析了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微型燃气轮机三种常见的分布式电源并网产生的电能质量问题及目前常用的改善方法,阐述了微电网技术在多种分布式电源混合接入电网中的作用。探讨了在智能电网框架下,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的电能质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智能电网的发展使得电能质量面临了新的问题,新型能源、微电网、高铁和汽车充电站等都会对电能质量造成影响。在全面论述电能质量起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对当前电网所面临的新形势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气化铁路运行影响固原电网电能质量的问题,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加装静止型动态无功发生装置(Static Var Generator,SVG)及高压滤波补偿装置(Fixed Capacitor,FC)的方法,解决电气化铁路运行过程中产生负序电流、谐波、无功及负荷波动等问题。应用结果表明:利用加装SVG+FC装置的方法,明显改善了电气化铁路运行中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  相似文献   

7.
访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姜齐荣 随着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光侠发电和风力发电等分布式发电技术作为最具开发潜力的新能源发电技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非线性负荷的畸变特性及畸变信号提取进行了分析,为电网电能质量的优化提供了基础,设计了补偿器控制的电网电能优化方案,为优质电能供应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现代电气化铁路的单相供电、负荷冲击等特点,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不可避免。阐述了现代电气化铁路对电网电能质量的主要影响,以及在铁路侧和电网侧对电能质量问题的治理措施,并比较了目前国外和国内的各种治理方案,指出静止无功补偿器(SVC)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文中对区域电网影响程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稳态电能质量问题的现状、分析方法和治理技术开展了综述。分析了区域电网中典型的谐波源及其谐波特征,简述了谐波对区域电网的影响,分主动和被动两类介绍了主要的谐波治理措施。分析了区域电网三相不平衡问题的来源、现状及危害,重点介绍了相关标准及不平衡度计算方法。介绍了解决三相不平衡问题的运行措施和治理手段;分析了区域电网低电压问题的现状、产生机理及危害;分析了低电压监测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相应的治理技术。指出了治理区域电网稳态电能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光伏发电的稳定问题及控制 传统的并网型光伏电源采取电流源控制方案。微电网中,应为电压源主动调节系统电压与频率(下垂控制)。其优点在于:光伏电源可自动调节有功出力,具有类似同步发电机的特性。但与此同时,当出现过载现象时,可能会导致直流母线电压失稳,引发电压崩溃。  相似文献   

12.
电能质量讲座 第二讲 20世纪末对电能质量要求的新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警众 《供用电》2000,17(4):52-54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自动化及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电力市场的产生和发育 ,广大电力用户和电力企业对电能质量的基本概念和具体要求有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做法 ,电能质量都是以电力企业自身需要而规定的标准来评定的。现在需要改变。一是应以电力用户“所感受到的”影响为依据 ;二是可以从可靠性和供电质量两个方面来考虑。可靠性是指用户对供电是否“感受到”了断电影响。根据目前情况 ,用户对低于 0 .1 p.u.(标幺值 )的电压就会“感受到”了断电。但是 ,敏感电力用户在小于 0 .5周波的时间内…  相似文献   

13.
周韦 《电气技术》2011,(1):57-57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电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智能电网作为工业和信息业的一次产业、技术和管理革命,必将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世界能源紧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新兴能源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新能源也是智能电网中不可忽视的主流技术,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必须考虑到新能源的方便接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电能质量监测技术更加标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而传统电能质量监测装置明显无法满足智能电网发展需求。以电能质量智能监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DSP和ARM的监测系统。DSP作为下位机,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和高速A-D转换器实现电能质量的实时监测;ARM9作为上位机,实现人机交互等功能。同时提出了一种混合基DFT算法,并在DSP中实现。最后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实现了多项电能质量指标的实时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发展趋势,提出建立基于现有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电能质量管理平台。在电能质量评估功能基础上,加入了分级电能质量预警、谐波潮流计算、薄弱环节/扰动源识别、电能质量趋势预测、综合管理措施和动态仿真功能。采用异常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电能质量预警模块中超标和异常检测,并依据阈值设定的不同,提出了稳态和暂态电能质量指标的4级预警策略,并建立了相应预警特征事件库。平台引入电能质量水平趋势预测和动态仿真模块校核管理措施的策略。最后,提出将功能集成化的平台应用于优质供电园区电能质量管理和控制中的构想。该平台电能质量评估和预警模块已投入电网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待并网且未进行治理的新能源电站并网后会引起电网电压波动、闪变或谐波超标等问题,因此需要对该类新能源电站进行分析,提出治理方案。目前通常采用人工分析手段,分析效率低且容易因人为因素导致提供的治理方案不是最优,因此研究了新能源电站并网电能质量分析治理系统,以实现新能源电站全自动分析。对该系统提供的分析治理方案的人工验证表明,该系统具有有效性,其提供的方案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能源发电在藏中电网所占比例日益增加,由此带来电网电压、频率、谐波等电能质量问题突出。采用G1法确定权重,模糊方法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按照某电压等级某条母线、某变电站、地区各变电站、整个电网的顺序进行评估,以获得地区电网电能质量的综合评估结果。得到包括技术性、可靠性及服务性3大类共9个单项指标的含新能源电能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定义指标分级标准,并对藏中局部电网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含新能源藏中地区电网电能质量评价结果为中等。可为含有新能源藏中电网电能质量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smartgrid)的发展,结合高职教育的授课对象、教学目的、电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特点,在传统电力教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革,主要是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实验性的教学改革,并从学生知识结构和电力人才需方单位的反馈角度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区域电网的电能质量规划与治理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帆 《上海电力》2005,18(3):279-282
通过对一个区域电网的网架结构分析和谐波源的特性调查,提出根据非线性负荷的容量和特性的不同,综合进行电能质量治理,应采用集中治理与用户侧的源头治理相结合的策略。在电网规划与建设时,为满足该地区产业发展和就地消耗小水电电量的需要,配置了一批具有滤波装置的变电所,相应制订了多谐波源集中治理方案,并结合小水电众多、运行方式变化大等特点,提出了变电所电压、谐波和无功综合控制策略,通过工程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提升配电网运维管控能力和供电服务水平,针对目前电能质量掌控不及时、治理辅助决策工具缺乏等实际问题,利用计算机、监控、通信等先进适用技术,实现电能质量的综合分析与决策控制。基于配电网智能化技术应用与建设差异,提出了2种典型配电网电能质量智能监控方案;给出了配电网电能质量问题分层判断方法与策略;利用前推回代潮流算法,实现了在线治理仿真功能,并给出优化决策方案,为配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提供事实依据。研发的平台系统在多个试点工程得到实际应用,验证了其良好的运行稳定性和功能完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