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不同益生元对植物乳杆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促增殖作用。选用5株生理特性不同的植物乳杆菌为研究对象,利用Bioscreen检测它们的生长情况,进一步通过Baranyi模型拟合曲线,从而得到最大比生长速率和迟滞期。结果表明:在MRS培养基下,添加5种不同的益生元对植物乳杆菌无明显促增殖作用;在以益生元替代葡萄糖作为碳源的MRS培养基中,植物乳杆菌对不同的益生元具有选择偏好性,且具有菌株特异性;在模拟肠道体系下,与对照相比,益生元能明显促进所有植物乳杆菌的增长,其中低聚果糖与低聚半乳糖最优。实验结论显示,模拟肠道体系可以作为最精确和快速的益生元筛选体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银耳多糖作为益生菌冻干保护剂的潜在应用,该研究以植物乳杆菌为试验菌,通过测定植物乳杆菌冻干前后的活菌数、细胞膜性质以及糖代谢酶活力的变化,评价了银耳多糖复合酪蛋白酸钠对植物乳杆菌的冻干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当银耳多糖与酪蛋白酸钠的复合比例为3:1时,菌的最大存活率达到55.39%,此时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显著降低,为29.98;DPH的荧光强度最低,为4.91;细胞内乳酸脱氢酶、钠钾ATP酶与钙镁ATP酶的活力最大,分别为0.32 U/mL、121.61 U/g与45.64 U/g。银耳多糖使膜受损的菌百分比从98.35%最大降低至37.90%。但冻干前后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力无显著性变化。红外扫描结果表明银耳多糖与酪蛋白酸钠之间存在非共价相互作用;此外,银耳多糖的保护使菌粉表面的孔隙率降低,酪蛋白酸钠的复合则增加了菌粉的致密性。因此,银耳多糖在冷冻干燥过程中对植物乳杆菌细胞膜受到的损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植物乳杆菌的乳酸脱氢酶、钠钾ATP酶及钙镁ATP酶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副干酪乳杆菌是一种具有多种益生特性的乳酸菌,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副干酪乳杆菌的益生特性进行深度归纳与解析,从免疫系统、脂质代谢、抗氧化和抑菌方面揭示副干酪乳杆菌的益生作用机制。此外,基于未来发展趋势,对副干酪乳杆菌作为后生元发挥的作用与机制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在本领域的研究热点,旨在为副干酪乳杆菌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导向,助力益生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2种不同加工方式(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生产的魔芋低聚糖对植物乳杆菌活性以及贮藏稳定性、耐胆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益生元中植物乳杆菌被魔芋低聚糖包埋于内部;魔芋低聚糖显著提高了植物乳杆菌在冷冻和喷雾干燥过程中的存活率,分别达到83.67%和75.97%;添加魔芋低聚糖能提高植物乳杆菌的贮藏性和耐胆盐的能力,加强其益生元产品的稳定性。此外,研究发现冷冻干燥方式对植物乳杆菌的损伤低于喷雾干燥。为魔芋的开发利用及益生菌的保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干酪乳杆菌具有良好的益生功能,在乳制品研究与开发中广泛应用。利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外源性干酪乳杆菌SY13在BALB/c小鼠肠道内的分布及其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并从灌胃时间和益生元作用两个方面评价了对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灌胃的干酪乳杆菌SY13多分布于宿主的盲肠和结肠中;灌胃时间和益生元均对干酪乳杆菌SY13在小鼠肠道内的粘附属性有影响。为干酪乳杆菌SY13在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中提供部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种类低聚糖益生元及其对应单糖对肠道代表性菌群的影响规律。以五种不同益生元、3类益生元组合及其对应单糖作为碳源配制成益生元培养基,益生元的添加量为2%。将益生元培养基和不添加碳源的空白培养基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肠道代表性六种有益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加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和一种有害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菌株生长稳定期的吸光度(A),进而评价不同益生元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规律。(1)低聚半乳糖、低聚甘露糖、水苏糖对多数肠道有益菌的增殖效果优于低聚木糖和菊粉,同时对有害菌阴沟肠杆菌的促生长效果不明显。(2)进一步试验六种单糖对肠道菌的影响规律,发现D-半乳糖、D-甘露糖和D-果糖...  相似文献   

7.
