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潘程晨  汤新星 《湖南包装》2020,(1):40-43,64
雕花蜜饯属于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背后所蕴含的独特苗侗文化视觉符号而驰名中外。文章在分析雕花蜜饯在文创领域研究价值的基础上,提出雕花蜜饯文创产品开发策略和设计路径,旨在唤起人们创新传承与发展雕花蜜饯的意识,同时为中国其他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王玉红 《上海包装》2023,(11):193-19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强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阐述了非遗项目导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分析当下非遗理论知识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高校标志设计课程中非遗元素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探索非遗视觉化符号融入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旨在促进非遗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平遥推光漆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文化性、艺术性、民族性,但大多生产效率较低,网络宣传推广程度不高。本文以平遥推光漆为例,结合非遗传承人、高校和商业,从辅助生产和宣传推广两方面来讨论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为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广钟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广钟设计与制作工艺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但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却面临社会认知度不高、技艺传承人才流失等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广钟这类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发展与现代生活方式,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建设经济和文化强国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已经尚存无几,传统手工技艺不断流失,生存发展环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下新农村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本文介绍了浙西临安传统手工制纸的发展制作现状,并从多个角度提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王馥 《上海包装》2023,(10):211-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美育水平、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从非遗与设计类课程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非遗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构建非遗教学师资队伍、充分挖掘非遗相关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等融合路径;以常州非遗融入常州高职院校设计类课程为例,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将非遗文化解读、传承、创新,应用于包装设计,寻求中国特色包装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包装上的实践与创新.当代包装设计可与非遗文化相结合,传承与推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包装产品的文化底蕴和大众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范式由此进入一个深化与重构的过程。本文以岳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传承为例进行研究,提出数字化传承途径及其方法,旨在深化岳州窑传承范式,使岳州窑非遗项目从基本的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上升到新型陶瓷产业创新发展的颠覆性重构。  相似文献   

9.
周楚轶  陶冶  李游 《包装工程》2023,44(16):237-245
目的 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环境丢失、生态迷失和传承缺失的问题,振兴传统工艺是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设计学的角度探讨现代设计与手工艺之间的传承与创新,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方法 基于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产品设计,在厘清传统设计策略的基础上,以产品的文化意象为切入点,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器、术、道三个层次的分析,从文化知识的解构和重构角度开展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产品设计路径研究。结论 提出了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产品设计可视化流程模型,探讨了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文化知识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案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汪颖 《包装工程》2012,33(12):68-7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概念入手,提出将创新设计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白蛇传传说、十里红妆和常山战鼓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取设计元素,分别进行创新设计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舞蹈3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李瑞益  郭晶 《包装工程》2023,44(20):163-172
目的 为了复兴成都非遗蜀锦文化与传统技艺,解决当前蜀锦文化在传承发展上的难题,深入探讨全新的传承路径,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方法 研究基于设计学的视角,以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都地区非遗蜀锦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蜀锦的艺术特征,通过提取蜀锦图纹、色彩、寓意等因子,探索出平面图案组合、装饰形态调整、情感纽带链接等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蜀锦文化因子应用于沙发、屏风、座椅等家具设计中,打造具有古蜀意韵的家具产品,彰显蓉城家具的艺术魅力。结论 通过对当前成都非遗蜀锦文化基因的提炼以及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体现出蜀锦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保护方式,实现其活化利用,让蜀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为蜀锦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妍  张婕 《包装工程》2019,40(4):192-196
目的 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出新的建议,打破现有部分传统手工技艺仍利用传统图书馆保存的单一保护方式,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结合传统保存与现代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挖掘随活态传承渐变下的动态生产性保护模式。方法 客观分析天津现有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情况,将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有效衔接,从创意重构中重建消费者的认同感,利用可持续保护建立开放流通方式,在市场及品牌构建中发展产业化层级销售方式。最后,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分类研究,探求具有针对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结论 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新要求,并针对其动态变化信息为其进行有效的生产性保护衔接,总结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保存与保护的可靠模式,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有效建议,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传统工艺来源于劳动群体共同的社会生活,以天然材料为载体,再以大众的、通俗的方式创造而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风格和当地风土人情特色,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工艺品种和技艺。1.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的重要性传统工艺所体现的手工精神,隐藏着各民族性格的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地区生活百态及其风土人情的折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中国木刻法帖第一村"的河北衡水市阎庄,制帖历史距今有六百多年,曾经家家户户以刻印、销售法帖为业,但现在这项技艺面临传承困境。研究其文化价值,在新的社会和产业环境中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下去,对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它的兴起与发展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为其兴起提供了自然条件;发达的农业生产、精湛的手工技艺水平为其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柳编工艺得以在淮河流域兴起、发展和演变,它承载的社会功能和蕴含的文化内涵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变化。结合现有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追溯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兴起原因与发展历史,解读其历史文化内涵,解构其编织工艺的类型与特色,并基于目前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三位一体的活态传承模式,以推动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代幸洋  纪毅  蔡奕辉 《包装工程》2022,(S1):242-249
目的 探索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传统技艺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研究,为目前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数字活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方法 首先研究情境认知理论及其应用现状;其次将非遗技艺——广彩瓷烧制技艺作为主要研究案例,深入分析其数字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并提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情境认知模型;最后以广彩瓷烧制技艺数字化设计实践为案例进行可行性验证。结论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传统技艺类非遗数字化研究是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对其创新性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广彩瓷烧制技艺的制作流程较为复杂,传统展示与传承的方法单一,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广彩瓷烧制技艺数字化,有利于缩小广彩瓷烧制技艺的“生长”环境与当代年轻人的生长环境之间的时代差异和空间差异,有助于提升大众对广彩瓷烧制技艺的认知度与喜爱度。  相似文献   

17.
品牌形象作为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与认知,是一种具有识别性与排他性的符号。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品牌化有利于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以土家族刺绣为研究主体,从"非遗传承发展"的视角,运用多学科理论,研究探索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刺绣"活态化传承,需接收现代社会中品牌建设理念与模式,探索适合自身品牌发展新路径,从而促进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发展。同时立足于张家界文旅产业实际情况并结合现代刺绣产品发展需求,采取发展原创自主品牌、使用多元化的销售模式、提炼优秀的土家族文化元素来探索土家族刺绣的未来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核心进行传承。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生活、社会、市场的联系,并合理地将“商品化”特质结合其中,形成产业化品牌发展模式,促进文化传承与资源转化。文章借鉴“一村一品”运动成功经验,发掘没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及特色,对其重新定位,再造非遗品牌。以期通过品牌设计提升非遗产品文化附加值,进而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形成乡村品牌产业。  相似文献   

19.
以桑皮纸制作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为例,分析传统手工技艺产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标准的引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对生产、流通、应用、流程等方面,剖析标准对于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的有效作用。文章提出在非遗产业中引入"+标准化"的理念,能够更好地实现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类非遗产业传承和发展,使非遗活在当下。  相似文献   

20.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妍  罗京艳 《包装工程》2018,39(18):73-77
目的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提供与时俱进的新方法,打破传统民俗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传承载体单层次化、消费群体单一化的局面。助力天津地域民俗文化发展,树立高品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速率。方法从资源整合、生活需求、资源特色、传承发展的角度,整合天津非遗文化传承与民俗产品产业的互联关系。开发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天津民俗产品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民族的需求、生活使用的需求、民族文化普及的需求、藏品消费的需求等方向的层级分析系统;从产业化进程角度把握非遗元素,建立数字化保护、展示及营销平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结论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用品产业化互联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天津民俗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