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胜  陈家斌  李文霞  吴健 《供用电》2001,18(2):34-35
简要介绍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的构成、通信网采用形式、通信媒介的选择以及通信过程的实现。计算机局域网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媒介占有控制方式的发展 ,使变电站自动化向分散式系统发展 ,各通信设备独立运行 ,彼此之间只由通信网联系 ,部分设备故障不影响其它设备的正常运行 ;且系统可扩展性强 ,通信速度高 ,数据传输实时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BJ系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各模块功能独立,结构分散,因此通信是枢纽。结合B J系列变电站综合 自动化系统,分析了各模块间的通信内容及数据特点,探讨了综合自动化系 统中各模块间通信介质、通信速 率、通信方式、通信规约以及通信控制机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建议应做好通信规约的标准化工作。  相似文献   

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分布式通信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系统的一般结构和特点。针对新建无人值守变电站和旧站改造两种情况分别提出设计、改造方案。方案本着分层分布的思想,使通信系统按任务模块化,模块间并行工作。系统通信速度快,尽量使所有的数据交换并先进赞歌告发一高,某一设备故障不会影响其他设备正常运行;组态灵活,可以在线修改或增减系统配置。所开发的系统已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站的实际情况,结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详细讨论了分层分布式牵引变电站的站内通信及与远方调度中心的通信。站内采用LonWork测控网与以太网两级通信机制,多个变电站与调度中心采用DDN方式组网通信。分析及现场试验有力地表明,该方案能满足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对通信的高可靠性、灵活性和实时性的要求,为进一步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任庆 《电气时代》2009,(8):106-108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模式正由面向功能设计的集中式结构,逐步发展到面向对象的分层分布式结构。本文拟引入蓝牙技术来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基于CAN总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层结构以及目前在站内广泛使用的串行通讯总线的缺点;然后引入了CAN通讯总线,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现场总线,CAN总线通信相对于一般的串行通信总线,它的实时性,可靠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更加突出;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CAN总线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并从硬件及软件方面详细的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通信管理机的研制。  相似文献   

7.
石开明 《吉林电力》2003,(3):29-31,51
利用CAN—BUS总线技术设计出面向对象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其通信系统至关重要,在介绍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通信接口、信息传输内容和方式等基础上,利用VB6.0开发了系统的通信软件,提出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  相似文献   

8.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网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宇涛 《供用电》2006,23(5):39-41
分析当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所采用的RS-422/485接口总线网、CAN现场总线网、以太网等通信网络的三种主要形式,并针对这三种已取得运行业绩的通信系统,讨论分析了其配置、结构、功能、优缺点以及各自适用的情况,说明在实践的检验中,通信网络技术在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服务的过程中始终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张建  廖宁  詹钊 《华中电力》2011,(5):53-56
文章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站内通信模式,着重论述了各自的通信结构和特点,并通过对各种的通信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比较合理的通讯系统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与硬件配置以及通信网络和软件系统的构成,并推荐了一种分层分布式开放型系统。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报文特点,其报文可分为周期性、随机性和突发性3种类型数据,确定实时性和可靠性是衡量报文准确传输的标准。提出将实时发布/订阅(RTPS)协议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中,节点通过“Publish”发送数据,通过“Subscribe”接收所需要的数据,节点在实时传输和可靠传输间作出折衷选择。采用OPNET Modeler仿真软件,创建基于RTPS的16节点的变电站自动化网络通信模型,对周期性、随机性和突发性3种类型数据的仿真结果证明所提出的方案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RTPS的变电站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结合IEC61850标准,分析了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数据流的特点以及以太网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提出应用实时发布/定购RTPS(Real Time Publish/Subscribe)模型的通信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报文传输确定性和优先级实现的关键技术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CAN总线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讯网络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间隔层装置多、大量的智能单元装置需要通过网络相互通信的现状,设计了一种高可靠性、高实时性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CAN总线通信网络。 给出了间隔层、站控层网络通讯接口的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流程图。该设计可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提供一个快速、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网络选型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智能化开关、光电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和应用 ,变电站自动化的技术进入数字化的新时代。在分析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征、结构基础上 ,提出了应用嵌入式以太网作为内部通信网络的实施方案 ,并对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应用模式和传输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OPNET的变电站端对端通信实时性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介绍了OPNET网络仿真软件,在深入研究了变电站通信网络层次结构和通信数据流特点的基础上,利用OPNET建立了间隔层保护测控单元与变电站层监控设备及工程师站之间的数据通信仿真模型,具体研究了变电站保护测控信号端对端传输时延。通过分析得出了影响端对端通信实时性的主要因素;验证了高层协议对通信实时性具有重大影响;得出了考虑高层协议影响的变电站端对端通信实时性仍能够满足小于4m s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蓝牙芯片BlueCore02的特性、内部构成及应用该芯片对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AVQC(AutomaticVoltage&ReactivePower(Q)Control)装置RS-232口的无线改造,给出了实现方案。提高了装置的网络传输能力和可互操作性。实验验证了控制装置及蓝牙功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在深入研究了变电站通信网络层次结构和数据流的基础上,把变电站划分为站控层、通信层和间隔层三个层次的模型。为了在通信层实现不同规约信息的真实无误传输,必须进行规约转换。通过对目前变电站最常用的IEC103和IEC104通信规约进行分析和抽象,给出了通用的通信规约转换平台的软硬件架构、实现方案和部分程序的流程图。实践证明,采用这种软件架构的网关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灵活配置性。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性能要求,介绍了数字化变电站通信标准IEC61850和应用的关键技术,分析了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网络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几种过程总线与变电站总线的组网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嵌入式变电站通信处理软硬件平台.该平台硬件包括主CPU插件和各种功能插件,并由工业以太网、CAN现场总线组成内部通信网络,具有网络化、分布式、模块化、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软件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层设计思想,设计了通信处理软件平台,实现了数据库管理层、硬件抽象层、通信协议层,层与层之间通过API函数实现松散耦合.在该平台上通过软硬件不同的配置实现了变电站内的远动工作站、保护管理机、嵌入式故障信息子站等通信处理装置,并在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0.
康春红  王照 《广东电力》2006,19(2):74-77
随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从中、低压变电站系统向高压、超高压变电站系统发展,对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从而使嵌入式系统在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中倍受关注。介绍了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实现嵌入式以太网的关键技术,指出采用由Ubicom公司的IP2022以太网协议转换芯片构成的嵌入式网络单片机是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的最佳配置方案,并对这种嵌入式网络单片机的软、硬件,及其在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嵌入式以太网是今后变电站通信网的热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