植物乳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的乳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分布在各类发酵食品中。同时植物乳杆菌也是人体胃肠道内重要的益生菌群,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植物乳杆菌良好的生理特性及益生功能,植物乳杆菌在食品、动物饲料、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此主要综述国内外植物乳杆菌基因组学、营养代谢规律、耐胁迫机制、益生功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乳杆菌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过敏原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免疫活性的影响,以富集纯化的TM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物乳杆菌的菌体、破碎内容物、菌体碎片、胞内酶提取液,以及去除蛋白、脂肪和脂磷壁酸、羧基酯化、氨基甲基化后的菌体分别水解TM 12~48 h,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免疫印迹和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方法测定免疫活性,利用表位多克隆抗体结合红外光谱技术研究植物乳杆菌对TM二级结构及其致敏表位的影响,以解析植物乳杆菌消减TM免疫活性的作用位点。免疫学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提取物水解TM 48 h后,菌体对TM免疫活性的消减率最高(76.9%),而菌体碎片和氨基甲基化菌体的消减率最低,分别为60.7%、61.7%,表明植物乳杆菌对原肌球蛋白免疫活性有一定消减作用。红外光谱及ELISA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各成分提取物会较大程度改变TM的二级结构并破坏其致敏表位,而氨基甲基化菌体和菌体碎片对TM的α-螺旋结构和致敏表位的破坏最小,且TM的折叠化结构较少,对TM免疫活性消减效果最差。此外,研究发现氨基可能是植物乳杆菌消减TM免疫活性的一个重要作用位点。本研究可为食物过敏原的活性控制及低致敏性水产加工制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体外益生特性和安全性评价试验,从4株植物乳杆菌中筛选出益生特性较好的益生菌菌株B14,并对B14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B14与其它菌株相比,其对二甲苯和十六烷的疏水率达到80%以上,自聚集能力超过85%,共聚集能力超过75%,表现出更好的益生特性,同时,B14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达到30.756%,且初步判定为安全菌株。将植物乳杆菌B14作为辅助发酵剂添加在发酵乳中,24 h内发酵乳的黏度、滴定酸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表明植物乳杆菌B14具有作为发酵乳益生菌辅助发酵剂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羧甲基化木聚糖作为益生元的潜能,采用NaOH-氯乙酸反应体系对木聚糖进行羧甲基化修饰,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模拟人体消化环境探究其抗消化性,并利用嗜热链球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植物乳杆菌和短乳杆菌几种益生菌对其益生元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羧甲基化木聚糖在1609、1405、1320 cm^-1左右有特征吸收峰,表明羧甲基化修饰成功,且取代度为0.68;在模拟唾液、胃液和小肠液的消化实验中,羧甲基化木聚糖的水解度分别低于9%、5%和6%,表明其能抵抗人体消化道消化;羧甲基化木聚糖对4种供试菌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且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羧甲基化木聚糖对益生菌生长繁殖的最适质量浓度为30 g/L,在24~36 h能达到生长最大量。以上结果表明羧甲基化木聚糖是一种潜在的益生元。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一株具有润肠通便功能的植物乳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活菌片剂产品的功能与稳定性,通过检测植物乳杆菌581的生长曲线和终点pH评价其对不同益生元的利用效率,采用小鼠便秘模型评估低聚果糖和植物乳杆菌581制成的片剂产品的功效,通过监测产品在4℃和28℃贮存6个月的活菌数、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评价产品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低聚果糖是与植物乳杆菌581配伍制成片剂产品的优选益生元。以植物乳杆菌581与低聚果糖为主要功能成分所制备的活菌片剂产品连续7 d灌胃便秘模型小鼠能有效改善小鼠的肠道功能,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其中,低聚果糖能够促进植物乳杆菌581更好的发挥润肠通便功能。同时,该片剂产品在4℃储藏条件下可有效维持其活菌数达到1010 CFU/g,从而充分发挥该产品的益生功能。  相似文献   

12.
