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回顾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本文阐释了贯穿于住宅工业化发展中的"开放建筑"理论思想,尝试从"开放建筑"理论视角探析住宅工业化,尤其是SI住宅体系所具有的长效性和适应性特点,以及对当下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的借鉴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住宅工业化未来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外学者在开放建筑的研究中,已经肯定了我国传统住宅在室内空间划分方面的"开放性",而对在不同尺度范围内"开放性"的表现和诱因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开放建筑的"层级"理论为基础,将中国传统住宅及其环境分为群体组织、房屋结构、室内外墙体三个层级,运用实例分析了各层级上所蕴含的"开放性",并对其诱因分别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住宅与开放建筑的比较研究,认为传统住宅组织层面上的"开放性"对当代开放建筑有启发作用,同时重申了容纳变化的能力是开放建筑"支撑体"层面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鲍家声 《建筑技艺》2013,(1):102-106,92
搞建筑设计的人一般都是微观思维多,但其实我们需要学习并习惯于宏观思维,努力认识了解社会发展的态势,不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为解决社会关注的问题提出思路。基于此,30余年来,我在开放建筑的研究中经历了"从开放到低碳",即"支撑体住宅(开放住宅)一开放建筑一可持续发展建筑一低碳建筑"的过程.这些过程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支撑体住宅(开放住宅)上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研究支撑体住宅(开放住宅),因为当时我国正处于开放改革的初期,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包投资、包建造、包分配的福利房的住宅体系和政策受到严重挑战,我就思  相似文献   

4.
刘浩  王英姿 《建筑技术》2010,41(4):372-374
"开放住宅"是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住宅建造新理念,它顺应了身处高速变革时代的住宅可持续发展要求,使住宅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家庭生活的需求和变化、能够与环境更友好、使用寿命更长。"开放住宅"的理论已在许多国家推广和应用,在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中也备受关注。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结合对"开放住宅"理念和案例的理解,探讨了在我国当前条件下为实现住宅的"开放",作为建筑设计者应主动运用的若干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娄霓 《建筑技艺》2013,(1):127-133,126
1开放建筑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西方提出了住宅建设新概念,即"支撑体"理论,之后又发展为"开放建筑"理论。这个概念引进中国后,鲍家声教授就对中国式的开放住宅进行了研究,并在1984年完成了"无锡支撑体住宅"项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适应性住宅、大开间住宅也是根据开放住宅的理论进行的设计实践项目,例如1991年建成的北京华威23号住宅(北京市建筑工程设计公司周逢、张念曾、周佩珠设计,图1),2004年建成的深圳蛇口花园城三期(华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岳子清、单浩、尹小川设计,图2),2008年建成的重庆玛雅上层住宅(众成禾盛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李海乐设计,图3),直至2011年我们在北京建成"SI住宅"示范项目——雅世  相似文献   

6.
由我国传统建筑的灵活性入手,解释开放建筑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概念.根据时代特点和经济技术背景,将开放建筑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3个时期,即:小面积住宅灵活性的尝试;工业化装配的多样性;以及住宅的多适性研究;通过对各个时期典型实例的分析,阐述每个发展阶段的特色,并由此结合我国当今住宅建设的特点,提出当下住宅产业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是建筑技术上的革新,而是对住宅的观念和设计的改变,即“开放”的建筑.  相似文献   

7.
开放住宅体系作为住宅领域一条新兴的发展脉络,具有明显的建筑特征和广泛的适用范围。主要从住宅的5个特征分析建筑灵活可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开放住宅体系下实现建筑灵活性,从而增加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可改性,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丹麦当代集合住宅因其大胆创新的设计受到全球建筑业广泛关注。丹麦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事务所BIG以其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旨在创造社会、经济和环境完美又切实可行的乌托邦式建筑,在大量实践探索中提出了"是即是多"的建筑进化理论。本文解读"是即是多"建筑进化思想,归纳总结该思想在丹麦当代集合住宅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为探寻不同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差异,本文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在对国内外已有的建筑碳排放测算结果归一化的基础上,构建了静态及动态的建筑碳排放流模型,应用该模型模拟研究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木结构3种结构住宅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流,其中包括隐含碳排放期阶段、建筑运营期阶段、建筑废弃及回收期阶段的碳排放流。研究结果表明:1)3种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静态碳排放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钢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量(1849)、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量(1 778)、木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量(1 230);2)3种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时点碳排放流比较结果:隐含碳排放期阶段碳排放流由大到小依次为钢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流(451)、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流(378),木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172);建筑运行期阶段碳排放流由大到小依次为钢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流(29)、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流(28),木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26);废弃及回收期阶段碳排放流主要表现为负碳排放,钢结构建筑和木结构的负碳排放流量相近,分别为-52、-53,凝土结构的负碳排放流为-0.3,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0.
"健康"是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现阶段健康住宅难以进行有效验证的瓶颈在于健康住宅标准体系划分的主体多为"建筑"和"环境",居住者的健康衡量指标没有建立,且"健康"定义过于宽泛模糊,从而导致环境要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多因素对多因素关联分析很难实现。为解决住宅建筑在运行阶段难以进行健康性能验证的难题,本文尝试根据居住者在住宅室内从事的生活活动类型和特点划分出住宅健康性能要素,并基于该八大要素提炼出可用于住宅健康性能验证的居住者健康评估要点和居住环境健康评估要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环境"和"居住者健康"多因素对单因素的关联性评价。住宅健康性能要素与T/CECS462形成了较好的互补,有助于健康住宅在运行阶段评估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新建筑》2016,(5)
籀要基于在"建筑东西"和伦敦亚非学院联办的论坛"家"上的对谈,尝试从宅型尺度、中低收入住宅、开放封闭小区、老龄化跨代住宅四个方面对中国和英国的宅型住居进行简要对比,从在英实践者的角度提供一个可供延伸的"家"的拼图。  相似文献   

