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km)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通过地基实验在信道损耗和噪声水平方面验证了未来构建基于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间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基于卫星平台的量子通信是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最为可行的手段,我国"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已在国际上成功实现了首次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充电时间短、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然而,其能量密度一直受限于电极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先进核能研究团队(FDS团队)牵头承担的“麒麟一号”中国铅基快中子反应堆研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铅基堆冷却剂技术综合实验回路的实验能力和运行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了氧测量与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化,对促进我国第四代核能铅基反应堆的工程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在基于下转换原理的晶体硅高效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该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半导体纳米材料下转换晶体硅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利用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尺寸量子限制效应来调节能带宽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高质量薄层石墨烯规模化制备技术开发,突破了高质量石墨烯的层间催化解离制备、电化学插层解离制备、高密度三维石墨烯及层数可控石墨烯制备等技术,已申请相关专利20余项,获得授权5项。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合作,自主制备出了螺旋内冷堆叠扭绕型复合化YBCO(氧化钇钡铜)储能线圈试验件,并进行了500A临界电流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液氮迫流冷却和浸泡环境下,该超导线圈的临界电流达630A,超过目标要求的500A,并且随着运行温度的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合作,在自旋量子相干调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据悉,量子自旋是实现量子信息处理的重要物理体系,量子自旋的本征特性使其成为构建量子比特的最佳选择。由于量子自旋系统具有退相干时间长、可扩展性好等优势,其在实现量  相似文献   

8.
正青岛市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发出了石墨烯基锂离子电容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该电容器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悉,锂离子电容器是一种兼具双电层超级电容器高功率特性与较高能量密度特点的电化学储能器件,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青岛市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设计并合成了可溶性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通过活性层形貌优化,获得了11.3%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可溶性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效率。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可溶性小分子端基受体中氟原子的个数,实现了能级调控和减少能量损失  相似文献   

10.
正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成功实现10PW(1PW=10~(12)激光放大输出。这是继2016年8月实现5PW国际领先成果之后,我国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研究再次取得重大进展。超强超短激光能够在实验室内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强电磁场、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时间尺度综合性极端物理条件,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研制台式电子加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硅纳米线阵列宽光谱发光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将SOI(绝缘衬底上的硅)与表面等离子体技术相结合,研究了硅纳米线阵列的发光性能,并与复旦大学合作借助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理论计算了硅纳米线发光峰位与纳米腔共振模式的对应关系,为实现硅基光电集成奠定了实验与理论基础,有助于推动硅基光源的大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室宽带通信系统实验室完全自主研制的高速无线局域网用MIMO-OFDM(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用复合技术)核心基带芯片及传输系统,经过严格的第三方测试认证并完成了8路视频传输演示系统搭建。  相似文献   

13.
据透露,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卫星和有效载荷、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5大系统已全面展开研制工作。“嫦娥一号”卫星各关键技术获突破性进展,初样星研制进展顺利,正样星也将于明年进入研制阶段。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将摩擦纳米发电机与有机薄膜晶体管相结合,采用高透光柔性材料制作出了一种主动式电子器件,可将滑动接触起电作为门电压来调控源漏电流大小,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71.6%的透光度,并在多种弯曲度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该器件可集成于操作面板、电子皮肤、护腕、手机触屏等平滑或弯曲的界面上,通过手指的滑动,实现对冷光片、磁铁、蜂鸣器和压电片等常用电子器件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种以小分子松香作为转移介质的转移方法,实现了大面积石墨烯的洁净、无损转移。相比于传统方法使用的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高分子转移介质,小分子松香树脂不仅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与石墨烯的相互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