大蒜果聚糖对乳杆菌的体外增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了三种不同聚合度的大蒜果聚糖Garlic Fructans(GF1、GF2、GF2)对九株乳杆菌的增殖作用.以大蒜果聚糖为唯一碳源进行乳杆菌的体外发酵实验,并与2种商业益生元-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FOS)和菊糖(Inulin)做对比,以48h发酵液的pH和益生指标Prebiotic Index(PI)值作为评价指标,对大蒜果聚糖的益生元效应做出评估.结果显示,GF1对九株乳杆菌的PI值均达到0.6以上,且发酵液的pH有明显下降,优于FOS和Inulin,而GF2和GF3发酵液PI值以及pH的下降与FOS和Inulin基本相当,说明三种大蒜果聚糖均具有一定的益生元作用,且聚合度越低,益生元功能越强.结果还显示,副干酪乳杆菌对五种果聚糖(GF、FOS、Inulin)的PI值均达到0.6以上,且同型发酵产生大量乳酸,显示其利用果聚糖增殖和产酸能力突出.  相似文献   

13.
植物乳杆菌在人体肠道的益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乳杆菌能够通过胃,并定植于肠道,对人体安全。服用植物乳杆菌后,对健康人群和病患者具有特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同时,植物乳杆菌分泌生物活性分子,激发免疫反应,可作为活疫苗在医学上广泛应用。另外,随着L.plantarum WCFS1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出,可用分子手段(如启动子筛选、R-IVET、DNA微矩阵)研究肠道微生态系统的机制和探索植物乳杆菌更深层次的益生特性。  相似文献   

14.
植物乳杆菌冻干保护剂的优化及其保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以菊粉为主要基质的植物乳杆菌冻干保护剂配方,通过部分因素试验设计筛选保护剂成分,利用中心优化组合设计确定最佳保护剂配方,从菌体形态和细胞膜水平研究保护剂对植物乳杆菌的保护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菊粉对植物乳杆菌的冻干存活率影响显著,谷氨酸钠和山梨醇能增强对植物乳杆菌的保护效果;优化后的植物乳杆菌冻干保护剂配方:菊粉22.4 g/100 m L,谷氨酸钠12.8 g/100 m L,山梨醇4.7 g/100 m L。在此条件下植物乳杆菌存活率达86.5%。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添加复合冻干保护剂的植物乳杆菌菌体饱满、完整,而未添加保护剂的空白对照有明显的变形、塌缩,细胞间有丝状物粘连。冻干后植物乳杆菌胞内蛋白有不同程度的泄漏,添加含菊粉的保护剂的菌体胞外蛋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以菊粉为主要基质的复合冻干保护剂,可减轻冻干对植物乳杆菌的损伤,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保护细胞膜实现对菌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杜仲叶水提取物对植物乳杆菌体外益生特性的影响,采用活菌计数、扫描电镜和气相色谱等方法探究不同浓度ELWE对植物乳杆菌生长曲线、产酸性能、形态和耐受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24 h后,试验组的活菌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ELWE(80,320 mg/mL)使植物乳杆菌菌体更加饱满,且能显著提高其产乳酸能力,36 h时乳酸含量分别提高42.07%和111.64%。在胃液环境的胁迫下,80 mg/mL ELWE组的对数存活率达到87.77%(3 h),显著高于对照组(0%);80 mg/mL ELWE可显著提高植物乳杆菌在热、Na Cl、胆盐和真空冷冻干燥胁迫环境下的活菌数,分别保持在5.67,8.16,7.65,7.78 lg CFU/mL。80 mg/mL ELWE对植物乳杆菌体外益生特性有积极影响。研究为ELWE在益生菌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保护植物乳杆菌的活性以增强乳杆菌在动物肠道内的益生功能,以天然发酵玉米青贮饲料中优良植物乳杆菌作为芯材,乳清蛋白和明胶为壁材,利用喷雾干燥法制成微胶囊,并以植物乳杆菌包埋率为响应值,研究壁材配比、壁材添加量、进风温度、进料量4个因素,进行中心组合实验(Box-Behnken),通过响应面分析对喷雾干燥法制备植物乳杆菌微胶囊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壁材配比(乳清蛋白与明胶质量比)1:2、壁材添加量22%、进风温度127℃、进料量35%,在此条件下,植物乳杆菌包埋率为62.15%。