12.
正1开放建筑体系理论依据及发展历程开放建筑理论的最早模型可以追溯到勒·柯布西埃提出的"多米诺住宅结构体",将住宅的承重结构和内部功能空间划分开来,承重结构包括规则的柱网、大跨度楼板和垂直交通体,平面规整开敞,提供了不同功能和平面划分的灵活性,这种分离式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住宅工业化发展的第一理论基础,开放建筑理论是涉及设计理念、体系构建、技术集成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体系。文章简述了国际开放建筑发展历程,论述了发展我国建筑产业化需要将开放建筑理论和设计实践相契合。同时应对当前可持续发展时代背景下我国建筑产业化普遍存在的资源能源消耗、住宅短寿化和住宅工业化转型问题,分析了正值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与工业化生产建造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围绕开放建筑提倡的可持续建设作出适宜调整。本文还提出了构建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建筑标准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孙娜蒙  李雨红  许民 《华中建筑》2007,25(1):198-200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的有机建筑始终坚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创造了无数经典之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至今仍为人们所迷恋.赖特的有机建筑分成草原式住宅和美国风住宅两个阶段,这两种风格的住宅创作均体现出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因此,挖掘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精神,以此来诠释赖特的有机建筑,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建筑的内在涵义,并从中吸取一些对当代建筑创作有益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塚本由晴"第四代住宅"设计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其设计本体与相关城市建筑研究。塚本由晴的城市研究反映出其开放包容的城市观念,致力于观察城市中"自发生长"的无名建筑,以寻求对建筑学的启迪。而其"第四代住宅"设计实践则给出了如何将城市观察转化为建筑学操作的具体方式。继而,文章探讨了塚本由晴"第四代住宅"研究及设计实践对当下我国城市住宅更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谢玉红 《城市住宅》2013,(Z1):197-198
直至2008年9月.国内仅有包括上海世博中心在内的为数不多的建筑获得首批"绿色建筑"的殊荣。其中两个为住宅项目.一个在杭州.一个在武汉。绿色建筑此时在一线和沿海城市开始进入普及阶段.而长沙市绿色建筑发展在2009年刚刚进入启航阶段。  相似文献   

17.
谢振清 《钢结构》2006,21(5):106-107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推广住宅产业化,使中国的住宅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钢结构绿色节能住宅建筑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不同时代和地域背景下的欧洲五个开放建筑经典案例进行解析,从开放建筑和城市营建、城市更新中的开放建筑、开放建筑与环境可持续、互联网定制的开放建筑以及DIY开放的立体空间五个方面,对开放建筑理念下欧洲住宅建筑设计与建造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引言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是指住宅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是住区内建筑与建筑间的空隙或是由住宅建筑围合所形成的场地,具体包括住区内的道路、庭院、广场、游园、景观绿地等。它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连接住区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桥梁,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在现代才被提出,但在中国传统的人居模式中早有体现。上海里弄与北京胡同是我国南北方两大典型的传统居住空间类型,是时代、历史与当地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一、开放空间的由来 发端于19世纪初期,做为办公楼、商场、银行等建筑内部计取向的开放空间模式、被视为一种房屋工业发展的新方向,过去二十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在国外当前的住宅设计中也逐渐推广开来。在住宅相对紧缺的我国,这种开放空间住宅不失为一种经济适用的住宅模式。 开放空间的住宅或称大空间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