结论:本研究为应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植物乳杆菌微胶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pH值、胆盐耐受性实验从发酵酸菜中筛选性能优良的益生乳酸菌株,经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得4 株植物乳杆菌A44、B51、B54、C53和2 株戊糖乳杆菌A16、B72。经疏水、黏附、自凝聚和溶血能力实验评价6 株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其中植物乳杆菌A44对氯仿和二甲苯的疏水性均大于80%,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为13.57%,放置5 h的自凝聚率超过60%,与其他菌株相比具有更好的益生特性且无溶血活性。因此选用植物乳杆菌A44进一步研究其在发酵乳中的功能特性,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A44作为辅助发酵剂添加后对4 ℃贮藏7 d期间发酵乳pH值、滴定酸度和持水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可以显著提高发酵乳的活菌数和黏度(P<0.05),活菌数达到8.45(lg(CFU/mL))。本研究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A44是一株性能优良的益生乳酸菌,具有作为发酵乳益生菌辅助发酵剂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植物乳杆菌由于其益生功能受到广泛关注。植物乳杆菌蛋白水解系统不完全,存在肽转运系统和胞内肽酶,但缺乏胞壁蛋白酶,这导致该菌无法直接利用乳中蛋白质,因此在乳中生长不佳。利用蛋白酶活性强的乳酸菌和植物乳杆菌的协同发酵是一种解决方法,前者能初步水解乳中蛋白质产生多肽和游离氨基酸,为植物乳杆菌提供氮源,促进其生长。本文综述了植物乳杆菌益生功能,在乳中生长不良的原因及相关解决办法(添加营养物质、添加蛋白酶、协同发酵)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分离自母乳、婴儿肠道的植物乳杆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菌株间亲缘关系和细菌素合成相关基因。方法 本研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不同来源的植物乳杆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质控过滤后的数据经Unicycler组装获得基因组精细图,通过比对COG、CAZy数据库对功能基因进注释,并借助BAGEL4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鉴别植物乳杆菌素合成相关的基因簇,分析不同来源植物乳杆菌的益生潜力。结果 本研究5株植物乳杆菌基因组平均GC含量为44 %,母乳源植物乳杆菌基因数量多于婴儿肠道源菌株。进化树和ANI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所得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相同来源的菌株更倾向于聚类到一个分支。功能注释结果显示,母乳源菌株与肠道源菌株相比拥有更多编码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基因,且拥有完整的产植物乳杆菌素基因簇。结论 植物乳杆菌基因组GC含量、功能基因数目及产细菌素基因簇结构等与分离源有一定的关联,母乳源植物乳杆菌更适于作为潜在益生菌的候选菌株,本研究为益生菌的益生潜力研究提供了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室进化的方法提高植物乳杆菌对头孢氨苄的耐药性,并对耐药性植物乳杆菌的益生性状进行评价,同时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进化菌株的基因突变。植物乳杆菌在头孢氨苄存在下进化时,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由起始的16μg/mL提高到8 192μg/mL,耐药性提高了512倍,当在去除头孢氨苄后进一步进化时,其MIC值由8 192μg/mL降低至4 096μg/mL,但在此后进化中保持稳定,与原始菌株相比,其耐药性提高了256倍,表明通过实验室进化可获得具有高耐药性的植物乳杆菌。对高耐药性植物乳杆菌益生性状的研究表明,植物乳杆菌在进化后其菌株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和黏附能力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表明进化菌株的益生性状稳定。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也检测到与耐药性和益生性状相关的突变基因。研究结果为植物乳杆菌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